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续前文。

之五(关于华人)

注:此文里的若干观点可能引起民族主义者的不满,但事实上是这里的观点本就很主观片面,我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谈论问题,况且,我根本就不是在谈论。

1、华人不受欢迎。(我想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清楚地区分中国人和越南人、柬埔寨人是很难的,相对来说日本人和韩国人个性和特点更多一些。法国人对日本文化和迷恋溢于言表,这点让人看得清楚明白,不能不佩服。文化输出永远比意识形态的输出更有力量。所以从这点来说,拥有个性不仅易于区别他人,还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但个性不是孤傲,不是装逼,更不是谄媚。)

2、法国没有卡拉OK。(我去过一家名为宝丽金的KTV,其实就是一个包间里有万利达DVD的饭馆儿。唱歌是不花钱的,但要点餐才能唱。从KTV设备之差劲儿就知道老板不是靠KTV赚钱的,有明白人告诉我,这里的主业是洗钱和卖药儿。从里面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他妈干净。)

3、我不爱法国人。(有次跟团旅游,在这面嫁了法国人的导游跟我们说了四个字形容法国人性格,可谓点睛:阳奉阴违。但我能够理解这个文化多元化下法国本土文化的不满和窘迫。法国人没有他们表现得那样善于斗争,他们是当旗手的料,不是战士。如果没有了斗争和反抗,法国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得以发扬,他们的可爱将是很难令人抗拒的。)

4、我不爱我的国人。(……我想我仍然是爱他们的,正因为爱,所以恨。我记得自己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几十年了,巴黎的柬埔寨人还是一副难民相,中国人还没有脱掉一副弱国民相。)

5、我没睡过法国女人。(说实话我佩服那些娶了法国妞的中国人,他们如果不是彻头彻尾的混蛋,多是牛逼的人。因为法国女人太过骄傲,除了使之臣服和摧毁似乎别无他法。如果给我一个法国女人免费睡,我首先得克服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卑感,最悲观的是这种自卑感还不只是生理上的。我相信这么两个不同国度间可以产生真正的感情,但这确实非常不易。而现实之中更多的是貌合神离和互相利用,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杜拉斯的《情人》成为了童话般的经典:“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6、难以拥有法国精神。(很多人来到法国希望带些东西回去,我也试图学到法国人的某些情怀。但后来我放弃了。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环境问题。我没有说过我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但事实上我就是在生存边缘挣扎。我唯一学到的法国精神是:在你能够呆的舒服的时候尽量呆的舒服,别在意别人怎么看,因为没人在意。)

7、华人是法国经济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说法国的烟草店和酒吧基本上被中国人垄断了,曾经是法国中部农民的市场。法国的温州人以遍地开花的餐饮业自豪,开个饭馆,买辆奔驰宝马,娶个媳妇生一堆孩子几乎成了他们标准的“法国梦”。但可惜真正高端的产业温州人难以涉足,我想并不是他们不在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吃苦耐劳,而是他们综合实力的地下和商业眼光的局限。)

8、法国没有生育限制。(听到过一个笑话说:三十岁之前去美国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国人,三十岁之后就努力成为美国人他爹吧。说实话成为法国人他爹的门槛要低很多。很多黑人大哥拉家带口来到法国,法语还没我老利落呢,就知道生孩子玩儿。生了三个就不用干活,舒舒服服在家当老子啦。)

9、我不喜欢中国城。(巴黎的华人聚集地最有名的是“Belleville”和13区,13区跟《暴力街区Banlieue 13》没什么关系,里面住的都是老实本分的亚洲移民,但事实上13区越南柬埔寨人多于中国人。美丽城Belleville是温州人的天下,也是阿拉伯抢劫团伙的乐园。中国人吝啬但富有,并且喜欢带很多现金。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安善良民,面对暴力威胁的时候懂得破财免灾的道理。我走在中国城的街道里总有种莫名恐惧,仿佛走进了一个那么不纯粹的所在。我不能克服那种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

10、我不知道在一个西方国家里什么能代表中国。(巴黎的中国餐馆装饰就像几十年前那样,土地掉渣,丝毫没有大气,所谓中国风只不过是被以保守的心态无为地对待。无论是中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是中国春节的时候13区街道上的鞭炮和舞狮子龙的队伍,都不过是浮夸的表面,我难以从中提炼某种精神作为代表。我们真正奉为精萃的文化在这里莫说生根,简直就是难以传播。)

