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0-01-15 也可以是无主题的一天 [星期五 巴黎 阴]

饮食起居,饮食起居。


erain 拍摄于巴黎市郊 picasabackup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留学欧洲的人们真是幸福,动不动就“徜徉”在巴黎这座繁华之都的林荫小道上,或漫步于充满文化气息的塞纳河的左岸。那时候法国人人种还比较纯,街上的中国人也是稀有品种。不像现在的留学生,来到巴黎满大街都是黄皮肤黑头发,夹杂在大群其他颜色的人群里都心虚,要不是看见仍然流动着的塞纳河和岛上的巴黎圣母院的话,真得叫停一个面白发黄的路人,问一句“受累跟您打听一下,这是巴黎么?”

  看《早年周恩来》一书,里面写到周恩来曾远渡重洋,从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经过苏伊士运河抵达地 中海,最后登陆巴黎。旅途虽然漫长,肩头又有着沉重的救国大任,但这片土地仍然令他兴奋不已。周恩来来到巴黎最先的落脚点是枫丹白露,我到了法国两年之后才游览枫丹白露,与总理不同的是,总理参观了枫丹白露宫的中国博物馆,而我则是在周末免票的时候去的,中国馆却不免费。所以我至今也还没有参观,但我知道里面陈列了很多清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带走的好东西,不过现在也不太想看,记得去枫丹白露游览的那天看到中国博物馆门前挺立的竟是两只中国风格的石狮,疑惑之外怒意横生,这畜生真是忘本!

  虽然中国博物馆尚未参观,不过塞纳河漫步还是有的。也途经过几个左岸的咖啡馆,却从没有进去喝过一杯。看当年的一些见闻记录,那些日后的大家在欧洲的时候,随便就去咖啡馆谈谈国家大事,琢磨琢磨救国方略,多少牛逼的想法和作品都是在咖啡馆里诞生出来的。遗憾的是我的米其林旅游指南里没有具体标注过“某某领导人曾于此咖啡馆与某某会晤”,否则我定会前往怀古,好歹也是先辈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我唯一知道的是著名的花神咖啡馆,里面曾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视而坐,这个女权主义者在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几乎放弃了所有信仰,甘心成为这个风流出了名的知识分子的情妇。尽管他们最终关系破裂,但仍然不能抹杀他们曾经相爱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相爱过的事实。她的名字叫德·波伏瓦,而他就是让.保罗.萨特。

  读《早年周恩来》你能发现一些有趣的轶事。比如周恩来最早是到日本留学,但在那里,他的求学生涯并不如意,没有考取心仪的大学,后来听说母校南开中学开了大学部,才回校读大学。后来来到法国,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大学进行所谓的深造。我看到的是一个奔波于各个社团和机构,忙碌于思想解放运动和了解民间疾苦的身影。以及到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拥有了新的信仰。也没有更多关于专业学习的信息。我觉得周总理并不是一个头脑很好的学生,但有见识和文才,中国的才学和外国的聪明从来就不是一会事儿,总理当不了一个大学问家,但绝对是个牛逼的活动家。总理的特长是文以载道和团结同党,最擅长的是组织人民群众和搞关系。关于学习,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扎身于书本和报纸,除此之外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而已了。对于这个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记录,那就是周恩来在巴黎的时候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这个行为在日后的历史上被描述为“历史上首次海外的国共合作”。

  后有看到一些资料,wiki上有记载云“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柏林大學考察学习。”并没有指定在某某大学读书深造,而新华网上的资料也差不多,只不过说了更多诸如“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 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 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之类的描述。

  书中还讲述了周总理的早年的感情生活,以及一般历史书上不会介绍的张若名。当年二十一岁的周恩来和十九岁的张若名结识并建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那个时候敬爱的邓颖超奶奶才十五岁,还不配给总理缝衣服。不过总理为了革命最终没有把纯洁的友谊发展到不纯洁,并和邓奶奶走到了一起。张若名也在日后成为了学者教授,不过结局悲惨,在文革中自杀,后来虽被平凡,但已是死后20年后了。看到这里,不免令人唏嘘。

____其他____

  周恩来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住过place d’italie,13区……距离我的居所不远。据罗老师说这里还有周总理的浮雕,等哪天定要前往寻访。

  ……这样被描绘的如梦般美好的感觉一去不复返了,即使身在此地,也无法生出同样的感受。我也曾尝试徜徉一下,但心中总有扫不尽的郁闷,我永远无法融入这个 国度的气氛之中。看到那奔流着的河水,只是想着,这水太深了,我不会水。跳下去就是一则新闻。

____其他的其他____

  不喜欢Blog,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来讲,博客利用了div+css的布局来分配xml的数据,虽然看似把内容和结构分离开来。但实现的效果呢?你打 开第一个页面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Blog”,和其他的博客看起来那么一样,就像小品里说的那样“和一般的犯罪分子的背影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对 于内容的分来和利用来说,博客做的并不到位,之前我也反思过个中原因。所以博客也只能是个个人的东西,或者是单独类别的东西。博客缺乏系统的分类和导航, 归档几乎能扼杀所有首页以外的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否真有价值。所以博客必须有Tag,必须有搜索,必须有“next page”这些元素构成了web2.0,但却丢失了太多web1.0的东西。我喜欢论坛的格局,但目前来看在国内,拥有一个个人论坛是那么困难,所以最好 的替代品也许是CMS或者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