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最擅长的还是耽误时间。

  最近时常在嘴边回味两句诗,一句是“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另一句是“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第一句是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中讲到的,第二句是《马未都说收藏》里提到的。我极羡慕记忆力强的人,能将听到的那些好句子一网打尽,更希望自己也能出口成典。小时候也曾经将那几十首古诗倒背如流,现在发现同龄人大概都有那么一个时期有同样的功夫,不过活到现在,那些老本儿已经剩得少之又少。但凡需要出口成章的机会,能想起来的就是初中语文课本上那几首唐诗宋词,那些古文名篇也只是摘章寻句地记那最著名的只言片语,就像一首歌只能哼出高潮几句,还不一定能记得清楚。

  这大概就是所谓现代教育的副作用,清扫了儿童时代的积累以便记忆那些“更重要而无用的”东西。真不明白当年那些诸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荷塘月色》之类的文章有什么好背。

  蒋老师《细说红楼梦》里那句我听了好几遍,但仍然是记成了“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事实上当我回忆的时候,头脑里只有后半句,前半句是按照印象拼凑起来的。后来一查,原文《客家情歌》里本应写作“行绣荷包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再看我拼凑出来的句子虽不大相同倒也通顺。但文法虽然无错,逻辑却有问题:一布双面刺绣本来正常,但若是罗裙不同于荷包,双面刺绣又有何意义呢?而原文之中,这“一面狮子一面龙”后也不是个句号,看完后面的句子才让人明白为什么荷包上图案的深意——“狮子上山龙下海,唔知哪日正相逢。”

  听《细说红楼梦》的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欲望之一就是有机会一定看一场昆剧或者评弹的《游园惊梦》和《长生殿》。看一看被蒋老师描述的诗意化和形象化不得了的表演,体会那种超越文字非常有倾诉性的肢体语言。每次想到这句“行绣荷包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更让人有更想听听台湾客家老太太亲口弹唱的欲望。这样漂亮的文字,唱出来肯定更有韵味。

  至于第二句“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我开始一直记成了“人生百年需尽醉,算来三万六千场”。马未都老师讲座里提到,这是在高安出土的元代青花“把杯”上面写着的两句诗。随口念来就感到无限豪情,真令人憧憬。

摘抄《客家情歌》

(一)
送郎送到牛斗岗,郎跌脚趾受了伤,
扯幅罗裙包脚趾,亲哥痛肉妹痛肠。
送郎送到冷水窝,嘱郎冷水莫食多,
冷水食多肚会痛,行到半路哪人妥。
送郎送到上排畲,山里禾苗叶些些,
禾苗无水难打谷,妹子无郎难当家。
送郎送到大码头,满江河水向东流,
一对鸳鸯少一只,一只孤单水上浮。
送郎送到渡船头,脚踏渡船浮对浮,
哪有利刀能割水?哪有利刀能割愁?
行绣荷包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狮子上山龙下海,唔知哪日正相逢。
(河源)文集

(二)
三弦跌落大海心,好久吾曾听琴音,
灯草撑船来去取,害涯费了几多心。
高山顶上一株梅,探你唔得枉花开,
三箩谷壳丢落海,样得团圆做一堆。
一朵红花隔重墙,摘花唔到枉花香,
入水鹭鸶束了颈,柬好鲜鱼唔入肠。
新买绣鞋菊花边,去年想妹到今年,
百般好话都讲尽,六月火炉难近前。
(龙川)刘宛仁

有朋友一家老小来巴黎玩,我和小萌去酒店叙旧。他们住在毗邻巴黎圣母院坐落的西代岛左岸的酒店里,我好久都没有去左岸了。

约的是晚上9点,从地铁中走出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大半。没等走出地下便听到了一片喧嚣之声。很快我们融入了游客的人群里,融入了灯红酒绿,融入了觥筹交错。像一个游客一样走进巴黎细窄的街道,看着那些似是而非的玲珑而诱人的灯光。一股遗憾之感油然而生,因为至今我仍然无法诞生出“地主”应有的畅快和自然。我感到自己被往来的游客挤压、碰撞,和他们的目光对视,然后避开。我曾试图培养那种因对此地熟识而产生的傲视的眼神,那种在法国人公车上用眼角对外地人的斜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但绝对发自内心。

据说融入一个社会需要十年时间,对于我,时间也许会更长,至少还需要一些时间熟悉,诸如这样的,夜巴黎。

选择城市中心的旅馆往往是稳妥和耗资巨大的,在这样的地段很难看到所谓“风物”。虽然楼宇古旧,颇有帝国时代的遗风,但享受这不着边际的情怀的时候则要同时忍受并不怎么舒适的住宿环境。朋友住的四星级酒店里,也不过是窄小的走廊和同样不够开阔的卧室,周遭陈设一并入眼凑成一个“旧”字。最显眼的莫过于客厅里的电视机,不是挂在墙上的LCD,甚至都不是平面直角。住在这样的酒店唯一的四星级感受便是打开窗户,感受一下巴黎颇有些凉意的晚风——在八月这是无上的礼物。