待续。

先摘抄一句:

死是我们永远不能回首的唯一的身内之物。

IMG_1427
erain 拍摄于 巴塞罗那 2010夏

  上一个礼拜我去了某个地方,前往那里的时候我带了几本书同去,都是以前看过的。一本是王小波的杂文《理想国与哲人王》,另一本是三毛作品集《月落乌啼》。我妈看我的时候还塞给我一本《弟子规》,说:没事儿多看看弟子规,少看点杂书。——这就是我妈的阅读观,除了佛家的典籍,其他都可以一棒子打死了。我一直以为这是笃信佛教的一个表现,但我也不跟她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一来是因为我有个原则,就是不跟有信仰者谈信仰,那是关起门自己个儿的事儿;二来,她是我妈妈,我很爱她。

  于是我先翻了翻《弟子规》,这是一本小开本的全彩页读物,为了增加阅读乐趣还加了《二十四孝图》。翻开第一页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和他两句圣训,一曰:温良恭俭让,又一曰:仁义礼智信。站在这个道德的制高点上,这本书可谓是少儿开蒙的最佳读物了。不过我更喜欢看前面的《二十四孝图》故事,不仅因为有彩图,还都没有生搬硬套大道理,都有故事。虽然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但看来看去让人不免伤感,“忠孝”二字贯穿整个读本,却抹不煞一个“愚”字。

  恰读王小波的杂文提到了国学的可怕,中国传统学说(国学)强调的就是那么一种理性给道德让路的历史,人们不愿意做最难的事情:思考,取而代之,用最简单的行为:制定道德的规范,而以此衡量所有事情。还说到文革的时候一个讲国学的老教授被红卫兵整,大冬天的把他带到了河边冰面之上,红卫兵说:“你不是讲卧冰求理么?好,你老子病了,现在你就脱了衣服,卧上去吧!”老教授以身试法自然下场悲惨,但卧冰求理的故事还是结局很好,鲤鱼跃出水面,父母病愈,王祥还做了大官。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个基本的套路:主人公都是出身低微(当然也有黄庭坚这样的大家,但他的故事不属于基本套路),然后多家境贫寒,父母有多病,孩子为了让父母恢复健康会做出一些挺极端的行为,比如到山里装成鹿取鹿奶,险些被猎人当鹿给射死;或者夏天里脱光了衣服喂蚊子,以免蚊虫叮咬患病的父亲。最后孩子长大后还都做到大官,最不济再没有才的也可以因此被人举荐为孝廉。不过整个二十四个故事里,我觉得最悲惨的是“尝粪忧心”,故事不仅悲惨,还很耸动。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这倒霉孩子亲口尝了粪便,但父亲到底还是死了,跪求北斗也没有效果,最后也没提他是不是因为忠孝而赴任高升。故事像寓言一样嘎然而止,让人觉得真不痛快。

我上一周消失了一个礼拜,至于原因。我没有告诉我的朋友们,不过我会告诉他们的,现在罗列下几条线索,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猜猜先。

23号晚上我和小萌与罗老师和Dandy一起吃饭,席间畅谈甚欢,但结束的时候我对他们说:这一周我会有些事忙,下周再联系你们。当晚我也没怎么喝酒。

24日(周三)早上我很早就起了,和小萌一起坐了6点的地铁,从京西坐到京东某地,一切都落实后,我开始熟悉新的环境,这里温暖安全并且卫生,不过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电话(除了我的手机),我几乎与世隔绝。

25日(周四)这一天朋友们也没联系我。我对所在的地方开始有更多的了解。我开始了人生中的一段有趣的经历,有若干个第一次,比如我把屁股撅给一个陌生女人,对她说:您请。

26日(周五)无法动弹,我无法动弹。我经历了一个地狱般的夜晚。

27日(周六)老王给我打了个电话,我看到后挂断了。我知道他是邀我去他家玩儿的,但我没有接,因为当时我全身的力气都在腿上。我喝了同样多的水,但已经不会再消耗更多的水,这是一个好的征兆。我的身边两个朋友走了一个,我没怎么跟他们说话。

