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点吃了两片吐司,一杯巧克力豆奶。

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风声》,因为前两天看了小说《风声》所以又燃起了兴趣重看了电影,重温且对比。有如下杂感:

风声

1、书里面写的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裘庄是坐落在西湖畔的一座庄园,曾经是高官显贵所居住。影片里则表现成了海边的两座碉堡。书中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两座三层左右的中式小楼,雕梁画栋,相距应不远。而影片则重构了裘庄的场景,峭壁上的碉堡、阴暗的灯光、甚至还有法西斯独裁领导集团偏好的合唱团——这样一个地方对于刻画敌人丧失人性阴险狡诈和革命先驱临危不惧的性格实在是很有烘托的作用。并且碉堡内部豪华的西式客房、餐厅、会议室、坐落在地下拥有冰冷墙壁和铁门的审讯室一应俱全。书里面没觉得日伪军进驻以后花了多大劲收拾,电影里则选用了“专门接待高级官员”的碉堡。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改动,但是由于外在所以让人很容易注意到。

2、关于角色,书里面司令的秘书白小年没有很多戏份,在情节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才被怀疑为“老鬼”的对象。而影片里一开始就把他加了进去,所以嫌疑人一开始就与书中有所不同——其实改动是相当大的。周迅的角色顾晓梦在原著中是女二号,是她最后被女一号李宁玉(影片里李冰冰饰演,真正的老鬼)感动,在李宁玉牺牲后把情报带出去的。影片则把二人做了调换,老鬼变成了周迅,李宁玉则成了一个被策反的日伪军官。看过原著的就不难发现,李宁玉的角色在原作里拥有几乎所有中共地下党员的优秀品质,而影片里则被转化为多愁善感的角色,并且后来她也发现她迷恋的爱人也是中共党员,而小说里,李宁玉则是假恋爱。

3、男演员里最大的改动则是吴志国这个伪军军官。书里面他的戏份一部分分给了白小年——小说里他是第一个被怀疑并被用刑致死的,影片里模仿笔迹的那一段在书里面则是李宁玉模仿了吴志国而非白小年的字。除此之外角色设定最大的改动则是吴志国也改成了地下党员——影片里他虽然不是老鬼,其实比老鬼还厉害。最后用刑成那样居然还能原地满血复活,还能来一段有板有眼的方言空城计。虽然他最后那段匪夷所思的空城计成为了传出消息的关键,比起书里面传出消息的方法,这个途径显然成功率更低,但作为影视作品,这样表现更加精彩。

4、书里面的“老鬼”是李宁玉,影片里的老鬼实际是两个,我党的渗透能力和潜伏水平果然是高。书里面李宁玉和作为老鬼的顾晓梦相互怀疑,最终互相识破,识破给了两个人相互倾诉的机会。就是这个机会让老鬼成功策反了顾晓梦帮助她带出情报。这样的处理更符合现实,而电影里两个人并没有针锋相对的辩驳或者倾诉——即使李宁玉戳穿了顾晓梦的身份,她还是怀着巨大的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桥段实在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顾晓梦:你什么时候知道我是老鬼的?
李宁玉:现在。

  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的体现,而这种体现的基础是我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任何地方都有歧视”,而我所做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歧视”本身。

DSCI2387

  我仍希望在更多内容展开之前对我的观点进行一些补充,那么就“任何地方都有歧视”这个观点来说,其原本要表达的意思是“任何地方都有区别(或者不同)”,对于原本的意思来说,前者是对后者的另一个理解,并且是加入了更多情感色彩的理解,或者是曲解,也可能是偏见。但是原意本身是中性的,因为原意是对现实客观的总结,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最基本的事情的最基本的一种描述。而“任何地方都有区别”的这个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隐含了人们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罗素都曾表示这是“幸福的本源”呢。也正因此有了前一种观点的生存空间,因为“观点”是具有更大的主观性的意见,所以我对“歧视”的基本态度是:这很正常。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加入歧视之前应该环顾一下四周。而这篇文章里要说的关于温州人是否可恨的问题则是双方面的,或者说,这个现象至少是多层面的。

  “可恨的温州人。”这个评价和类似观点自然不会出自一个温州人口中,我最近一次听到是与我们结伴同行的留学生口中。他们对于所持观点有着强有力的证据——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都有给温州老板打工的经历,这种宝贵的经验让他们以“局内人”的身份可以、甚至是义愤填膺地对这个族群进行评论,最后咬着牙盖棺定论地压上了两个字:可恨。

