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说》观后感

  看了一部久违的电影《小说》(又名《诗意的年代》1999年吕乐导演)。之所以久违是因为很久就有听说,但很久都没有看到。

  这个电影在王朔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这本书里提到过,原因很简单,他也是演员之一。这个片子的主演是王志文,但跑龙套的一干人等似乎更抢眼,都是当时已经成名的作家:阿城、林白、陈村、徐星、须兰、赵玫、方方、丁天、王朔、马原、棉棉、余华。这个阵容可以算得上90年代末中国大陆文学的梦之队了,另外一个主演是王彤,查了一下发现她出演《昨天》里妹妹的角色,便让我感觉肃然起敬。不过这部电影在拍摄完成之后就被列为了禁片,到今天似乎是解禁了,至少网上可以找到下载。

  看完以后觉得这个片子之所以被禁,其实并不是因为什么枕头和拳头之类的问题。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但现实和虚构交替使得影片颇有张力。我想真正刺激了审查部门的神经的是影片里那些作家们的言论——影片原名为《诗意的年代》,所以一开始就以作家们笔会探讨“生活和诗意”的问题。阿城的一句话很重要,他说“我们现在“诗意”下定义,但真正有趣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引出的结论并不乐观,而这是与改革开放的初期政府希望引导给人们的价值观相违背的。席间作家们的一番话你就会发现作家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之中思想的特别(你可以说是激进或者是堕落,但不要忘了他们可不是演员,都是实打实的知识分子),和可能因这些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关部门”不希望看到的。这是大时代之下难以言说的冲突,影片用作家们笔会的方式点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死穴”。

  影片里王朔的台词也会令审查部门皱眉头,要不是这厮已经成名,社会上有影响,那就可以考虑直接给消灭在萌芽状态了,一言以蔽之:封了丫的。可彼时王朔已经成精了,豁出去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说出那样的话。王朔的言论与其说是刀刀见血,不如说是噱头和耸动。和他的许多小说一样,从语言本身出发就带给人一种快感,也最容易刺激听众。我想有关部门肯定对他的方式有所忌惮,实际上我更相信王朔的话属于直来直去,其实他很谨慎,说话做事都如履薄冰,可谁让咱关部门实在多心,习惯了听弦外之音,总认为话中有话了。

  其实这片好看还在于两个主角的对手戏,情节是再简单不过,但是却隐藏着巨大的人性冲突,最后还留了个悬念。影片结尾让作家们说出他们认为的故事下一步的发展,两人是重圆旧梦还是洒泪而别,还是擦肩而过充满无限遗憾,得到的最多的答案就是一句:“什么都有可能。”

  这是个不能不让“有关部门”担心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