28日(周日)这个周末我只干五件事,吃喝拉撒睡。能把这几件事儿干好了我就很知足,我想我明天就能离开这个地方了。

29日(周一)这个地方的负责人说,你还得呆一天,当然我不用再撅着屁股给陌生女人。一个新的朋友来到了身边,他鼾声如雷,这点在他睡午觉的时候我就了解了,而且还用了一个晚上深入体会。妈的真是鼾声如雷。

30日(周二)临走之前我很想亲亲那些和我有肌肤之亲的女人,这里不是个让人太高兴的地方,像我这样的年轻男人不多,何况我还慷慨地脱裤子给她们。

续前文。

IMG_2413
©erainy 拍摄于巴黎地铁站 2010年秋

之四:(关于法国人)

1、法国并非很富有。(国内旅游从业人员对法国人的简称是:法扣儿。他们确实很扣儿。社会福利是没得说,但他们的工资可并不那么乐观,近几年尤其是这样。他们情愿掏钱请你喝咖啡的时候很少,除非你是个大美女,而恰好他们手头又有几块钱现金。)

2、法国人的平等观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法国人高扬自由博爱平等的大旗,但事实上他们的博爱的美名前面要加上四个字“矫揉造作”。我想这是法国民族性格的特点之一,他们无法逃避的问题。他们自豪于自己的平等观,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平等很多时候显得没有了原则。)

3、法国人不承认人种之分。(至少法国的官方教育是这样的。这是我在法国所听说的最有趣的理念之一,法国人认为人类不应该有不同的种 des rasines differentes,他们认为依照肤色或者地域划分人的种族是落后的。人只有一个种族,这个种族是用来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所以法国人不用考虑印度人到底是属于黄种人还是黑种人这类让人头疼的问题,反正到了法国,他们至少都是人,如果混到了十年居留,那么他们就都是法国人。)

4、法国人帅哥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多。(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法国电影一线男演员来解释。你喜欢让雷诺吗?喜欢德帕蒂约么?法国电视台的主持人也没有几个真正帅气的。当然普遍来说法国人注重仪表,并且有迷人的风范,但男人有气质并不意味着漂亮,何况很多帅哥中年以后就开始谢顶了。)

5、法国人不歧视中国人。(你觉得呢?歧视是绝对的,只不过法国人表面上看起来更亲和,这叫软刀子杀人,其实更招人讨厌。不过法国人也歧视黑人和阿拉伯人,但他们歧视的同时还害怕他们,这就是亚洲人和他们的区别,我们)

6、法国人不喜欢吃中餐。(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当然说喜欢,但法国人最喜欢吃的还是自己的面包红酒加奶酪。他们能接受亚洲的食品,当然你要给他吃松花蛋或者臭豆腐他肯定不干。但他们最无法接受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中国人竟然吃狗肉。尽管广东人会说他们吃的是专门饲养的菜狗,且只是冬天才吃。)

7、法国人不浪漫。(现在我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了。如果你第一次接触法国人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印象是浪漫,他们会不承认。他们觉得他们秉承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现实。但事实的另一面是他们沉溺于浪漫主义情怀之中,并且与理性的一面构成矛盾。法国人性格之中的纠结大概就始于此。不过法国男人再追女人这方面确实是浪漫地无所不用其极,女人在法国的地位之高是令人羡慕的,法国男人给了她们足够多的尊重,他们宁愿说自己的绅士行为来源于对与爱情的迷恋,而非继承什么狗屁骑士传统。)

8、法语不浪漫。(现在我承认法国人的浪漫,但不大承认法语的浪漫。换一个词,我更愿意用“优雅”二字。我现在能够体会法语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事实上中文也应该有这样的美感,但现在这个时代里,这个美感已经快消失了。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法语不好听,但很好玩儿,觉得说出来像开玩笑。女生说话声音更逗,因为发音位置靠近口腔后部,所以法国女郎很少有细声细气的。不过小萌说这样的嗓子有质感,都是女中音,我觉得还真是这样。)

9、法国人并非金发碧眼。(对于金发碧眼这个问题,你在巴黎街头会很郁闷,不过如果你看看法国足球国家队队员,那你就淡定了。)

