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plice:拼接。

splice

  这算是我比较期待的一部科幻片。距离《异形》系列之后,我们又太长时间没有类似的影片了。相比起因为化学实验失败(比如《汉江怪物》)或者外星体入侵(比如《撕裂人》),这类通过生化手段进行研究导致的物种变异类的科幻片更能吸引我的眼光。此间的引人之处就在于超前的意识,同样是实验失败,被硫酸泼到变成怪物就远比通过某种生化方面的合成变成怪物要更有科幻色彩(比如《苍蝇》),因为一个是重复了一个已知的错误,一个则是排除了一个未预知的错误可能。所以就悚动本身来讲,我们对未知的恐惧远远大于已知,同样是恶心,也要恶心的更具有科学性一些。

  影片的背景设定很简单,甚至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就是现在。“克隆”这个敏感的领域目前也只是在实验的阶段,影片不过是把这个实验加速了一点。从第一印象来看,《人兽杂交》这个糟糕的名字让人吧电影和A片联系起来,再一看海报,有加上了一个怪兽片的属性,仍然有兴趣的人看了看预告片,则得到了一个“科幻恐怖惊悚片”的概括。这几个让人感到不太舒服的字眼注定了这部影片要以“悚动”的外表吸引人或者令人敬而远之。我向来讨厌吧科幻和惊悚混为一谈,似乎不惊悚的影片就不够科幻——就像很多人以为科幻片只是为了看大制作一样。这部影片会令他们感到失望,故事发生的背景简单、环境设定单一,几乎没有全屏的大规模的特效。显然,大部分特效都在制作“兽”的身上,何况还是找来了制作去年低成本科幻黑马的《第九区》的制作组来完成。但故事仍然不难看,当然你不能跟《阿凡达》比——阿凡达的时代克隆早已脱离实验阶段了。

  我越来越感觉对于科幻片,更多的是让人看到科幻以外的东西,或者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比如《骇客帝国》,他把一个现状放大,模拟出一个完整的假设,重新审视探讨了人和电脑之间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科幻片和其他所有影片在探讨的问题上实际上并没有本质区别,《星球大战》无非就是换了背景的政治斗争,《银河英雄传说》甚至就是一部太空版的《三国演义》。很多哲学层面的东西人们不愿意去思考,哪些东西过于形而上学,过于空洞和不切实际,考虑多了还容易让人抑郁。科幻片的好处就是把这一切放到一个可视的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那些被提出的问题,并因为那些“未来的”问题与现实的距离而不具有了思考的压力。

  说回《人兽杂交》这部电影。人兽拼接而成的生命体比异形这样的纯外来生命体更加特别。就像影片的海报写的那样“She is not human, not entirely”——在对待这样一个生命一样,科学家则面临更巨大的压力。这不是对一个小白鼠的实验,从她诞生的开始就与人类建立了并不纯洁的关系,科学的对手已经不是简单的“未知”,而加入了复杂的感情成分。从这一点来看,实验注定失败。而这种失败从影片一开始就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而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失败到底能失败到什么地步。

  看到最后的结局其实也并不出人意料,似乎从ET以来,对非人类的生命体的设想人们更多的会置于恐惧之中,而对于人类本身体演化出的生命体,则因为同源而更具有攻击性和潜在的威胁——没有一个人希望另一个自己的存在。最终人兽杂交的个体以兽化的形式袭击了所有人,让人们终究没有掉以轻心。但到这里,外在的恐怖虽然结束,但也并不是重点。和所有同类影片一样,一个悬念是必须保留的,所以女一号没有死,并再一次点题,这才是令人感到恐惧的漂亮结尾——女科学家站在窗前,心事重重地想着i未来的时候我们甚至能看到她的一丝笑意。

  女人的贪婪和自私在这一部影片里被充分表现。

阿飞前年来到巴黎,那时她20出头,高中没毕业多久,就被已在巴黎定居的小姑死说活说的拖到法国来。为此,家里的父母还为她出国借了5万的外债。走之前,妈妈一再嘱咐:打工挣了钱别忘了寄回来。

这天阿飞刚从“美丽城”的西联汇款出来,迎面就碰上了小姑。

“给家里汇钱了又?看看,我叫你出来对了吧。这月汇了几百?”小姑一张久经风尘脸上的沟壑被不同彩度的粉底膏填平了,这一笑动嘴,已经干了的粉底又被沟壑挤了出来,堆砌到两边,又形成了新的地貌。