yinvancl

最近流行“凡客体”,于是照猫画虎地做了一个。凡客体有趣之处在于文字,精简,准确,直抒胸臆。

IMG_1441

IMG_1325 IMG_1342

IMG_1557 IMG_1544

IMG_1452 IMG_1596 IMG_1189

2010.08.11

  1. 巴特由之家门票18欧,参观下来只有一个字的感叹:值!
  2. 安东尼高迪,真天人也!
  3. 重游Rambla大街,看到了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小萌去伏魔,结果被魔伏。
  4. 看到一幅弗拉门戈舞蹈女郎的画,黑色背景下的狂舞红裙,我太爱这样的配色了。
  5. 午后参观巴塞Montjuic山上的皇宫,登临远眺,巴塞众山小,这样的气势才配做王宫。
  6. 国立加泰罗尼亚艺术博物馆我们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7. 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那些能激发灵感的地方。
  8. 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会场现在感觉好小,不过现在仍不失风韵。
  9. 其实奥运会场也没什么稀奇,不过周围的一片山地和植物园实在是漫步休闲的好去处。
  10. (小萌补充)巴塞的女人让我失望,美女还不如巴黎多,我这么一个大平脸,头上戴朵绿花居然创造了很高的回头率。

补记

  1. 仍没有找到哥特区的毕加索博物馆,虽然没参观但也无碍,因为巴黎也有一个。

IMG_1137

IMG_1444 IMG_1196

IMG_1086 IMG_1077 IMG_1362

2010.08.10

  1. 巴塞罗那比想象中要小。桂尔公园(Parc Guell,又称高迪公园)在山坡上。车上多是游客和老头老太。仍然没有线路图,不知道站名,也不报站。
  2. 桂尔公园到处都是人,和Rambla大街一样有很多摆造型的街头艺人。一个波斯风格的肚皮舞娘非常妩媚,大奶子大屁股,我很喜欢。
  3. 看到了马赛克大蜥蜴和有号称“世界上最长的椅子”的天台,远眺巴塞罗那全景。我盛赞巴塞搞得不错,我很欣慰。
  4. 好运气用完了,去圣家族大教堂的途中坐过了站。还好大教堂雄伟异常,楼宇间可见尖顶。于是寻向所至,半个小时后才到达。
  5. 圣家族大教堂可算是门票最贵的工地之一,门票10欧多,队还超长。算了吧,我们也不是天主教徒,能在大门的浮雕上找到高迪的塑像就够了。我指给小萌看,并且说:“据说照这个进度五十年后就完工了,到时候咱再来估计就不要票了。”
  6. 圣保罗十字医院和米拉之家(Casa Milla)均走马观花。其间去Starbucks喝咖啡,小萌上厕所时间太长,被众人围观,慌忙逃跑。
  7. 到了巴特由之家(Casa Batillo)发现相机没电了,于是打算明天再参观。
  8. 前往哥特区,地图不太清楚,找了半天才发现其实已身在哥特区了。
  9. 沿着Vell港步行至海滩,踩到了炽热的沙滩和新鲜的海水。有看到全裸男和半裸女,生活真美好。
  10. 重游Rambla大街,那些摆造型的街头艺人太有形了,比巴黎的好太多了。

补记

  1. 我们以为跟当地人说法语要比说英语好些(因为据我们了解,西班牙人的第一外语是法语),不过事实证明,还是英语好用些。
  2. 巴塞罗那当地人着装品位比巴黎要差好多,也不怎么在意。
  3. 大美女不多,多的是希望把自己晒成古铜色的外地姑娘。
  4. 西班牙女人说起话来比法国南部的男人还垮,从里到外都缺少纤细之感。

IMG_0861

IMG_1427 IMG_0889

IMG_0904 IMG_0906 IMG_0908

2010.08.09

  1. 飞机准点起飞,准点到达,飞行员技术很好,降落很平稳。
  2. 西班牙公交车上居然没有站名路线图,也不报站。和巴黎的公车一样上车要招手,下车要自己按按钮。这可苦了外地人。
  3. 很多人讲法语,反正西班牙语和法语很相似,但加泰罗尼亚语差得多点。
  4. 巴塞车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西班牙语,另一种是加泰罗尼亚语,公交系统的名字居然是是TMB。
  5. 我们住的家庭旅馆在网上写的广告词是“一星级的设施,五星级的服务”,进门一看才知道这“一星级”的涵盖面还真广。
  6. 巴塞的市容很像希腊,但比希腊好太多,雅典的街道感觉破烂不堪。
  7. 我们到达巴塞是下午四点,室外28摄氏度,公交车上有空调,但很多老太太仍都在扇扇子。
  8. 旅店老板的警告:尽量不要坐地铁,很多偷窃抢劫事件都发生在地铁里。
  9. 先去了Rambla大街(可以算得上巴塞的香榭丽舍),够Cool,够Funny!知道我们巴塞第一餐吃的是什么吗?是BurgerKing!
  10. 旅店老板介绍的WOK海鲜自助非常不错,10欧敞开了吃,用当地公交系统的话说:真TMB值!