10、法国人不喜欢说英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你去任何一个法国超市看到每个商品都有四种以上语言标注说明,唯独没有英语。另一个细节是你看到的所有有英文的广告,无论平面还是电视广告/网络广告,英文广告词都必须有相应的法语翻译。法国人的文化保护主义由此体现,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也许是历史上日耳曼法兰西和安格鲁萨克逊的渊源太深,爱之深,恨之切,所以他们才这样地排斥英语,但他们很骄傲。)

待续

终于飞回了北京,我自己的精确计算是留学时间1150天,简单地说吧:三年。

我觉得我自己没变化,我爸妈也这么觉得,至少外形上变化不大。我没有如他们想象那样变胖,说明资本主义的油水儿喝得还不够。也还是一口标准的北京话,没有把散装英语和法语挂在嘴边装逼,说明资本主义的墨水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过话说回来,老子也不是去欧洲度假去了。故事多得是,苦尽甘来的话也能说一车,都留着以后上《艺术人生》慢慢聊。

到北京第一感觉是晴朗。这个时间的巴黎正在经历真正寒冷到来之前的风雨交加。一周的连天阴雨,一天里几乎都不见太阳。临走之前的几天我成为了百分百的宅男,一天都不出门也不感到遗憾,因为每天看着窗外都她娘是一个样。巴黎的天空以最糟糕的姿态为我送行,成为了我对法国的最后一点记忆。我在机场里等待的几个小时里,外面的天色只是从灰色到更深的灰色,雨越下越大,顺着机场候机楼大厅巨大的玻璃窗滑落。

到北京第二个非常大的感觉是满眼的小孩。我在机场安检的时候一队人马和我们同时安检,我放眼望去都是小年轻。他们就是国航的机组人员。我觉得他们也就大学刚毕业没几年,脸上都是一派的稚嫩,连开飞机的空哥飞行员什么的看起来都是嘴上无毛的小子。所以我一路飞机坐下来感觉很怪,觉得怎么他们都这么小就踏上了工作岗位。不过飞机落地后去了几个饭馆,服务员则是更小的小孩,今天去连通买电话号码,从服务人员到柜台的Cachier都是孩子。我忽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他们太年轻,而是老子已经不再年轻了。

我心理上还以为自己毕业没多久,觉得他们(那些服务员、空姐)应该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实际上掐指算来,我也毕业6年了,出去都3年了。我们这一批人也应该多少混出点头了,至少不会看起来那么年轻了。国航的机组人员在我的印象里反差很大,我记得第一次作飞机的时候,空姐都特成熟(虽然不一定都漂亮),从年龄上就能给人经验丰富的感觉。而这次飞机上都是年轻面孔,小姑娘问我要什么饮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象个大叔,我也许面容上还差的不多,但心理上是这么一种感觉。其实我只要不笑,还是很显年轻的,因为一笑脸上的皱纹就都出来了。所以面对空姐小姑娘,我笑得很灿烂地说:来个啤酒,谢谢。

  拿不走又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最好的处理办法是送人——这是我最近的心得体会之一。

  收拾行李就像在对不远的一段历史做一次梳理,你会发现你想保留那么多的记忆,似乎每一样东西都被寄予了情感、赋予了意义。比如某张相片,再比如,甚至一张纸。我看着一张收据发了很大一会儿愣。期间有两个声音相互争执,我是不是要保留这张收据呢?收据上的数字并不大,但显然是揉搓后又展平的一张。仿佛一张印有玄机的纸被人无意之间弄皱,而后又被小心翼翼地复原——其意义很可能非比寻常。但我记不清楚了,即使盯着那些凸起或者皱纹,他所能代表的似乎只有收据本身,我无法超越他的表象还原到具体的时间点,更难以理解其被保存的含义。

  我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我总想到两部电影。一部是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在云端》,另一部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前者把生活形容成被装进背包的无形但具有无比重量的东西,其无形是因为随着时间延续的积累所导致叠加。刨去克鲁尼最后仍然被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不谈,从这部影片里我至少学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在打包启程的时候多问问自己一个问题:眼前的一切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