“还是300。小姑你今天没做工?”阿飞问

“没有,早上去找朋友喝个咖啡,办点事。对了,我又给你寻么了一个新老板,也是温州的,比现在养你那可有钱,做高仿皮包的。你考虑考虑?对了,你一会干嘛去?回我家给你包饺子。”小姑不等阿飞回话,自顾自的说着。

“我去CONCOURT,听说那来了个美女,我会会去。他妈的,昨天那个死人两分钟不到就完事了,干完了嘴里还叨叨什么,最近CONCOURT来了一个打工的留学生,说是他们街上长的最美的。”阿飞一边说一边哼。

“叫什么啊?”小姑问

“好像叫什么阿信,哎呀我也不清楚,我就知道在CONCOURT15号。”阿飞说

“我好像认识,那孩子原来跟我学过做手,好久以前了。哈哈,瞧他那德行,他那他妈有钱再包一个。”小姑笑道

“哼,可不,我也正想再换个人呢。”阿飞没好气儿的说。

包 养阿飞的男人是开中餐馆的。饭馆的门面不大,客流量还不少。当时阿飞在饭馆打工,除了送外卖,剩下什么活都干。那时阿飞在华人办的语言学校里学法语,为了 尽快赚钱就辍学在这打工。冬天的时候,有些客人进来忘了关门,饭馆的门一开,一阵寒风卷着冰雨就窜进屋内。阿飞穿个夏天的短袖正忙的热火朝天,突然感到脊 背针扎似的冷,她二话不说,就用拿着抹布的手指着没关门的客人大喊道:“LA POSTE!!”时间长了,饭馆的老板就看上了这个总把“关门(LA PORTE)”喊成“邮局(LA POSTE)”的女孩。老板和阿飞提了一次,阿飞不说二话就同意了。因为这个饭馆的老板答应给阿飞买超市里最好的、1块钱一代的意大利面,永远让阿飞用橄 榄油炒菜,免费的住宿,以及每月400欧的零花。阿飞为此很得意,因为她很看不惯小姑为了一张10年居留找了一个有毛不拔的外国的铁公鸡。

但最近保养阿飞的老板经常和其他的老板谈论他们街上15号店,新来的一个卖货的女留生。她叫阿信,被整条街老板几乎快奉为天神,号称是CONCOURT上最美丽的女人。阿飞问老板们:这个阿信怎么个美?老板们回答不出,最后不耐烦就说反正很漂亮。

阿飞不服,这天早上特地花了两个小时打扮:眉毛画的深咖啡色,又弯又细;眼圈黑黑的,但她不知道怎么晕开;嘴巴红红的,是那种法国女人最喜欢的波尔多红;桃 红色的胭脂也重重厚厚的涂在两颊;穿上一件饭馆老板送她的“梦特娇”;登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双GUCCI高筒靴;再挎上一个高仿的LV;她对自己的每个细节 都很满意。

告别了小姑,阿飞就坐地铁径直来到CONCOURT。她慢慢的从1号走到15号,她能感觉到那些老板和老板娘对她的关注。刚走 到13号点门口,就看到15号店前三三两两的聚集着几搓温州男人,时不时的往店里偷瞟两眼,然后再跟同伴议论几句,然后满足的离去。见到这个光景,阿飞加 快了步伐,脖子一梗,头一扬,跺进了15号店。

阿信当时穿了一条咖啡色的连衣裙,正披头散发的坐在店里吃话梅,心里正盘算着今天客人不 多,没准能早下班先回家给男朋友做个饭。突然见一团艳光飘了进来,站在店里。只见这人满脸满身全身重点,混乱的彩度和明度几乎让这个闷热的小服装店炸了 窝。阿信赶紧站起来招呼道:“你好,随便看看吧。” 她一激灵,一个话梅核顺嗓子咽了下去。

阿飞看到阿信,愣住了,突然怅然若失了几秒钟。很快,她回过神来对阿信笑笑说:“哦,你好。我看看你们家这礼拜新到的衣服。”

哥年底就回国了,所以趁着打折买了一些东西。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买了一件redskin的皮鞻儿(lou-er)和一双allsaints的皮靴,穿在身上透着不可阻挡的朋克气质,这一身儿行头就为传达一个意思:哥开始走潮人路线了!其实倒不是我老留恋尘世开始爱慕虚荣了,只不过是随了家里内人的性,趁着打折出出血、减减压,用句更潮的话说:增加点幸福感。说实话幸福感这东西还真不好把握,不过这一通名牌店转下来,黄白之物换来的东西沉甸甸地提在手里的时候,还真让人难以抑制地想发表点感慨:我现在算是摸着点儿子门路了——您瞅瞅,这大英帝国的鞋,法兰西的皮衣,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人,这幸福感还了得么?

