0%

来自木马,非常有力,所以不软,我非常喜欢。

  说到这首歌,我多写几句。木马乐队是我很喜欢的一支乐队,并且买了他们两张正版的专辑。相比之下第一张同名专辑《Muma》给了我相当难忘的感受。木 马乐队有着一般摇滚乐队难得的忧郁气质和沉稳作风。每次看到这张黑色封面的专辑都让我想到金属乐队的那张同样黑色封皮的同名专辑(我喜欢亲切地称之为“黑 蛇专辑”)——《Muma》是一张拥有多首很好听的歌曲的专辑,我觉得一张专辑如果有一首歌你满意并喜欢,那么花钱这张专辑就是值得的,而木马的这张专辑 给了我很多惊喜。《低处生活》和《舞步》是这张专辑里我最喜欢的歌曲,日后我提起那些让我耳朵感到惊艳的歌曲的时候,通常会提起这两首歌,但别人也许不太 能够接受。无论如何比起若干所谓流行音乐和硬摇滚,甚至和他们后来的专辑相比,这两首歌充满更多力量。

主唱木玛 │ 官方网站 http://www.themuma.cn/

https://music.163.com/#/song?id=365593

《低处生活》

在拂晓前痛饮你自己
陌生人
沮丧的鲜血停止流淌的瞬间
你可曾记忆起
已逝去的往昔
受伤的兄弟在微风里
沉默不语

他们于暗笑中独享甜蜜
而你一转身就行将燃尽
从神经质地狂跃中跳起
并用发颤的嗓音尖叫着

每当
你悲哀地在节拍中跳跃
小心地连接着生命的一些点
街上的人群
在你眼里倒放着
而天空中鸟群的转折
更美丽

他们于暗笑中独享甜蜜
而你一转身就行将燃尽
从神经质地狂跃中跳起
并用发颤的嗓音尖叫着

烂片。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肯定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们会拿出诸如“你要去电影院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效果”这样的理由来捍卫这部影片的价值。但我的评价并不是否定这部影片在视觉 感受上的价值,而在于它没有达到一部科幻片可以达到的高度。

  和《后天》一样,在这部影片之中,人们除了“制作”看不到别的什么。当你被溢出视野的巨大特效所震撼的同时,你的注意力也因此被分散。在声音和影像的 双重刺激之下,你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审视这部影片。我知道很多人也是为了沉浸在这样一种感官刺激并确实沉浸其中而对这部影片大加赞赏,但在冷静之后,走出电 影院的时候,你又能回想起什么呢?如果说“制作”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无论投资商投了几亿美金,或者历经了多长时间的特效制作,但一切都不能为空洞老套 的故事增加任何色彩。你看到的不过是一部重新包装的《后天》、《世界末日》或者《彗星撞地球》,甚至还不如后两部电影——因为场面过于宏大,制作过于精 良,导演有着掌控寰宇的野心,想体现所有大陆不同人种面对灾难的表现,如果可以,摄像机最好能给所有演员一个特写,并找机会让这些面孔都一一在荧幕上展现 ——但这一切最多也都不过只是“制作”,我们看不到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个情节都是套路,都是3流桥段,毫无新意。

  有一种影片类型应该叫“世界性(或人类)主旋律影片”,这类影片目前以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片为代表、综合诸如世界末日、英雄主义、偶像帅哥和气质美女都 是这类影片的元素,但其中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有灾难,并且是不可抗力导致的天灾,这种灾难提供的背景可以让导演有机会去发挥,让人性之美丑在极端的情况下冲 撞显现。并且在影片最后,总是乐观的结局,人类最终一定会避免了灭亡,一定是战胜(或者成功逃避)了灾难,一定是恶人死有余辜,善人得以幸存,最后一定是 驶向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人类得以救赎。《2012》从各个方面符合了这个类别的标准,但不幸的是它同样拥有着一些经典的科幻 元素。然而2012浪费了这么多的科幻元素,制造了一个仅有场面和空洞效果的影片,排除本来令人期待的科幻精神,这部片子不过是一部大型商业片,不是科 幻,甚至由灾难带来的惊悚都被特效所淡化了。

  那些被《2012》浪费的科幻元素本来可以组成更多有趣或者意义深刻的故事,但若不巧妙利用也都很难免除一个流俗的结果。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幻精神呢? 就是一句话:“于无声处听惊雷。”所谓科幻元素其实也是根据目前人们对于科学的理解加以推测和幻想,或者是在科学进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科学之存在 就是为了解决和解释问题,而科学之魅力就在于它本身的局限和无限扩张的可能。这种矛盾统一形成了一种压抑,带给人一种缺陷的美。我喜欢科幻片,因为影片提 出的假设和问题很可能无法通过影片本身的叙述所解决,但它会提供一个方向,将对问题的思考延伸到声音影像以外。好的科幻片倾注更多的精力去讲故事,丰富一 个逻辑。当这种逻辑形成铺陈出来,就赋予了观赏者思考的空间。这才是科幻的魅力所在。

