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0-1-13 去留之间的思考 [星期三 巴黎 雪转阴]

  直到今天,我才在写日记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写下“2010-01-13”,此前几天的时候总自觉不自觉地以“2009“开头,后来想想,是下意识里仍认为是旧历年,后面只是少“腊月”二字。


erain 拍摄于巴黎 2010.01,pont者,法兰西文,桥也。

  大凡留学之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多年之后反思求学之意义。继而对现状和未来做出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回答一个问题:“继续留在这里还是回去?”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有着不同的答案和理解。我的邻居是个研究材料学的博士,他的回答简单明了:肯定是要回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博士,他给出的解释也很有说服力:“我在这里读博士跟国内一样,都是跟着老板做项目。不过在这边再怎么熬,也还是个助理。我一回国,随随便便弄几个项目就比这里有发展。在这里我至多是个教授,而在国内我至少是个教授。”博士的话有道理,但这是因为他有着自身实力作为背景,对于其他人呢,比如一个留学生。我听到最多的回答就是三个字“走着瞧”。很多人远渡重洋来到异国,已远不是抱着什么“求学报国”的心态和理想了,宏大的理想被现实置换,支撑着异地生活学习的支柱变成了“混个文凭,掌握一门外语和一些国外生活经验”而已。所以也只能骑驴看唱本,走一步看一步了。但这终究是有所期待,而在海外,你还能发现有一些人,去留对于他们已不是什么问题,但他们给出的理由却最不令人期待。我打工的地方有很多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南方的所谓华侨。他们其中不止一个人跟我说过:“别回去了,在这里做工多好。你看看我,几年下来,也能买车买房了。在国内累死累活也没这里挣得多,你说是吧?”

  我说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们是他们。他们不理解我的否定和不屑因为他们不是我。有限的物质追求填充了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也别无他物,不要提梦想,更不要说追求,甚至连生活情趣都可以免了。其实除了身份证上文字的语言,以及挣到手上的欧元以外,这里和金边、胡志明市、潮州和温州没有任何区别。我可以理解他们的陈词,我听了太多关于那些山沟里的乡村的故事,那些苦难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乡下,贫穷和生活之艰难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主题,吃不饱,穿不暖,天灾人祸只能背井离乡。传说中的饿死在那些地方也可能是现实,所以还是离开,或许有条活路,到大城市,到沿海,或者飘洋过海。但他们也并非毫无遗憾,他们也犹豫过,也踌躇过,在被生活压榨之后,在头脑变得和生活一样枯燥乏味之前,他们也思考过去留的问题。但最终他们没有回去,因为面对现实一切都变得简单了。但他们还不甘心,想通过别人之口证明给自己,所以他们问:“在国内累死累活也没这里挣得多,你说是吧?”

  其实在写下上面一些文字的时候,这个问题对我已不是问题。但我喜欢记下这些听闻,这是巴黎生活的一部分,是我所能接触的社会。在《早年周恩来》一书之中,十八岁的周恩来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发表过类似的感慨,对去留问题也做过深刻考量。对于他去留问题是小,为何读书问题是大。当时国内是一片混乱,留学之后去路无非是也是世俗的几条,而周恩来能在当时审时度势,立下救国的大志愿,实在是令人钦佩。以前总说年少立远大志向对一生都有帮助,现在看来,这种帮助实在是很大,因为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多个艰难时光,或者空虚寂寥,或者前程渺茫,而在这时若能想到那些儿时所立的宏图大志,方向也会清晰很多。所以留学中的周恩来能够找到方向也不足为奇,若真感到稀奇,则是他儿时所立的那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这种气魄,非天人所能为也。

  最后,想起陶公渊明所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非常合适:“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