不过比起我最想买的东西,上面这两样都还差着点意思。但考虑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回国买比较划算——毕竟27寸的iMac要飘洋过海搬回国还是太麻烦了。好吧,我实话实说了:我想买一个iMAC,就是传说中的苹果一体机。在学校上课用的就是21寸的iMac,那液晶屏的尺寸,那亮度,那颜色都刚刚的!坐在这机子面前就像个设计师!回家再看看我那台Acer的笔记本,真是除了相伴三年多的感情,就要什么没什么了。

和回国有关的另一件事儿是一部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这本成色很好的二手书是很久之前从一个留学生手里买到的。不过在我们即将归国之际,这本书我们不打算带回家了。当我整理书柜的时候才发现了这本居然还没看过,买的时候九成新,现在只是在这九成新上多了一层浮土而已。想起前几日读严歌苓《第九个寡妇》的阅读快感,于是拿起来——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就放不下了。

这书好看到什么程度呢?简单来说,该书文字之诱人让我对自己保证:三天之内肯定读完。

又是一个梦。

DSCI5616

细节其实都已经记不清了,能说出口的回忆却简单明了:“我梦见……有人要杀我!所以我,我就用力的压住他,另一只手狠命推……”睡在我旁边的小萌回忆起我昨晚的行为,不高兴地说:“我刚要挪个身子,你就压着我,我动弹不得,你另一只手就过来戳我!吓死我了!”我满心的抱歉却不知道如何作答。憋了半天说出口的竟是一句惊悚片里用烂了的台词:

“你别生气了,哎呀,昨天晚上……那不是我!”

大概周公化蝶醒来之后也有着如此这般的自辩。

也许是这几天看的电影的缘故《风声》、《恐怖游轮》以及正在听的一部有声小说《the Lost Symble》都是悬疑,都是惊悚,都是智力游戏,都是争夺和算计。最近我竟然迷上了这些!凹买告!一般来说,想看恐怖片一般是因为生活空虚无聊,所谓精神无着力处。我自以为自己精神生活丰富,落不到空虚寂寥的俗套。但反思一下,最近虽然每日身体疲惫到家,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疲惫而精神涣散,想做事情的时候无力,而却又有很多事情等着去做。正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我开开始变得喜欢拖拖拉拉——从管理学角度来讲这是标准的目标不明确的状态。这真是无争的事实。

实际上我是空虚的,现在我承认这点了。

现在想回国之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儿就是买足够的书,想看的时候随手去抄都能拿到一本,那是何等幸福的时刻。

看到一歇后语,想送给老王,但好久没有他的消息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如何,所以还是送给真正需要的人吧,这类人现在倒多的是,所以也不愁送不出去,词曰:“武松敲门唤嫂嫂”(via)。

另外,读王小波的《唐人故事》,看到一词 “不可明言” 偶觉得意味十足,品了半晌觉出了味道所在。此间的妙处何在呢,其实就在于五个字:“可以清心也”。

早点吃了两片吐司,一杯巧克力豆奶。

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风声》,因为前两天看了小说《风声》所以又燃起了兴趣重看了电影,重温且对比。有如下杂感:

风声

1、书里面写的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裘庄是坐落在西湖畔的一座庄园,曾经是高官显贵所居住。影片里则表现成了海边的两座碉堡。书中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两座三层左右的中式小楼,雕梁画栋,相距应不远。而影片则重构了裘庄的场景,峭壁上的碉堡、阴暗的灯光、甚至还有法西斯独裁领导集团偏好的合唱团——这样一个地方对于刻画敌人丧失人性阴险狡诈和革命先驱临危不惧的性格实在是很有烘托的作用。并且碉堡内部豪华的西式客房、餐厅、会议室、坐落在地下拥有冰冷墙壁和铁门的审讯室一应俱全。书里面没觉得日伪军进驻以后花了多大劲收拾,电影里则选用了“专门接待高级官员”的碉堡。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改动,但是由于外在所以让人很容易注意到。