十一月法国人的脸色和天色一样难看,谁照亮了谁还真不好说。

读《梵高传》第五卷“巴黎”

第六章“罗酥的宴会”中梵高和弟弟提奥对作品争论不休一处描写:“战场太小了,他们谁也躲不开谁。”
后来他们在罗酥的宴会上,梵高和罗酥的一段对话:
“我想你是知道他们管你叫疯子的吧,罗酥?”
“是的,我知道。而且我听说,在海牙,他们也认为你疯了。”
“对,是这样。”
“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我的画有一天会悬挂在卢森堡的。”
“而我的,”文森特说,“将悬挂在卢浮宫里。”

  ——这段对话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去过卢浮宫两次,但都没有注意是不是有梵高的画作,因为卢浮宫藏品主要是19世纪之前的艺术品,而奥赛博物馆才主要收集展出十九世纪的近代艺术,里面梵高的作品可以说是镇馆之宝。

  ——想尝尝苦艾酒。

Mtime上对于该片有一句评价:“经典的科幻电影就是这样,人和机器的共存、人性和程序共存,甚至是血肉和机械的共存。 ” 显然,这个评价的方向是有问题的。对于这部影片《月球》,如果选用一句台词来作为中心思想的话,那应当是克隆人SAM对机器人Gerty所说的那句:
“Gerty, we are not programmed, We are people, understand?”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这部影片以月球为背景,角色是两个被唤醒的克隆人和一台机器人。从一开始影片就笼罩在一种沉重的氛围之中,宇宙的宏大和月球的渺小、地月之间相隔的无 限苍穹都会让人想到《2001太空奥德赛》,但幸好这并不是另一部生搬硬套的《2009太空奥德赛》,在影片之中,我们的视线被锁定在科隆人身上,但反映 的问题却是更加深刻的。

  影片通过与世隔绝的月球和太空创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被无限缩小,而在这种对比之中,我们的主角当发现自己的问题:在意识到了自 己是克隆体之后,他所面临的境地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一个克隆人虽然承载了本体的一切生理特征,同时也被灌输复制了本体的记忆。这是一个尴尬的状态,虽然继 承复制了本体的这些特征,但克隆人还是一个独立的人,而这种记忆将成为克隆人唯一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将自始至终影响并干扰着克隆人的思维和行为。影 片所表现的冲突正是对这样一种寄托的破坏:主角SAM看到另外一个克隆体之后意识到自己也并非本体,这种非独立的记忆将给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影片很好 的阐述了这种感觉,让人感到一种绝望。那个贯穿整个人类史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让主人公不得不去面对,让观众不得不 去一同思考和关注。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我相信很多人喜欢这个镜头。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影片中机器人Gretty并没有像《2001太空奥德赛》的机器人那样,成为另一个被利用的工具。我们看到了对于人工智能的乐观设想,对“机器人三大定 律”的忠实遵守,机器人最终提供了帮助,并出现了令人感动的情感表达。这是整个影片压抑之中的温情一幕,但提供者却是一台机器,它的思维仍然首着程序的控 制,此番景象令人感动之余不免心酸。

我现在把握了合适的心态,所以上课也不感到紧张了。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我的学校照片拼贴

  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有些紧张,因为之前收到学校的通知上写的那天是“返校日”。没想到11:30到学校老师发完课程表就开始上课了。环顾四周,发现班 里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还有一个黑发黄肤的后来才知道是个越南人。好吧,至少我终于到了一个可以练法语的环境,到法国不就是图的这个么?“车到山前必有 路”的意思就是把心放宽,因为紧张也不能解决问题。

  看看课程表吧,法国人排课特有意思,没有朝九晚五的规矩和习惯,很随意。基本上都根据老师的时间进行安排。因为法国的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基本都在 多所学校任教,而且很多老师都在私立学校教课,这样收入才会丰厚。所以一个老师可能一周就一堂课,也可能一堂课一下讲四个小时。我们的课就是周四周五两 天,但是每天从上午11:30一直上到晚上6:30。而且这课持续一年一直上到明年11月份,假期只有圣诞和春假,暑假也要连续上课。不过这样的安排也有 好处,就是一周只上两天,其他三天可以去打工挣学费,或者吃喝玩乐了。