  或许我们可以将视角扯远,看一下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车开在前往法国香槟区的公路上,所有的留学生都来自巴黎。对于这个外在环境,对于每一个留学生,可以令我们生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于亚洲人,这里不是净土,有着体能上强悍的非洲裔黑人和信仰上强悍的阿拉伯人;对于中国人,这里也不是净土,更多的越南人柬埔寨人更早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即使再把中国人这个成分拆分,每个族群都有着其他若干个族群对他们构成偏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你可以看到歧视的层层叠加,我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并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承认被歧视。并且很无奈地甚至是无意识地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歧视其他族群。

  上面的分析我没有提到这个国家的主人:法国人,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法国人的人种成分已经非常混杂,单凭人种来说这个国家已不是一个白人为主的国家。目前的法国文化认为人种是一个有争议的划分方式,他们不承认不同人种的存在,而认为作为种族,人在群体上的“人种”是无差别的,“人种”的概念只有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时候才有意义,而按照颜色划分的话,这种划分本身就是带有歧视色彩的。感谢法国精神之中的“平等观”,这让他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融合,而这种融合则更反向加强了这个观念的流行。但是事实上白色人种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现状,大众的普遍认知和主流文化教育已开始以这种歧视为错误的观念而与之对抗——我想就价值观来说,法国在这一点上体现出的发达国家的姿态很令人赞赏。而另一个事实是,虽然白人的比例越来越小,但他们有着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优越感,所以对其他族群的歧视态度是自然而然地。所以上段的分析则表明了另一种现实:无论黑人、阿拉伯人还是中国人都处于一个被歧视的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并且难以改变的(尽管我们都希望并且做着相应的努力),与此同时还有几乎是永远无法消逝的寄人篱下之感。

  温州人作为最早进入法国并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华人族群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温州老板几乎统治了整个巴黎的中餐业和低端的服装零售业,而通过合法或非法移民渠道聚集在巴黎的温州人已经令Belleville和13区等华人聚集区举世闻名。每个生活在巴黎的人都知道那里聚集了大量的华人,而另一个普遍观点是Belleville的市容之乱和治安之差。除了温州人自己谁都不喜欢把他们当成和自己同籍的代表,而这就不仅仅是市容和治安造成的。温州人族群公认的“勤恳、务实”的优点被“唯利是图”、“不讲人情”的缺点所掩盖,并且由于上一代温州人普遍缺乏教育和修养素质低下则是另一个诟病。提到在巴黎的温州人,他们身上仍然带有强烈的小农意识。中国人本来就淡漠的民族观念在温州人的世界里被更加淡化,而从国内集成下来的家族观念则在海外被强化。而这一切最外在的体现则是他们的语言,温州话几乎是最难学的一门地方话。这无疑为理解和沟通造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这道屏障既隔绝了外部又保护了内部。

  几乎每一个给温州老板打过工的留学生都能说出很多体现温州人唯利是图的小故事,如果打的是黑工,那么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将加倍。然而低工资高工作量虽然普遍但并不是全部,最令人气愤的是态度问题。同行的一个女生告诉我们,在为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温州老板打工的同时,她好心好意无偿地帮他的老板处理了很多其他的事情,甚至他老婆怀孕生孩子都是她帮前跑后,因为温州老板是黑户,法语都不会说,他的居留材料、银行开户都是在这个女生的帮助下办成的,而这个老板最后还克扣她的工资。“丫还没事儿给我打电话说:我有点东西要翻译,你来我家一趟吧。我操——”女生气到话头,骂了起来,“我又不是他孙子,这么使唤我老娘才不去呢!他们温州人就是这样,当黑户的时候点头哈腰,以后当了老板就完全变了,觉得自己牛逼了谁都瞧不上眼了!”说到后来居然有些伤感地说道:“等他以后当了大老板,肯定也不会记得我这么帮过他忙的小留学生的。”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温州人以自己的做事风格败坏了在族群之外的人心中的形象。然而另一个女生告诉了我们另一个更精彩的故事:

  她有一个温州朋友人还不错并且关系非常好。那天他这个温州朋友订婚了。根据温州人的规矩,订婚被邀请吃订婚宴的朋友亲戚都要凑份子。这可不是北方人可以嘴上说说,而且也不用你操心送的礼物不合适,他们会拿出一张单子,明码标价,而且只收现金。一个人多少多少钱,当场签名交钱后你就可以入席吃酒了。然而这个女生看到标价后大吃一惊:如果是族人,也就是温州人,每个人都要三四百欧起,若是亲戚则会随着关系远近而逐渐增加,有的则一份子高达上千欧元。如果不是温州人,是一百五十欧起,这个数目别说对于一个打工的留学生,就连法国人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让他们一下子拿出150euros现金买东西,他们都会咬半天牙呢;要拿着钱给别人,姥姥!这个女生的温州朋友看在朋友情面让她不用凑份子

小萌准备去有着“法国义乌”美称的Troyes购物了,我作为保镖和拎包的陪同前往,查了一下地图,还真鸡巴远,就当是旅游了。

IMG_0681
©erain 拍摄于Troyes France

__写于100719晚__

购物回来,疲惫不堪。不过不虚此行,同行之中有2女,均已嫁给法国人,于是一路听二位夸夸其谈很有意思,下一篇日记的名字也已想好,暂拟为《可恨的温州人》。

另,下了mp3版本的《风声》开始听,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夏天我总要找一些如此这般的东西来阅读或者聆听。我想就像大旱之时的人对于冰淇淋的渴望,我需要一些充满寒意的东西。

“如果你和一个留学生聊过天,话语之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憎恶,那么百分之八十他是留法的。”写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OK,现在这百分之八十也算老子一个了!

IMG_0436

  只有在法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才知道阿拉伯人和黑人对法国荼毒之深。当然更多人最开始肯定更愿意并自然而然地从更积极的方面去认识——法国为不同文化种族的人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的土地,秉承着“自由博爱平等”的伟大旗帜的人们可以相安无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此,历史上的法国曾经大规模地接纳外来人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战后的法国由于生育率大大低于死亡率,为了增加人口和劳动力,法国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来促进人口——这也就是现在法国人口相对众多并且混杂的重要历史原因。由于法国曾在非洲及远东有殖民地,为此来自北非的黑人和阿拉伯世界和东亚的有色人种就陆续移民法国。所以今天,你在大街上会看到远比你想象更多的非白人的法国籍公民。他们的祖先无论是通过合法还是非法途径来到法国,到了今天,第二代或第三代早已成为了法国人口的重要组成。

  在所有的移民之中,黑人和阿拉伯人有着比亚洲人更高的地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视上经常报道中国餐馆的卫生条件差,但几乎很少报道那些不合格的阿拉伯餐馆。当然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案例不能说明问题,但至少能从一个侧面看出法国媒体的一个印象。我想因为地理上和历史的缘故,阿拉伯人和黑人与法国人之间的混杂很久之前就开始了,所以相互之间文化和理念之间的隔膜并不大——今天的总统萨克奇看上去就不是纯种的法兰西或者高卢后裔,法国人接受这个事实,就像当年接受来自科西嘉的拿破仑一样。尽管如此,法国人很自豪自己对于非洲及泛阿拉伯世界文化经济方面的启蒙和推动,也对自己历史上推广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的法语语言区域感到十分骄傲。但相比之下,亚洲人对于法国的情感要复杂很多——

  就中国人来说,如今在国内的人们对于法国的认知仍旧受到传统宣传的影响很深,并且极为片面。这种认知中法国就是浪漫,就是美女,就是铁塔,就是卢浮宫,就是无处不在的狗屎和时尚,就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情感之中很大一部分是羡慕甚至膜拜的。但另一个事实是历史上法国是对华的侵略者,所以人们还广泛存在着一种受害者心态和对历史上的敌人那种畏惧和委屈的心理,法国现在之所以如何如何,还不是以前曾对我们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的话语不绝于耳。但更讽刺的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法国又是一个重要国家,法国大革命虽然发生在巴黎,但可以说绝对意义上影响了中国,启蒙思想,革命思潮。中国的第一批领导人里许多都有留法经历,于是我们的感情之中又混合了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以及孕育了国家领导人的知遇之恩。我想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让我们更自然而然地过滤掉那些负面的东西,把这个千里之外的国家做简单的理解和有些夸张的想象,但实际情况和我们的想象相距甚远。

  所以说有些东西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有所体会,有些事情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理解。