2、关于角色,书里面司令的秘书白小年没有很多戏份,在情节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才被怀疑为“老鬼”的对象。而影片里一开始就把他加了进去,所以嫌疑人一开始就与书中有所不同——其实改动是相当大的。周迅的角色顾晓梦在原著中是女二号,是她最后被女一号李宁玉(影片里李冰冰饰演,真正的老鬼)感动,在李宁玉牺牲后把情报带出去的。影片则把二人做了调换,老鬼变成了周迅,李宁玉则成了一个被策反的日伪军官。看过原著的就不难发现,李宁玉的角色在原作里拥有几乎所有中共地下党员的优秀品质,而影片里则被转化为多愁善感的角色,并且后来她也发现她迷恋的爱人也是中共党员,而小说里,李宁玉则是假恋爱。

3、男演员里最大的改动则是吴志国这个伪军军官。书里面他的戏份一部分分给了白小年——小说里他是第一个被怀疑并被用刑致死的,影片里模仿笔迹的那一段在书里面则是李宁玉模仿了吴志国而非白小年的字。除此之外角色设定最大的改动则是吴志国也改成了地下党员——影片里他虽然不是老鬼,其实比老鬼还厉害。最后用刑成那样居然还能原地满血复活,还能来一段有板有眼的方言空城计。虽然他最后那段匪夷所思的空城计成为了传出消息的关键,比起书里面传出消息的方法,这个途径显然成功率更低,但作为影视作品,这样表现更加精彩。

4、书里面的“老鬼”是李宁玉,影片里的老鬼实际是两个,我党的渗透能力和潜伏水平果然是高。书里面李宁玉和作为老鬼的顾晓梦相互怀疑,最终互相识破,识破给了两个人相互倾诉的机会。就是这个机会让老鬼成功策反了顾晓梦帮助她带出情报。这样的处理更符合现实,而电影里两个人并没有针锋相对的辩驳或者倾诉——即使李宁玉戳穿了顾晓梦的身份,她还是怀着巨大的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桥段实在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顾晓梦:你什么时候知道我是老鬼的?
李宁玉:现在。

  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的体现,而这种体现的基础是我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任何地方都有歧视”,而我所做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歧视”本身。

DSCI2387

  我仍希望在更多内容展开之前对我的观点进行一些补充,那么就“任何地方都有歧视”这个观点来说,其原本要表达的意思是“任何地方都有区别(或者不同)”,对于原本的意思来说,前者是对后者的另一个理解,并且是加入了更多情感色彩的理解,或者是曲解,也可能是偏见。但是原意本身是中性的,因为原意是对现实客观的总结,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最基本的事情的最基本的一种描述。而“任何地方都有区别”的这个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隐含了人们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罗素都曾表示这是“幸福的本源”呢。也正因此有了前一种观点的生存空间,因为“观点”是具有更大的主观性的意见,所以我对“歧视”的基本态度是:这很正常。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加入歧视之前应该环顾一下四周。而这篇文章里要说的关于温州人是否可恨的问题则是双方面的,或者说,这个现象至少是多层面的。

  “可恨的温州人。”这个评价和类似观点自然不会出自一个温州人口中,我最近一次听到是与我们结伴同行的留学生口中。他们对于所持观点有着强有力的证据——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都有给温州老板打工的经历,这种宝贵的经验让他们以“局内人”的身份可以、甚至是义愤填膺地对这个族群进行评论,最后咬着牙盖棺定论地压上了两个字:可恨。

  或许我们可以将视角扯远,看一下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车开在前往法国香槟区的公路上,所有的留学生都来自巴黎。对于这个外在环境,对于每一个留学生,可以令我们生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于亚洲人,这里不是净土,有着体能上强悍的非洲裔黑人和信仰上强悍的阿拉伯人;对于中国人,这里也不是净土,更多的越南人柬埔寨人更早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即使再把中国人这个成分拆分,每个族群都有着其他若干个族群对他们构成偏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你可以看到歧视的层层叠加,我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并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承认被歧视。并且很无奈地甚至是无意识地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歧视其他族群。

