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0-01-18 破晓夜行及读后感 [星期一 巴黎 阴]

  我走出家门的时候外面还是漆黑一片,照亮夜空的是被电力驱动的一个个路灯和下面川流的车灯。那个时候天正下了浓重的雾,仿佛是冰冷的水中注入一片墨滴,化不开,散不尽。一个人走在这片虚空之中,看不见自己,只能看见眼前和头上被渲染了的辉光。在这一刻,我头脑中被一种奇怪的感觉所占据,仿佛整个身体也被融化,变得软绵绵,漂浮在黎明前的深沉之中。我的耳机里传出周云蓬的歌声《失业者》,这是一个和这黑夜一样凝重的声音,但这个声音又是那么有力,我感到自己轻而易举地被歌声穿透,我感觉不到寒冷和黑暗,光明在这一刻也显得软弱无力。我享受着这种软弱无力的感觉,只是盼望着大雾不要散去。

link to picasa web album backup of this picture
erain拍摄于巴黎

  读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想到当年和别人讨论“文笔”第一个人必定要提老舍先生,后来有人说,在京派文人里,文笔最好的是老舍自不必说,王朔本来也能很好,但却纠结于自己痞子文学的圈圈之中无法自拔至今,剩下的就是冯唐了。这一切判定让我感到奇怪,我们到底该怎么评判文笔之好坏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就从图书馆里借阅过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雪国 千鹤 古都》,但当时一读川老师的文字就想到鲁迅先生,于是困意横生,枕着书睡了一觉就过去了。今天重读《伊豆的舞女》有所领悟,让我明白了一个文笔好坏的评判标准。这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让人读起来毫无门槛,轻而易举地就能融入情节,当然情节本身也很平实,讲述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舞女产生的浪漫的想象和由此产生的纯洁、无限美好的情感。看完之后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能这样举重若轻地描述这种细腻微妙的情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这和构思一篇情节交错冲突迭起的小说不同,一切都浮在表面,但给人的感受却是来自内心,这让我想到一句曾经语文课上老师常说的:”用心去写!“我操,这是多高的一个标准啊!

《伊豆的舞女》中有几个情节令我感到难忘。

其一,”山中怪物“。

……炉旁盘腿坐着一个浑身青肿,淹死鬼似的老头子,他的眼睛连眼珠子都发黄,象是烂了的样子。他忧郁地朝我这边望。他身边旧信和纸袋堆积如山,简直可以说他是埋在这些破烂纸头里。我目睹这山中怪物,呆呆地站在那里,怎么也不能想象这就是个活人。

  “让您看到这样可耻的人样儿……不过,这是家里的老爷子,您用不着担心。看上去好难看,可是他不能动弹了,请您就忍耐一下吧。”

老婆子这样打了招呼,从她的话听来,这老爷子多年害了中风症,全身不遂。大堆的纸是各地治疗中 风症的来信,还有从各地购来的中风症药品的纸袋。凡是老爷子从走过山顶的旅人听来的,或是在报纸广告人看到的,他一次也不漏过,向全国各地打听中风症的疗法,购求出售的药品。这些书信和纸袋,他一件也不丢掉,都堆积在身边,望着它们过日子。长年累月下来,这些陈旧的纸片就堆成山了。

  后来我想,这令我难以忘却的原因就是两个字“真实”。那句“他一件也不丢掉,都堆积在身边,望着它们过日子。”透出作为一个人对于健康的无限期望,而之所以还活着,则是这希望的驱动。这样的残酷现实中所诞生的真实又有谁能视而不见呢?

其二,浴池舞女。

  ……忽然从微暗的浴场尽头,有个裸体的女人跑出来,站在那里,做出要从脱衣场的突出部位跳到河岸下方的姿势,笔直地伸出了两臂,口里在喊着什么。她赤身裸体,连块毛巾也没有。这就是那舞女。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 来。她还是个孩子呢。是那么幼稚的孩子,当她发觉了我们,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了,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我满心舒畅地笑个不停,头脑澄清 得象刷洗过似的。微笑长时间挂在嘴边。

  ……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其次,她笑得象花一样,笑得象花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是逼真的。

  所谓“唯美”就是如此吧。你如果觉得这没什么那也写写看,然后自己读读,是不是觉得同样一个情节,自己写的怎么就这么淫荡呢?

其三,生活理解。

  这句话听来单纯而又爽快,是幼稚地顺口流露出感情的声音。我自己也能天真地感到我是一个好人了。我心情愉快地抬起眼来眺望着爽朗的群山。眼睑里微微觉 得痛。我这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我正因为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感,这才走上到伊豆的旅程。因此,听见有人从 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地感谢。快到下田海边,群山明亮起来,我挥舞着刚才拿到的那根竹子,削掉秋草的尖子。

  路上各村庄的入口竖着牌子:“乞讨的江湖艺人不得入村。”

  我觉得此文之美不仅仅在于舞女和青年对舞女朦胧的感情,更是在于舞女们的生活和她们对生活的理解。在日本这个强调等级的社会,舞女地位是低下的,但她们仍然享受着有限的生活乐趣。相比较起来,作为学生和高级阶层的主人公,生活倒是显得更加忧郁,伊豆之行让他感受到了不同的生活理解,这是另外一种精神层面的美好,也正因为如此在离别之后,作者并没有感到遗憾,而是释然——“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