  从法国足球队现状你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黑人和阿拉伯人已经构成了这个国家的一个很高的百分比,这个情况在大城市比如巴黎、马赛或者里昂更加明显。从越来越多的新闻可以看出,这些人在提高法国人口有积极的作用以外,他们还为这个国家的治安提出了新的挑战。上一个圣诞节我的朋友在游览香榭丽舍大街的时候就被催泪瓦斯熏地涕泪横流,并亲眼目睹了一场和阿拉伯青年对峙的警方行动,圣诞节烧车、烧垃圾筒和有组织的暴力事件几乎成了固定节目,除此之外,还有几乎每个重大的时间——奥运会、世界杯,还有那些宗教节日,都是阿拉伯青年走上街头的理由。在一些穷人较多的区分他们成群结队游荡在街头巷尾,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爱好和平的亚洲人心怀不轨,偷窃抢劫事件屡有发生,但他们并不对自己所作所为负责。不要说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就是真正的法国人也对他们的行为嗤之以鼻。而真正令人郁闷的是,这些捣乱分子都有正经的法国身份,人家是法国公民,法国警察也不能怎么着——何况法国警察本来就比较慫,阿拉伯人他们惹不起,黑人就更惹不起了。相比之下还是亚洲兄弟更好管,在体能上与黑人和阿人存在差距的法国警察可以在亚洲人面前找回自尊,可是他们也不想想谁才是真正给他们惹来麻烦的。

  我的很多朋友和我所遇到的一些留学生都有这样的共识:黑人可以适当的反抗,至少可以和他们吵嘴,他们虽然混,但比较笨,反应慢,认识到自己错了以后还是比较服人;但阿拉伯人尽可能近而远之,这帮人很坏,又贼聪明——说难听点就是狡诈,从他们身边走过不要和他们对视,不要和他们搭讪,即使他们跟你说话也不要理睬,装作没看见,当作耳旁风,而在他们旁边不要说“阿拉伯”或者“小阿”,他们对这些词都很敏感,你无意的一句话很可能被他们怀疑为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信仰的不敬——我时常思考这种心机的根源,就像历史上发生过的冲突一样,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极端宗教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为此我们可以对阿拉伯人的坏做一个总结,他们的坏源于他们对于他人的认知,这种认知继承了几千年,并且根深蒂固,任何非伊斯兰信徒都是他们历史上或者未来潜在的敌人,甚至不同的派别,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总之他们想要达到一个高度的统一——所谓“极端”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比起黑人,他们的坏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教化和驯服的。

  写到这里,我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了我的一个算得上歧视的观点,但我的观点源自亲身经历和见闻。我希望这一切都是妄言,但至少到现在,这一切都是真的。今天出门买东西的时候还看到一群阿拉伯人在楼群里放鞭炮丝毫不顾还有行走的路人。我想也许我接触的人太少了,这些观点难免有失偏颇,但我的另一个认知是我看到了足够多的类似事件,这些事件可以超越我的交际范畴形成一个所谓“客观”。这些观点并不意味着“正确”但可以告诉我曾经的观点已经“不那么正确”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歧视”也是对一些新的观点的认同。

________

  昨日放假,重新看了一遍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真是好片。毫无门槛地进入情节,从千寻背对父母走向那座小桥,小白出现,日落,瞬间地黑暗来临和灯火通明,瞬间地转变和冒险的开始。重看的时候有几段都让人有落泪的感觉。

我和我媳看世界杯,我媳问:“你说这西班牙和荷兰应该算不错的球队吧?”
我:“咱看得这可是世界杯决赛……”

IMG_0676

今天是个有意义的日子,趁着打折我们去了巴黎郊区的欧洲谷(Val d’europe)买了几件衣服,除此之外就是世界杯决赛了。我们和另外两个伪球迷,也就是我们的邻居博士夫妇一起看了比赛。虽然在决赛之前,我们都曾以明白人的身份和周围的朋友聊起足球,说的头头是道,但今天的总决赛上,我们做回了自己,两个非球迷和两个伪球迷因为足球走到了一起。伪球迷和非球迷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非球迷即使是世界杯决赛也还要去购物,而伪球迷则声称今天不出门了,只去超市买个菜去同学家吃个饭而已……看来世界杯并没有打扰我们这个巴黎市郊的美丽小镇的宁静。当然,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看到了地铁里往来的行人里有披着黄色西班牙国旗的人们,他们定是要去酒吧或者有大荧幕的露天广场看比赛的。