  上面的分析我没有提到这个国家的主人:法国人,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法国人的人种成分已经非常混杂,单凭人种来说这个国家已不是一个白人为主的国家。目前的法国文化认为人种是一个有争议的划分方式,他们不承认不同人种的存在,而认为作为种族,人在群体上的“人种”是无差别的,“人种”的概念只有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时候才有意义,而按照颜色划分的话,这种划分本身就是带有歧视色彩的。感谢法国精神之中的“平等观”,这让他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融合,而这种融合则更反向加强了这个观念的流行。但是事实上白色人种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现状,大众的普遍认知和主流文化教育已开始以这种歧视为错误的观念而与之对抗——我想就价值观来说,法国在这一点上体现出的发达国家的姿态很令人赞赏。而另一个事实是,虽然白人的比例越来越小,但他们有着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优越感,所以对其他族群的歧视态度是自然而然地。所以上段的分析则表明了另一种现实:无论黑人、阿拉伯人还是中国人都处于一个被歧视的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并且难以改变的(尽管我们都希望并且做着相应的努力),与此同时还有几乎是永远无法消逝的寄人篱下之感。

  温州人作为最早进入法国并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华人族群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温州老板几乎统治了整个巴黎的中餐业和低端的服装零售业,而通过合法或非法移民渠道聚集在巴黎的温州人已经令Belleville和13区等华人聚集区举世闻名。每个生活在巴黎的人都知道那里聚集了大量的华人,而另一个普遍观点是Belleville的市容之乱和治安之差。除了温州人自己谁都不喜欢把他们当成和自己同籍的代表,而这就不仅仅是市容和治安造成的。温州人族群公认的“勤恳、务实”的优点被“唯利是图”、“不讲人情”的缺点所掩盖,并且由于上一代温州人普遍缺乏教育和修养素质低下则是另一个诟病。提到在巴黎的温州人,他们身上仍然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中国人本来就淡漠的民族观念在温州人的世界里被更加淡化,而从国内集成下来的家族观念则在海外被强化。而这一切最外在的体现则是他们的语言,温州话几乎是最难学的一门地方话。这无疑为理解和沟通造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这道屏障既隔绝了外部又保护了内部。

  几乎每一个给温州老板打过工的留学生都能说出很多体现温州人唯利是图的小故事,如果打的是黑工,那么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将加倍。然而低工资高工作量虽然普遍但并不是全部,最令人气愤的是态度问题。同行的一个女生告诉我们,在为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温州老板打工的同时,她好心好意无偿地帮他的老板处理了很多其他的事情,甚至他老婆怀孕生孩子都是她帮前跑后,因为温州老板是黑户,法语都不会说,他的居留材料、银行开户都是在这个女生的帮助下办成的,而这个老板最后还克扣她的工资。“丫还没事儿给我打电话说:我有点东西要翻译,你来我家一趟吧。我操——”女生气到话头,骂了起来,“我又不是他孙子,这么使唤我老娘才不去呢!他们温州人就是这样,当黑户的时候点头哈腰,以后当了老板就完全变了,觉得自己牛逼了谁都瞧不上眼了!”说到后来居然有些伤感地说道:“等他以后当了大老板,肯定也不会记得我这么帮过他忙的小留学生的。”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温州人以自己的做事风格败坏了在族群之外的人心中的形象。然而另一个女生告诉了我们另一个更精彩的故事:

  她有一个温州朋友人还不错并且关系非常好。那天他这个温州朋友订婚了。根据温州人的规矩,订婚被邀请吃订婚宴的朋友亲戚都要凑份子。这可不是北方人可以嘴上说说,而且也不用你操心送的礼物不合适,他们会拿出一张单子,明码标价,而且只收现金。一个人多少多少钱,当场签名交钱后你就可以入席吃酒了。然而这个女生看到标价后大吃一惊:如果是族人,也就是温州人,每个人都要三四百欧起,若是亲戚则会随着关系远近而逐渐增加,有的则一份子高达上千欧元。如果不是温州人,是一百五十欧起,这个数目别说对于一个打工的留学生,就连法国人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让他们一下子拿出150euros现金买东西,他们都会咬半天牙呢;要拿着钱给别人,姥姥!这个女生的温州朋友看在朋友情面让她不用凑份子