  课开始上以后就好很多了,因为俺们学的是多媒体,用我妈听得懂的话来说就是“学电脑”。咱学的是技术,不是经济管理那样学蛋逼。不用对着一大堆数据案 例分析,也不用做不知所云的论文。所以法语说的不好也不大碍事,听不懂一看大屏幕鼠标点哪儿就都明白了。老师基本是结合技术案例来讲,然后直接操作,最后 留个把小时让学生做练习。其实这么看来法国人上课老师和学生都挺轻松的,以我一个法语不咋的的外国人的体验来讲,也确实如此。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快乐素质 教育吧。

  相比技术,纯理论的东西对我来说更有难度,因为要记大堆笔记,还要听老师解释。老师做好的ppt啪啪一点倒是痛快,可苦了台下众生,莫说我,连法国崽 子们也叫苦连天——有聪明人还带了相机,噼里啪啦一阵猛拍,老师倒不反对,还热心地询问拍得清不清楚。这两天上创意课(conception),本来以为 是教photoshop,没想到听了两天纯理论。不过听到的内容也很有用,尤其对想了解法国多媒体行业的我来说,这些内容可谓业内信息了。比如你知道法国 目前做网站设计多少钱么?说出来还是挺振奋人心的——1500欧起!这还是最简单的网站!做一个网站就成万元户了!哦也!所以说人家发达社会嘛,发达的意 思就是你做这一行真能挣到钱,不像国内的从业人员,累死累活地干也难以养家糊口,弄到后来人一问你是干什么的啊?还只能不好意思地回答:“唉,做网页 的。”——注意!从今天起,绝对不能再这么称呼自己!我们做的是网页,没错,但我们的职业名称并不是“做网页的”!我们叫网页设计师!我们是“多媒体工 业”的从业人员!我们提供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网页,还有创意和解决方案!——听听听听,人家说的多好!知道人家为什么发达了吧,这就叫专业,这就叫水平, 这就叫行业规范!技术学的到学不到放一边,这通忽悠一定要学会,对对,这不叫忽悠,这叫“理念”。

___摘抄:一首名字超长的唐诗___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___________091210 / 上课成果___________

Embed video

我们的一个邻居要搬家了,搬到十三区,因为那里离上帝更近一些。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Erain拍摄于德国科隆大教堂外广场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没有任何歧义。他们搬家的原因就是为了和上帝靠地更近。如果再把这个原因说具体点,那我就得讲一个故事了。

  WN和FR是一对男女朋友,住在我们楼上。一年前WN毕业,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不过工作地点并不在巴黎,要去斯特拉斯堡。而女友FR因为上课所以只 能呆在巴黎,两个人因此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为了不让女朋友过于寂寞无聊和承受相思之苦,WN想出了一个有趣的主意:他让FR和他认识的一个朋友一起去 听了一次课,在那次课上她知道了基督教,知道了人要有信仰,同时也结识了帝哥,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走上了一条为了新的自我的信仰之路(简称“自新之 路”)。不久她激动地向男友WN宣布,她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寂寞,因为在寂寞的路途上,总有一个人在她左右。给予这种无微不至关怀的人名叫耶稣,我们都亲切 地称他为“帝哥”。并且她希望他也能像她一样,马上认识帝哥,从一个信仰落后分子转变成一个拥有完整信仰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 级趣味的人。

  这是一种有趣的转变,本着对女友的尊重和服从,WN也参加了知识普及课程,充分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并决绝地开始忏悔,向着一个合格的基督徒的标准看 齐。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能看到两个男女朋友经常一同在周日早上准时出发,前往教堂,在多少次弥撒和忏悔之后,二人接受了洗礼,成为了一名真 正的基督徒。

  在成为基督徒之后,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就据作为他们的邻居的我们目击来看,他们越来越频繁地往来于教会,把每个周末都献给了弥撒或者布道会。他 们和巴黎的基督教友们广泛接触,并且乐于发展更多的人和主亲近。我们还被邀请过去参加布道夏令营,免费吃喝旅游几乎把我们打动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听牧师讲 课。出于对信仰本身的尊重,我把免费吃喝的机会留给了更加需要的人,从而可以以一个圈外人的角度清楚地观察他们。事实上在我看来,他们和我信奉佛教的老妈 一样,这种信仰都缺乏思考,是为笃信。