由于没有电视,我们只能通过电脑网络观看比赛。但是由于网速原因,法国一台网站的直播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时候会很卡,有的时候则图像会变虚(如图),不过对于我们这并不是问题。至少还能看清楚场上跑的小人的颜色,这就够了。一场比赛下来,我们也跟着欢呼雀跃不已,博士的老婆虽然也不老明白的,但是热情极高,惊叹欢呼之声不绝于耳,喊了半晌累得不成,也没看出到底支持哪个队,看来真正牵动她的心的只是那个球,至于哪个队能赢就无所谓啦。

IMG_0479

  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已经看了近二十集,对她忠实于原著的拍摄感到欣慰。在看前十集的时候还曾跟别人抱怨她拍的不好,像鬼片儿。但还好随着剧情深入,神神鬼鬼的东西已经不多,毕竟红楼梦是真正的情感大戏,需要的是全情投入,不是故弄玄虚。

  也许是听了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深入讲述。越来越感觉宝钗这个角色的心机之重,到处留心眼,巧言令色。不过通篇看来,袭人和黛玉也都是城府很深的人。所以常常有其中二人和宝玉对话之后,第三个人从后闪出的情景,活生生一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过黛玉的心理和行为源于前世姻缘,而袭人是和宝玉真正有了夫妻之实,多些心眼也不过是为了上位之后地位更牢固,所以这么看来宝钗的行为实在是小心地不得了——不得罪一个人,但总让人觉得会暗中使手腕儿排清障碍。宝钗生得花容月貌,家财万贯,但永远无法走进宝玉的内心世界。蒋老师说的到位:薛宝钗的人性中保有更多的阴暗面。但我家里的那位说的更好:心机碰到真情就歇逼了。

  看到现在其实演员里表演的最好的是贾宝玉。林黛玉也越演越有感觉了,我很喜欢晴雯这个角色。最难以让人消化的是花大姐姐袭人他老人家和破落户王熙凤姑奶奶,前者的相貌实在是难以服众,从哪个角度看,什么表情都不让人受用。可惜宝玉的第一次还给了她了……后者形象上还说得过去,但说话底气不足是个硬伤。王熙凤霸道的气场没有过量的底气是撑不起来的,可惜,这个小姐还是嫩了点,为了表现王熙凤的嘴尖舌快而故意加快语速,表演的痕迹太重。

  对于男演员,宝玉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太小。持这个观点的大都是因为跟老版做对比的结果。但我觉得这一版符合原著里的角色年龄,而且属于越看越耐看的那一类。年龄大的演员在演技和阅历上肯定有很大优势,但是对于贾宝玉这样一个角色,小孩子的天真是很难“表演”出来的,所以年龄小有年龄小的好处,更加自然。要说真正失败的帅锅还得算秦钟小老弟,这一版低调到了极点,丝毫不着一点原著痕迹“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些女儿态。”,乍一看还以为德云社的李菁——倒是跟另一个帅锅贾环可以烩成一锅——那本来就是个小郭德纲嘛~

IMG_0667

©erain 摄于Avignon France

续上。

  午夜抵达阿维尼翁Avignon法国高铁过车站(gare TGV)。游客很多,熙来攘往。外面已是尽黑,明镜一样的月亮高高挂在那里,看不清楚眼前的城市,却听到了无数蛙声——原来车站门口有一片片水池,正所谓“听取蛙声一片”。我们预订的旅馆来车接我们,车行10分钟便到了所谓的“蜗牛之家”。

  蜗牛之家其实是一个社区的公寓里一个小两居,目测60平米左右,厨房和厕所都有,也就是法国人所谓2Piece的Studio。看看表已是凌晨1点,周身被闷热包围——这才想到这里已不是巴黎,于是深吸一口气:这是南方。

  写于2010年6月26日晚

  小萌七点半觉醒,我八点觉醒。南方清晨的太阳已经迫不及待地浓烈起来,透过百叶窗照在屋子里一片斑驳。这是一个对于小萌来说紧张的清晨。洗漱、戴眼镜、化妆、上厕所、换衣服、收拾书包,往返于卧室和洗手间,我则轻松很多,吃了早点,检查了相机,然后戴上帽子压头发——昨晚睡觉的时候头发还没干,早上的发型便非常跋扈。