补记

  1. 巴塞的交通一张票75分钟之内可无限换乘其他路公车和地铁,但不能重复坐同一路。
  2. 一直想吃BurgerKing,因为巴黎没有。巴塞的肯德基麦当劳狂多,而且和北京一样,对着开。
  3. 晚上的自助撑坏了老子。
  4. 旅馆晚上非常闷热。床异常的软,我的老腰啊~
  5. 还好,我非常的困。

收拾行李,讨论行程,掏耳朵,这暖洋洋的下午。

IMG_1600

另摘抄一则:张枣《楚王梦雨》(via)

我要衔接过去一个人的梦
纷纷雨滴同享的一朵闲云
宫殿春夜般生,酒沫鱼样跃
让那个对饮的,也举落我的手
我的手扪脉,空亭吐纳云雾
我的梦正梦见另一个梦呢

IMG_0701
© erain 拍摄于2010年夏 巴黎塞纳河畔

  打开pps,看到“今日更新”里出现了“快乐男声总决赛一”。上一次看快男节目还是几个月前,是快男的十强晋级赛。几个月下来居然只刷掉了三个选手,推算下来应该至少进行了三场比赛:10进9,9进8,8进7。今天终于到了总决赛……一。看到标题让人想到两个字:挣扎。我甚至替那些被刷下去的选手感到庆幸,尽管看比赛的时候我热切地希望他们被刷下去。

  这是符合传统的操作方式,多芝麻绿豆大的一件事儿都可以“发扬光大”,甚至是必须发扬光大。我讨厌极了那些VCR,那些心路历程,那些家庭矛盾,那些代沟和老泪纵横。似乎所有的选秀节目都是在暗地里选“感动中国”,全场的气氛被亲情所围绕,歌唱水平都放一边儿,先哭一鼻子,再把这首歌送给哭的最惨淡的那几位。最后还能说什么呢,哽咽的嗓音能坚持不跑调就不错了,但选手的表现表达了充分的感情,你瞅瞅,好听的话来了——“你是在用灵魂唱歌”——好像灵魂和歌是把兄弟,唱的好就说你的歌有灵魂,哭的好就说你的灵魂里有歌,真他妈纠缠。

  看快乐男声一点也感受不到快乐,二十几岁的年纪都跟有故事的人似的,我觉得我在台上都唱不成那样。

  一个小子(音:z-ei)上台唱了一首很烂的歌,做了几个舞蹈动作。我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把伞,就着音乐才恍然大悟他这是在唱《雨中曲》。我的话说错了,是他在用很烂的腔调唱一首很好的歌。评委之一的宋柯翘着腿从眼镜的下三分之一处看着他,那拍手的样子就是在说:“这小子真傻逼,看他唱完了能说点什么。”他唱完后评委问:“你是哪里人?”小子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东北普通话说:“中国人。”然后又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似的说道:“哦,我辽宁人。”宋柯的脚抬的更高了,点头但没有说话地表示:“装。”

“Nothing is invented, For it’s written in nature first”
Antoni Gaudí

看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博客,介绍西班牙以及巴塞罗那。里面有很丰富全面的信息。

有趣的是一组常识性的错误:

1、圣家堂直译过来是“圣家族大教堂”,但此大教堂并非“很大的”大教堂,而是大主教做礼拜的教堂,所以大教堂只有一个,很大的教堂会有很多。
2、西班牙人的名字有两个姓,父母的姓氏都被加在名字后面,比如建筑师 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后面的 Domenech 和Montaner是父母的姓,i 是and 的意思。
3、El Corte Inglés 百貨公司被翻译成“英国宫”实际上正确的翻译是“英国裁缝”。
4、巴塞罗那奥运会是1992年而非1996年。
5、圣家堂是 现代主义建筑 而非 象征主义建筑。
6、桂尔公园的失败和桂尔本人的死没有关系,他死前四年工程就停工了。
7、巴特由之家Casa Batillo不是洛可可建筑,而是现代主义建筑。

由此看来要去巴塞罗那旅游,要想看懂或者可能看懂“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至少先得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哥特”、“新哥特”以及“洛可可”这些名词有个认识,否则看到的就是四个字“光怪陆离”。想到此,不免令人紧张。

同样令人紧张的还有其他一些信息:比如西班牙人的英语普遍不好(幸好老子学了法语,散装的外语也有两门可以应付应付);物价也不算便宜(据说整个欧盟物价最低的国家是葡萄牙,不过,老子来自巴黎,要知道法语里没有“便宜”这个词儿,只有“不贵”。);西班牙的盗窃抢劫成风且花样繁多(甚至有穿着制服的假警察,拿着地图用英语问路的假外宾,不过老子是中国人,中国人练得就是火眼金睛和无比的警觉。)这座在一座工业废墟上重建的城市显然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平安,即使是在欧洲生活了一段时间,看到那些关于治安的介绍我的小心肝啊,又砰砰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