  在我找到我自己的信仰之前,我也曾迷茫过,不过现在我已经想明白了。并且通过观察我周围身边之人,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辈人和我辈中人都对信仰 并不理解,这是教育的问题,前辈是教育不足导致,而我们则是教育过头。我们接受的所谓传统教育当中,信仰和某种主义和我们的政体画上了等号,而一切非此种 信仰的信仰被归为迷信,不幸的是传承了千年的宗教也不能幸免,成为了腐朽文化的代名词和落后信仰的标志。我们的教育在扭曲了信仰的同时,也改变了“迷信” 的定义。以至于我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真正的精神支柱,在多少年后当你反思当年鹦鹉学舌一般近乎自豪地宣称:“我没有信仰”或者“我信仰共产主义”的 时候是多么的无知和可笑。我并不是否定共产主义可以成为一种信仰,我只是对不经过思考而对某种东西产生信仰这种现象感到怀疑和不满。我觉得人应该有信仰, 因为这是一种精神需求。

  所以我理解我的朋友在巴黎会信仰基督教,成为基督徒。就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宗教信仰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域,在佛教盛行的中国,如果你有这样 的需求,也许你就是一个佛教徒;若是在印度,你也可能是一个印度教徒。这个现象印证了一个反宗教的观点:“人根据自身创造了上帝,所以上帝就是人本身”。 我喜欢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解释了上帝的实质,如果信仰者是头牛,那么它的上帝就是牛,如果是只鸟,那么上帝就是一只鸟,就这么简单。

  但如果一旦你认识并认同了上述观点,你很可能不会再成为一个宗教信仰者,而是在这种怀疑和思辨的过程中学会建立自己的信仰,你可以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 去进行选择——如果你相信科学的话,也许你会对哲学感兴趣,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讲,哲学和宗教在思考相同的问题。引用《苏菲的世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有很 多事情比生活更加重要,那就是知道我们是谁。”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对诸多形式感极强的宗教活动展开思考,最终也许会放弃运用这些形式而完善你自己的信 仰。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理解是被认同的,正如佛教所言:诸法空相。

  尽管我拥有这番理论,但我从未跟他们辩驳过。我老婆倒是用这些观点跟他们辩论过几次,都是舌战群儒,说得他们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大胜而归。“不与有信仰者谈信仰”是我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因为相比起宣称“我没有信仰”,信仰某种宗教更能值得我的尊敬。

  就这样,我的朋友们继续着他们的宗教生活。不久,我们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事情。因为基督教教规,WN和FR决定结束同居,但他们仍旧是男女朋友。为此 他需要再找一个房子。幸好在他们的教友之中,有一个小女孩就住在附近,同样是留学生。于是那个小女孩就和FR住在一起,WN搬到了小女孩租的房子里。但是 小女孩租的地方住的都是女生,很不方便,这种生活既尴尬又无奈。每天早上我们都看到WN灰头土脸地走进院子,去自己的旧居洗漱,晚上睡觉之前再出门回去。 这一切只是为了二人之间的纯洁,虽然我们看来这种生活方式真是怪诞至极,但对于信仰和生活之间的冲突,这也许是除了正式结婚意外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这种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教会和家距离太远了,他们最终决定搬家。搬到十三区,尽管新居所在的位置比现在的地方杂乱嘈杂,也很不安全,但 是他们还是搬到那里。据说80多平米的一套房子五个人合租,据说其中还有个把教友,倒是有机会多切磋感悟了。不过WN自己都承认新居周围环境很不安全,黑 人阿人很多,而他们的房子竟然曾经还是个卖淫窝点!喔哇,我们还能说什么呢?住这样的房子没有点魄力还真难,也许真是跟了帝哥,小宇宙都升级了,无所畏惧 了。临行前,我们帮着搬了搬东西,除了道别,也没多说什么。我想把这记录下来,因为是我身边之人,身边之事。从他们可以看出我辈中人信仰的问题,虽然荒 诞,但很真实。

延伸阅读:
我的门》“他说:他们是贤者。他们之所以贤明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笃信他人。后人的追随是因为后人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如同现在的你,他们不能指引你,只能作为榜样。”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这就是我们收获的西红柿,小萌坚持等西红柿自己落地再把它们拾回来。你看到的这个是今天早上从院子里拾起来的,事实上这是第三个瓜熟落地的西红柿,另外两 个一个在冰箱里,另一个落下来之后被鸟们捷足先登了。再过两天就是十二月了,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我们种植的西红柿正在经受着寒冷的侵袭。是时候结束我的 09种植计划了。

她说:我想养个猫。
我说:不行,受不了猫死时的心情。
她说:那养狗吧?
我说:不行,受不了狗死的心情。
她说:那养乌龟吧?
我说:
——不行,乌龟受不了我死的心情。

(金牛老王对此亦有贡献)

我完全可以理解金牛座老王同学的这个笑话,和他在讲这个笑话时对自己的幽默感不自禁地沾沾自喜。

歌曲下载

Smelly Cat, Smelly cat what are they feeding you?
Smelly Cat, smelly cat it’s not your fault…
They won’t take you to the vet.
You’re obviously not their favorite pet.
You may not be a bed of roses,
And you’re no friend to those with noses.
Smelly cat, smelly cat what are they feeding you?
Smelly cat, smelly cat it’s not your fault!