____真正的旅程开始了____

  薰衣草。

  车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才到一处田地,除了眼前的一片紫色田地此处也无非如他处一样。我们经过了这样遥远的距离,从地球的一端来到了另一端,从北方又来到了南方。

今天终于抽空弄了弄Blog,美化了一下皮肤。否则我自己都审美疲劳了。其实改变并不大,无非是几个图标、字体和字号。一来是不想做过大改变以,二来是我喜欢潜移默化的感觉。

贾宏声走了,罗老师感叹:最难过的是『昨天』。幸好我并不知道他和周迅的关系,否则也许也会沦为世人一般的口舌。

重读《中国哲学简史》,陶醉于禅宗的有趣。

禅宗的第一义不可说,因为对于“无”什么也不能说。文益禅师(958年卒)《语录》云:“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马祖(788年卒)是慧能的再传弟子,僧问马祖:“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将如何?’曰:‘非心非佛。’”(《古尊宿语录》卷一)
又,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一年两度的打折季又一次光临法国上空了,为此我老携女眷游览了巴黎诸多商铺林立的街道,是为“逛街”。这话说来有些心虚,因为实际上我老是被女眷携去的,在烈日炎炎之下毫无感觉建筑都变了形一般,我们就在这烈日下走了好几个小时。不过虽然如此,倒也有幸买到一双AllSaint的靴子,纯皮质地,做工和设计透着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严谨和高贵,穿在脚上很是拉风。不过最让人感到拉风的是这双靴子竟然不打折,只有老老实实交210欧元才能拿走,于是又走到打折区拿眼一打,唉,真看不进去——那也叫鞋?!于是面不改色回过头来走到柜台前,淡然地一句:“就是它了,包上!”

boot

boot2

  这就是我到目前为止脚上穿过的最贵的一双鞋的故事,作为一个设计师,一双体面并显得牛逼的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买完了也觉得很值——我大概体验到了女人们所谓的“购物最减压”的某种感受了——我承认这真的很难理解,但我这次是身体力行的经历并感受到了(那么一丢丢)!

  当然成为一个时尚的设计师,外在的还是次要,重要的还是内在的个人修为。例如前某日,与我们的邻居博士夫妇聊天。博士夫妇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是关于材料学纳米材料的研究,博士指着一些照片说:“看,这就是纳米分子。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形成各种形状。”我们看到各种各样黑白的照片,据说都是用特别牛逼的显微镜拍摄的,用那些显微镜能把一颗鼻屎放大到世界末日的程度,我真想搞这么一张照片,然后拿给我的朋友们去炫耀:“看,我有个搞航天的朋友给我的火星地表的照片,牛逼吧!”当然用这样的显微镜来吹牛逼实在是大材小用,不过博士展示的照片实在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无非是一些零零散散绞在一起的晶体,形状和纹理都不一样。博士告诉我们,这个是六面体,这个是正十面体,看到这个桃心形状的晶体了么——做成这样老牛逼了!我甩了十几个小时的试管,七八十欧一小瓶的试剂用了半打,花了我小半年时间终于做出了这个效果,你们觉得呢?

  ——我们?我们觉得……要把这东西看成桃心儿的形状还真需要点想象力。

  这就对了,嗨!想象力!我找到了我们搞艺术的和他们搞科研的一个重要的共通之处,跟博士们聊天扩展视野是次要的,主要是他们说什么咱听不老懂的,但还是非常有趣的。因为那些奇奇怪怪但非常专业的词汇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灵感——博士对我们对想象力的观点表示非常赞同,打开的话匣子就合不上啦:“科学就是瞎琢磨,而且都得是没事闲地瞎琢磨!你们知道牛顿吧,他家里条件可好了,所以没事闲的苹果砸到脑袋上,他就琢磨出了个牛顿力学系统。还有那个诺贝尔,他们家祖上好几代都是有爵位的,留着钱没啥用要不他哪有钱捐出来做基金?现在我们做的东西也是,你要问我这些研究有什么实际应用我说不出来,这东西到形成产品还要好长时间。有的人就是一拍脑袋有个想法就申请经费开始研究,我们有好几个同事就是这么跟老板忽悠,吹地天花乱坠——这方面中国人还是很实事求是的,美国人最擅长这个,一张嘴就是这东西研究出来能改变世界,不过到头来谁知道呢。再比如现在很火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我知道!”小萌插嘴道:“就是那个薛定谔的猫吧?”博士赞赏地看了看她:“对,薛定谔的猫是量子力学里很重要的一个假设。”而后博士又给小萌大概讲了一下薛定谔的猫是怎么回事儿,我对小萌欣然道:“看,我说的没错吧,还是我最先告诉你的呢!”小萌听闻恍然大悟道:“我终于明白了!要不是听博士讲我还以为这事儿只有薛定谔和你我知道呢!”博士继续说道:“量子力学现在很流行,并且做这方面研究很取巧——因为没几个人懂。前一阵我碰到一个搞心理学的,他们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用量子力学给他们的心理学理论做解释,搞得还不错!清华还有几个博士在搞量子通讯,也厉害得很,说是绝对无法解密的。所以量子力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涉及很多领域。”