小萌准备去有着“法国义乌”美称的Troyes购物了,我作为保镖和拎包的陪同前往,查了一下地图,还真鸡巴远,就当是旅游了。

IMG_0681
©erain 拍摄于Troyes France

__写于100719晚__

购物回来,疲惫不堪。不过不虚此行,同行之中有2女,均已嫁给法国人,于是一路听二位夸夸其谈很有意思,下一篇日记的名字也已想好,暂拟为《可恨的温州人》。

另,下了mp3版本的《风声》开始听,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夏天我总要找一些如此这般的东西来阅读或者聆听。我想就像大旱之时的人对于冰淇淋的渴望,我需要一些充满寒意的东西。

“如果你和一个留学生聊过天,话语之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憎恶,那么百分之八十他是留法的。”写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OK,现在这百分之八十也算老子一个了!

IMG_0436

  只有在法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才知道阿拉伯人和黑人对法国荼毒之深。当然更多人最开始肯定更愿意并自然而然地从更积极的方面去认识——法国为不同文化种族的人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的土地,秉承着“自由博爱平等”的伟大旗帜的人们可以相安无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此,历史上的法国曾经大规模地接纳外来人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战后的法国由于生育率大大低于死亡率,为了增加人口和劳动力,法国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来促进人口——这也就是现在法国人口相对众多并且混杂的重要历史原因。由于法国曾在非洲及远东有殖民地,为此来自北非的黑人和阿拉伯世界和东亚的有色人种就陆续移民法国。所以今天,你在大街上会看到远比你想象更多的非白人的法国籍公民。他们的祖先无论是通过合法还是非法途径来到法国,到了今天,第二代或第三代早已成为了法国人口的重要组成。

  在所有的移民之中,黑人和阿拉伯人有着比亚洲人更高的地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视上经常报道中国餐馆的卫生条件差,但几乎很少报道那些不合格的阿拉伯餐馆。当然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案例不能说明问题,但至少能从一个侧面看出法国媒体的一个印象。我想因为地理上和历史的缘故,阿拉伯人和黑人与法国人之间的混杂很久之前就开始了,所以相互之间文化和理念之间的隔膜并不大——今天的总统萨克奇看上去就不是纯种的法兰西或者高卢后裔,法国人接受这个事实,就像当年接受来自科西嘉的拿破仑一样。尽管如此,法国人很自豪自己对于非洲及泛阿拉伯世界文化经济方面的启蒙和推动,也对自己历史上推广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的法语语言区域感到十分骄傲。但相比之下,亚洲人对于法国的情感要复杂很多——

  就中国人来说,如今在国内的人们对于法国的认知仍旧受到传统宣传的影响很深,并且极为片面。这种认知中法国就是浪漫,就是美女,就是铁塔,就是卢浮宫,就是无处不在的狗屎和时尚,就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情感之中很大一部分是羡慕甚至膜拜的。但另一个事实是历史上法国是对华的侵略者,所以人们还广泛存在着一种受害者心态和对历史上的敌人那种畏惧和委屈的心理,法国现在之所以如何如何,还不是以前曾对我们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的话语不绝于耳。但更讽刺的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法国又是一个重要国家,法国大革命虽然发生在巴黎,但可以说绝对意义上影响了中国,启蒙思想,革命思潮。中国的第一批领导人里许多都有留法经历,于是我们的感情之中又混合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以及孕育了国家领导人的知遇之恩。我想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让我们更自然而然地过滤掉那些负面的东西,把这个千里之外的国家做简单的理解和有些夸张的想象,但实际情况和我们的想象相距甚远。

  所以说有些东西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有所体会,有些事情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理解。

  从法国足球队现状你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黑人和阿拉伯人已经构成了这个国家的一个很高的百分比,这个情况在大城市比如巴黎、马赛或者里昂更加明显。从越来越多的新闻可以看出,这些人在提高法国人口有积极的作用以外,他们还为这个国家的治安提出了新的挑战。上一个圣诞节我的朋友在游览香榭丽舍大街的时候就被催泪瓦斯熏地涕泪横流,并亲眼目睹了一场和阿拉伯青年对峙的警方行动,圣诞节烧车、烧垃圾筒和有组织的暴力事件几乎成了固定节目,除此之外,还有几乎每个重大的时间——奥运会、世界杯,还有那些宗教节日,都是阿拉伯青年走上街头的理由。在一些穷人较多的区分他们成群结队游荡在街头巷尾,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爱好和平的亚洲人心怀不轨,偷窃抢劫事件屡有发生,但他们并不对自己所作所为负责。不要说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就是真正的法国人也对他们的行为嗤之以鼻。而真正令人郁闷的是,这些捣乱分子都有正经的法国身份,人家是法国公民,法国警察也不能怎么着——何况法国警察本来就比较慫,阿拉伯人他们惹不起,黑人就更惹不起了。相比之下还是亚洲兄弟更好管,在体能上与黑人和阿人存在差距的法国警察可以在亚洲人面前找回自尊,可是他们也不想想谁才是真正给他们惹来麻烦的。