  而对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讲述的故事让我对参照物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譬如一支笔或者一个本子,这是在你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次活动的纪念,当然有的东西比笔和本子更有价值,但若干年后,我很可能对当年这次活动都没有了什么印象。当然这么说好像弱化了当年事件的重要性,排除当事人记忆力的强弱,和时间对抗下来,我想没有人是胜利者。我们总想留下某些参照物,纪念品,告诉自己它代表了历史上某个重要的时刻,但一个悲观的发现是它往往仅仅只能给当事人提供依据,对于外人,对于更久远的历史,甚至对于你的子孙,其意义也是难以传达和保留的。比如一只你用了十年的钢笔,在你不得不扔掉某些东西的时候,我想它不会是被保留的,倒不如更加形象而脆弱的东西,比如一张照片。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留下来的某一样日常用品的价值在于对于一个时代的反应,但也是因为历史更加久远,而所剩无多。而面对很多日常用品,在离开前打包的时候,他们的意义也许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重要。所以还是尽量少对日常的物品产生感情,或者赋予意义,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往往成为负担。我更喜欢留心那些微小精致的玩意儿,他们独特的特性更容易被我们寄托和传达。

续前文。

IMG_2225
巴黎某地铁站 erainy拍摄于2010年秋

之三:(旅游篇)

1、没有去过蒙巴纳斯,人们说巴黎有两座山Mont,但实际上都不是山,其中之一就是Mont-parnasse蒙巴纳斯。(那个高高的黑色立方建筑简直就是巴黎建筑的败笔,大概法国人想以此表达自己对建筑多元化的包容和接受。)

2、没有参观过圣心教堂以外的教堂的内部,包括巴黎圣母院。(我对教堂内部兴趣非常少,不喜欢里面凝重的氛围和缓慢移动脚步的感觉,这可以体现出我信仰的一面。我并不是无信仰者,也不是无神论者,我是不可知论者。另外,教堂里拍照还不能用闪光灯,所以我想耶稣估计是Apple的粉丝,因为他和Jobs一样都不喜欢Flash。)

3、没有去过La defance,就是那个在星形广场另一侧的所谓的新凯旋门。(一号地铁线虽然直达,但是我仍然没去过,忒远。这个地方总让我想起CBD,对,它就是巴黎的CBD。)

4、没有去巴黎国家图书馆:密特朗图书馆。(在法国的几年里,唯一去过一次的图书馆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里的图书馆,还是无意间走错了进去的。法国总统都像让自己的美名长存,为此戴高乐命名了机场,乔治·蓬皮杜命名了艺术中心。不知道萨克奇要以什么形式留名,大概是以笑话的形式吧。)

5、没有骑过自行车。(其实我一直想买辆自行车骑,尤其在打工的一段时间里。不过法国自行车实在太贵,最一般的车也要小100欧元。而且法国还没有自行车专用道,你上街就得跟铁包肉的汽车走同样的车道。这大概是法国人为了减少自行车的一个措施。不过自行车也可以在行人步道上骑,当然速度大打折扣。所以我喜欢荷兰,我喜欢自行车大军万箭齐发的感觉。)

6、没有开过汽车。(哥们有车本儿,但不是司机,我没有开过汽车,在法国没有,在中国也没有,所以这个没有不奇怪。)

7、没有走完巴黎所有的地铁。(其实这是个很令我自己得意的一件事儿。我和一朋友曾一天时间尝试走完巴黎所有地铁站,并拍照片。虽然任务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我走了三分之一个巴黎。)

8、没有坐过塞纳河的游船。(巴黎的塞纳河虽然闻名于世,但因其巨大宽阔的而低陷的水平面让人感到这是条真正的河。但这种大河的风韵两岸要多于水上,所以我更喜欢阿姆斯特丹市内运河那种感觉。)

9、没有去过迪斯尼乐园。(在众多旅游景点里,迪斯尼乐园这种地方被排在很靠后,一来不是法国独有,要是去米国,我大概会去看。二者是票太贵,距离太远。三者……其实还是不想去。距离此地一站地的购物一条街Val d’europe倒是去过不少次,也是奉旨随驾血拼。)