一个女孩打电话来咨询我老婆,说她男朋友要回国了,她是不是要一起回去呢?但她刚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因为这份工作可能换到一个长期合法的工作身份。因 此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段感情——巴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但当问到别人年龄的时候你才发现,年华却已如梭般飞逝了。在一个年华都如 此脆弱的地方,感情更是没的谈了。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我还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我老婆的另一个女同学RC要回国了,在此之前她做了这些事情:学法语、找对象,嫁了个比她大十几岁的男人,上化妆学校, 怀孕,开美容店赚钱,生了孩子,把父母办过来看孩子。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女人似乎就要扎根在巴黎这片热土上的时候,她却要回国了。她的几 个同学还要前去送行,吃一顿散伙饭。此举被我老婆鄙视,她们并不知道她回国的真正原因。

  我老婆知道。

  我要说的第三个故事是倒叙,主人公也已经在巴黎开店,是我老婆打工的时候认识的一个东北小伙子DH。他认识我老婆的同学RC,因为DH曾在她的店里打 工,积累自己开店的原始资本。RC的店开在很乱的街区,黑人阿人到处都是并四处游走。有一次RC的店里来了几个黑人小姑娘,买了东西却不给钱。RC和她老 公都不敢招惹黑人,DH见她们不给钱便追了出去,几个黑人小姑娘跑进了一所大房子,DH刚要进门,却见门缝里伸出一把手术刀片,被划伤了手,流血不止。钱 没要回来,还受了伤。回到店里RC和她老公看了一下,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看起来不怎么严重,还能干活吧?”——这是DH离开RC的原因之一,不久 之后,DH在对面开了店,他们从雇佣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

  在上面这个故事里,RC是个唯利是图的形象,这是巴黎极为现实的一面。也是RC要离开巴黎回国的真实诱因。RC在DH开店之后不久把店卖了,据说这一阵法国政府查税调查到她的店,被查出逃税很多,因此很可能被严惩。

  RC回国的原因(就是那个“据说”)是我们推测出来的,但有我老婆对RC的了解和接触为基础,上面那个故事为辅助。我还有一个更戏剧性的推测:“据说被查出逃税很多”的信息提供者是DH,他很可能愿意为法国政府提供这些过时的信息。

__偶然听到一首歌__

居然是许巍唱的!开头相当有旋律金属的感觉,不过许巍一张嘴就把气氛全都破坏了。觉得这歌曲应该让枪花的主唱唱,需要那种中性到有些变态的声音,山羊皮乐队的主唱更好。国内的话丁武、郑钧都还成。后来想到超载的高旗,属于声嘶力竭但还能持续声嘶力竭的音色,更合适。

冷,非常冷。
我只有通过遍历路上的年轻女人来增加热量。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最近在看《六人行》,有感想一二,略记。
一、此片是94年开始拍的,距今一十有五年矣。十五年前的片子拿给现在的国人看还能赢得无数笑声,我总在想这不是他们在搞笑,而是我们在笑我们自己,笑两个社会的差距,且这差距远远不止十五年。

二、此片又名“老友记”,实际上比“六人行”更符合影片主题和英文原名。看此片让人深感朋友对于生活之重要,更具体点,是对生活之有趣的重要性。朋友 无疑是满足作为一个人交流的需求的重要组成,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朋友的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活在一个人的小世界”这种虚构出来的理想状态往往是无奈之 举,一个人很难坚强到在一个社会里自我孤立,这种去社会化的行为到后来很可能导致一个人的崩溃。如果需要一个例子,我能想到的是:海子。

三、我仍然对“朋友”这个词语产生了很多想法。这个代表人际关系的词语比起同类其他词汇更富有弹性,比起“亲戚”,朋友可以脱离血缘关系,比起“同 学、战友”,朋友也可以脱离共同经历的局限。这是一个可以达到很超脱的境界的关系,所谓“君子之交”“高山流水”,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朋友关系的定义在 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变得十分庸俗、贫乏和泛滥。

四、我审视我周围所有人,判断他们可否与我成为朋友。得到的结论是,在我的词典里“朋友”的定义级别很高,你们都不合格。

五、我希望能与我的朋友讨论,甚至争吵,除此之外就是心照不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彼此知晓,无需多言。这种默契令我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