  我的很多朋友和我所遇到的一些留学生都有这样的共识:黑人可以适当的反抗,至少可以和他们吵嘴,他们虽然混,但比较笨,反应慢,认识到自己错了以后还是比较服人;但阿拉伯人尽可能近而远之,这帮人很坏,又贼聪明——说难听点就是狡诈,从他们身边走过不要和他们对视,不要和他们搭讪,即使他们跟你说话也不要理睬,装作没看见,当作耳旁风,而在他们旁边不要说“阿拉伯”或者“小阿”,他们对这些词都很敏感,你无意的一句话很可能被他们怀疑为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信仰的不敬——我时常思考这种心机的根源,就像历史上发生过的冲突一样,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极端宗教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为此我们可以对阿拉伯人的坏做一个总结,他们的坏源于他们对于他人的认知,这种认知继承了几千年,并且根深蒂固,任何非伊斯兰信徒都是他们历史上或者未来潜在的敌人,甚至不同的派别,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总之他们想要达到一个高度的统一——所谓“极端”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比起黑人,他们的坏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教化和驯服的。

  写到这里,我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了我的一个算得上歧视的观点,但我的观点源自亲身经历和见闻。我希望这一切都是妄言,但至少到现在,这一切都是真的。今天出门买东西的时候还看到一群阿拉伯人在楼群里放鞭炮丝毫不顾还有行走的路人。我想也许我接触的人太少了,这些观点难免有失偏颇,但我的另一个认知是我看到了足够多的类似事件,这些事件可以超越我的交际范畴形成一个所谓“客观”。这些观点并不意味着“正确”但可以告诉我曾经的观点已经“不那么正确”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歧视”也是对一些新的观点的认同。

________

  昨日放假,重新看了一遍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真是好片。毫无门槛地进入情节,从千寻背对父母走向那座小桥,小白出现,日落,瞬间地黑暗来临和灯火通明,瞬间地转变和冒险的开始。重看的时候有几段都让人有落泪的感觉。

我和我媳看世界杯,我媳问:“你说这西班牙和荷兰应该算不错的球队吧?”
我:“咱看得这可是世界杯决赛……”

IMG_0676

今天是个有意义的日子,趁着打折我们去了巴黎郊区的欧洲谷(Val d’europe)买了几件衣服,除此之外就是世界杯决赛了。我们和另外两个伪球迷,也就是我们的邻居博士夫妇一起看了比赛。虽然在决赛之前,我们都曾以明白人的身份和周围的朋友聊起足球,说的头头是道,但今天的总决赛上,我们做回了自己,两个非球迷和两个伪球迷因为足球走到了一起。伪球迷和非球迷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非球迷即使是世界杯决赛也还要去购物,而伪球迷则声称今天不出门了,只去超市买个菜去同学家吃个饭而已……看来世界杯并没有打扰我们这个巴黎市郊的美丽小镇的宁静。当然,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看到了地铁里往来的行人里有披着黄色西班牙国旗的人们,他们定是要去酒吧或者有大荧幕的露天广场看比赛的。

由于没有电视,我们只能通过电脑网络观看比赛。但是由于网速原因,法国一台网站的直播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时候会很卡,有的时候则图像会变虚(如图),不过对于我们这并不是问题。至少还能看清楚场上跑的小人的颜色,这就够了。一场比赛下来,我们也跟着欢呼雀跃不已,博士的老婆虽然也不老明白的,但是热情极高,惊叹欢呼之声不绝于耳,喊了半晌累得不成,也没看出到底支持哪个队,看来真正牵动她的心的只是那个球,至于哪个队能赢就无所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