10、没有参观过法国大学。(我指的是著名的索邦。我很幸运没有设身其中过,到最后一刻仍然保持了对于索邦的无知的崇敬。我途经过几次,感受到这个已经超越了教育范畴的地方的压迫感。这是巴黎周边的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我去过巴黎十三大,那地方天生一副脏乱差的市容,走在街上满是黑人和阿人,让我对可能会即将到来的“一小撮人打砸抢烧”的情况提心吊胆。幸好我没有被13大录取,否则完成学业是小,身家性命不保是大。)

待续

很久之前听到的一个歌曲,浓郁的大地般的芳香弥漫全曲,清新脱俗的唱法,难以理解却似乎又浑然天成的唱词。因为自然,所以不硬。

法国的否定的第一篇显然比较失败,至少是比较空洞。本来想写成罗列短句,让人有一目十行的快感,结果一写就是枯燥的三段式,且还没有结尾。所以这里打算做一些改变,回归我最初的想法。因为这是个总结性的文字,所以也不需要太多创意,只要留心细节,简明扼要。至于原则,目前想到的有三:一,每天写一篇;二、每篇十条;三、每条一到两句话,可有一两句附加批语。

我想大概这个小系列可以写10篇,凑起来对于法国的否定就应该有百余条。写到那样的话就可以停笔,否则我也许会对我的法国生涯产生负面心理,这是我并不需要的。我只是想记录一些事实,以及有趣的事实。

之二:

1、没有去过有名的法餐馆用餐。(其实真正有名的饭馆我根本就一无所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吃过法餐,我对普罗旺斯的一家法餐馆的料理还记忆犹新呢。)

2、没有重游过卢浮宫。(这未免是个遗憾,我只游览过一次卢浮宫,还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本来想临走之前去一趟,结果车票到期,就没有再去。)

3、没有登上过巴黎的最高点。(我没搞清楚是蒙巴纳斯高还是埃菲尔铁塔高,不过无所谓,反正都只是远观过。就连凯旋门顶我也没上去过。我没有那么强烈的想俯瞰巴黎的愿望。事实上,大概是我当过导游的缘故,我向来对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感到不舒服,总产生自然而然地抵触。)

4、没有在年终去铁塔下和众人倒计时。(我看过小萌的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个喝得烂醉的法国人穿了苏格兰格的裙子,跑到了镜头中央,激动地露出了他的生殖器。这是我对巴黎新年倒计时的第一印象,也是唯一的印象。何况日下法国政治和治安并不乐观,铁塔总是被自动列为恐怖袭击的目标,所以我没有丝毫遗憾。)

5、没有去过花神咖啡馆喝咖啡。(居所萨特当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存在与虚无》,但同类的故事在现实之中其实更多的是令人失望。除了游客,没有人关心萨特是否在这里写下过什么巨著,所以也不要问诸如“萨特当年最喜欢的咖啡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不如去读书,书里面也许会说萨特喜欢烟酒和女人胜过咖啡。)

6、不喜欢Perrier矿泉水。(在法国其实这种绿色包装的苏打矿泉水比依云更有名,我自己是这么猜测的,依据很简单:价格。但我并不喜欢喝,我就是众口难调里的那个“众”,不喜欢苏打水那种想充满内涵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提供的口感。)

7、我住的房间没有电视。(电视算什么?我们有互联网,我的意思是……真正的互联网!这是回国之后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也是离开法国我切实的遗憾。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怀念躺在沙发里按电视遥控器的感觉,那才叫放松,才叫看电视。这种感觉是鼠标和pps无法取代的。)

8、没有秋裤的冬天。(大概这是我回国要重新捡起来的一个习惯。这也能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纬度比北京要高很多的巴黎却没有北京那样刺骨寒冷的冬天——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对了,这就是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区别。但我要说,对于冬天,北京的冬天更令人感到痛快和可爱。)

9、没有尝遍法国的奶酪。(从我到法国的第一天起,我就对奶酪非常着迷。我想在我生活的国家吃到这样质量有保证和品种繁多的奶制品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比起爱罢工的法国人来说,法国的牛真是太善良了。那么多牛肉,那么多牛奶,还有那么多的奶酪。)

10、没有吃到过真正的鹅肝。(市场上平日里能买到的都是鸭肝制品,真正的鹅肝不仅价格昂贵,且基本集中在圣诞节前后才有销售。虽然没有吃到过,至少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给法国美食挑大梁的并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也不是一般人吃得起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