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拿不走又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最好的处理办法是送人——这是我最近的心得体会之一。

  收拾行李就像在对不远的一段历史做一次梳理,你会发现你想保留那么多的记忆,似乎每一样东西都被寄予了情感、赋予了意义。比如某张相片,再比如,甚至一张纸。我看着一张收据发了很大一会儿愣。期间有两个声音相互争执,我是不是要保留这张收据呢?收据上的数字并不大,但显然是揉搓后又展平的一张。仿佛一张印有玄机的纸被人无意之间弄皱,而后又被小心翼翼地复原——其意义很可能非比寻常。但我记不清楚了,即使盯着那些凸起或者皱纹,他所能代表的似乎只有收据本身,我无法超越他的表象还原到具体的时间点,更难以理解其被保存的含义。

  我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我总想到两部电影。一部是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在云端》,另一部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前者把生活形容成被装进背包的无形但具有无比重量的东西,其无形是因为随着时间延续的积累所导致叠加。刨去克鲁尼最后仍然被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不谈,从这部影片里我至少学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在打包启程的时候多问问自己一个问题:眼前的一切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

  而对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讲述的故事让我对参照物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譬如一支笔或者一个本子,这是在你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次活动的纪念,当然有的东西比笔和本子更有价值,但若干年后,我很可能对当年这次活动都没有了什么印象。当然这么说好像弱化了当年事件的重要性,排除当事人记忆力的强弱,和时间对抗下来,我想没有人是胜利者。我们总想留下某些参照物,纪念品,告诉自己它代表了历史上某个重要的时刻,但一个悲观的发现是它往往仅仅只能给当事人提供依据,对于外人,对于更久远的历史,甚至对于你的子孙,其意义也是难以传达和保留的。比如一只你用了十年的钢笔,在你不得不扔掉某些东西的时候,我想它不会是被保留的,倒不如更加形象而脆弱的东西,比如一张照片。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留下来的某一样日常用品的价值在于对于一个时代的反应,但也是因为历史更加久远,而所剩无多。而面对很多日常用品,在离开前打包的时候,他们的意义也许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重要。所以还是尽量少对日常的物品产生感情,或者赋予意义,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往往成为负担。我更喜欢留心那些微小精致的玩意儿,他们独特的特性更容易被我们寄托和传达。

续前文。

IMG_2225
巴黎某地铁站 erainy拍摄于2010年秋

之三:(旅游篇)

1、没有去过蒙巴纳斯,人们说巴黎有两座山Mont,但实际上都不是山,其中之一就是Mont-parnasse蒙巴纳斯。(那个高高的黑色立方建筑简直就是巴黎建筑的败笔,大概法国人想以此表达自己对建筑多元化的包容和接受。)

2、没有参观过圣心教堂以外的教堂的内部,包括巴黎圣母院。(我对教堂内部兴趣非常少,不喜欢里面凝重的氛围和缓慢移动脚步的感觉,这可以体现出我信仰的一面。我并不是无信仰者,也不是无神论者,我是不可知论者。另外,教堂里拍照还不能用闪光灯,所以我想耶稣估计是Apple的粉丝,因为他和Jobs一样都不喜欢Flash。)

3、没有去过La defance,就是那个在星形广场另一侧的所谓的新凯旋门。(一号地铁线虽然直达,但是我仍然没去过,忒远。这个地方总让我想起CBD,对,它就是巴黎的CBD。)

4、没有去巴黎国家图书馆:密特朗图书馆。(在法国的几年里,唯一去过一次的图书馆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里的图书馆,还是无意间走错了进去的。法国总统都像让自己的美名长存,为此戴高乐命名了机场,乔治·蓬皮杜命名了艺术中心。不知道萨克奇要以什么形式留名,大概是以笑话的形式吧。)

5、没有骑过自行车。(其实我一直想买辆自行车骑,尤其在打工的一段时间里。不过法国自行车实在太贵,最一般的车也要小100欧元。而且法国还没有自行车专用道,你上街就得跟铁包肉的汽车走同样的车道。这大概是法国人为了减少自行车的一个措施。不过自行车也可以在行人步道上骑,当然速度大打折扣。所以我喜欢荷兰,我喜欢自行车大军万箭齐发的感觉。)

6、没有开过汽车。(哥们有车本儿,但不是司机,我没有开过汽车,在法国没有,在中国也没有,所以这个没有不奇怪。)

7、没有走完巴黎所有的地铁。(其实这是个很令我自己得意的一件事儿。我和一朋友曾一天时间尝试走完巴黎所有地铁站,并拍照片。虽然任务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但是我走了三分之一个巴黎。)

8、没有坐过塞纳河的游船。(巴黎的塞纳河虽然闻名于世,但因其巨大宽阔的而低陷的水平面让人感到这是条真正的河。但这种大河的风韵两岸要多于水上,所以我更喜欢阿姆斯特丹市内运河那种感觉。)

9、没有去过迪斯尼乐园。(在众多旅游景点里,迪斯尼乐园这种地方被排在很靠后,一来不是法国独有,要是去米国,我大概会去看。二者是票太贵,距离太远。三者……其实还是不想去。距离此地一站地的购物一条街Val d’europe倒是去过不少次,也是奉旨随驾血拼。)