  我们听了这样一番讲解顿感受益匪浅,看来以后我的研究方向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和设计,这着实对一个设计师是一个挑战。不过以后吹牛逼也可以带上量子腔,想到这里感到真是时尚地不得了,不免令人兴奋。不过问题是,我跟你说我的作品渗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精髓你看得出来么?

散碎但更真实的。

IMG_0174

写于2010年6月25日晚

晚8点10分前往巴黎 里昂火车站(Gare de Lyon),等待火车的时间里吃了小萌做的超大汉堡包,两倍巨无霸大小的面包里面有一个大牛肉饼、番茄和两片奶酪。我全部干掉,小萌最后没吃完,不过她又吃了一个苹果,所以我俩打了个平手,酒足饭饱后等火车出发。

9:00 站牌提示G站台登车,前往3号车厢,TGV(法国高速铁路)头等舱,我二人兴奋到G点。不过进车厢后略感失望——封闭、光线暗淡,座椅倒是较以前做过的普通火车2等车厢的显得干净。等了半个小时左右,车迟发了十分钟,火车启动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十足的困意,恰好天已发黑,环顾四周,人们皆是睡眼惺忪。我们这次列车是到马赛的,阿维尼翁(Avignon)是第一站,我们倒也不用担心下错了站。

9:30-12:10 漫长又迅速的两个半小时。看书、睡觉,车厢内几乎无人说话,法国火车上没有吃方便面就火腿肠这样迷人美味的传统,所以一路上甚是寡味。也许是车速太快导致车内压力很大的缘故,让人感觉车厢内的声音显得异常散碎。前半程在日暮时分看窗外风景,车行不久便是大片田野,远方落日显得异常壮阔,但因为噪音和深沉的困意让人提不起兴趣拍照,当时有些许遗憾之感,日后少了证据与人吹牛逼这TGV头等舱上的落日是如何一种精彩呢。

日落后便开始看书,我和小萌对坐,分享一个可折叠的小桌,旁有一小台灯,散发着橙红色的光。小萌一直想有个类似这样大小的床头灯,所谓“读书不误枕边人”。我重读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没多久便看完了,结尾非常感人。这本小说里体现出一种余华书里的那种感动,所谓现实主义是也——人们最后清楚地意识到了自身的软弱,从而成就了生存最本源的意义——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旅行途中人总不免伤感,若在无人的四野也有流下泪来的欲望,看来我老是真的动了情。

又远眺窗外漆黑一片,四际涂然,周遭睡意一片,斜对面的一个黑人大哥已经歪地不成样子,他旁边的女孩快缩到了椅子和墙的夹缝里。我仔细观察了车窗玻璃,外面的光影在玻璃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如同细看近视眼镜的效果。这大概是为了减缓高速影像带给人的视觉疲劳,但这样的解决方案不免让人感到恍惚——是窒息,小萌说。

封闭的空间对天蝎座永远是痛苦的环境,价值在高速行进的列车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令人急躁的安静。这个时候人会产生奇怪的错觉——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与精致之间的。这种错觉让我想起了科幻小说《七重外壳》想起了电影《Cube》和《Matrix》,但我并不感觉到恐惧,只是好奇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样在车厢内的状态很像拍摄电影。周围的一切都如同布景一样,唯独不同的是我们不用表演,且表现的感情比一切表演都要发自内心。

漫长的一段旅程,也许就是一瞬,也许已是千年——我老又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