10、没有参观过法国大学。(我指的是著名的索邦。我很幸运没有设身其中过,到最后一刻仍然保持了对于索邦的无知的崇敬。我途经过几次,感受到这个已经超越了教育范畴的地方的压迫感。这是巴黎周边的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我去过巴黎十三大,那地方天生一副脏乱差的市容,走在街上满是黑人和阿人,让我对可能会即将到来的“一小撮人打砸抢烧”的情况提心吊胆。幸好我没有被13大录取,否则完成学业是小,身家性命不保是大。)

待续

很久之前听到的一个歌曲,浓郁的大地般的芳香弥漫全曲,清新脱俗的唱法,难以理解却似乎又浑然天成的唱词。因为自然,所以不硬。

法国的否定的第一篇显然比较失败,至少是比较空洞。本来想写成罗列短句,让人有一目十行的快感,结果一写就是枯燥的三段式,且还没有结尾。所以这里打算做一些改变,回归我最初的想法。因为这是个总结性的文字,所以也不需要太多创意,只要留心细节,简明扼要。至于原则,目前想到的有三:一,每天写一篇;二、每篇十条;三、每条一到两句话,可有一两句附加批语。

我想大概这个小系列可以写10篇,凑起来对于法国的否定就应该有百余条。写到那样的话就可以停笔,否则我也许会对我的法国生涯产生负面心理,这是我并不需要的。我只是想记录一些事实,以及有趣的事实。

之二:

1、没有去过有名的法餐馆用餐。(其实真正有名的饭馆我根本就一无所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吃过法餐,我对普罗旺斯的一家法餐馆的料理还记忆犹新呢。)

2、没有重游过卢浮宫。(这未免是个遗憾,我只游览过一次卢浮宫,还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本来想临走之前去一趟,结果车票到期,就没有再去。)

3、没有登上过巴黎的最高点。(我没搞清楚是蒙巴纳斯高还是埃菲尔铁塔高,不过无所谓,反正都只是远观过。就连凯旋门顶我也没上去过。我没有那么强烈的想俯瞰巴黎的愿望。事实上,大概是我当过导游的缘故,我向来对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感到不舒服,总产生自然而然地抵触。)

4、没有在年终去铁塔下和众人倒计时。(我看过小萌的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个喝得烂醉的法国人穿了苏格兰格的裙子,跑到了镜头中央,激动地露出了他的生殖器。这是我对巴黎新年倒计时的第一印象,也是唯一的印象。何况日下法国政治和治安并不乐观,铁塔总是被自动列为恐怖袭击的目标,所以我没有丝毫遗憾。)

5、没有去过花神咖啡馆喝咖啡。(居所萨特当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存在与虚无》,但同类的故事在现实之中其实更多的是令人失望。除了游客,没有人关心萨特是否在这里写下过什么巨著,所以也不要问诸如“萨特当年最喜欢的咖啡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不如去读书,书里面也许会说萨特喜欢烟酒和女人胜过咖啡。)

6、不喜欢Perrier矿泉水。(在法国其实这种绿色包装的苏打矿泉水比依云更有名,我自己是这么猜测的,依据很简单:价格。但我并不喜欢喝,我就是众口难调里的那个“众”,不喜欢苏打水那种想充满内涵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提供的口感。)

7、我住的房间没有电视。(电视算什么?我们有互联网,我的意思是……真正的互联网!这是回国之后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也是离开法国我切实的遗憾。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怀念躺在沙发里按电视遥控器的感觉,那才叫放松,才叫看电视。这种感觉是鼠标和pps无法取代的。)

8、没有秋裤的冬天。(大概这是我回国要重新捡起来的一个习惯。这也能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纬度比北京要高很多的巴黎却没有北京那样刺骨寒冷的冬天——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对了,这就是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区别。但我要说,对于冬天,北京的冬天更令人感到痛快和可爱。)

9、没有尝遍法国的奶酪。(从我到法国的第一天起,我就对奶酪非常着迷。我想在我生活的国家吃到这样质量有保证和品种繁多的奶制品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比起爱罢工的法国人来说,法国的牛真是太善良了。那么多牛肉,那么多牛奶,还有那么多的奶酪。)

10、没有吃到过真正的鹅肝。(市场上平日里能买到的都是鸭肝制品,真正的鹅肝不仅价格昂贵,且基本集中在圣诞节前后才有销售。虽然没有吃到过,至少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给法国美食挑大梁的并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也不是一般人吃得起的。)

待续。

《盗梦空间》Inception

  这是一部并不那么可爱的电影,但因为其逻辑上巨大复杂的编制而充满吸引力。影片虽然以感情为线索,但感情在影片里的分量远不如从一个梦到另一个梦穿梭给人带来的震撼要大。影片中一个逻辑是从第一层梦境跳入第二层梦境,时间会成倍的增长,感觉(如疼痛)也会递减,我想对于情感,似乎也随着梦境的深入而弱化了。在我看来,影片在公映之前海报那样夸张的特效其实在影片中也显得没有那么震撼,毕竟是在梦中,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而观众更要从特效之中挣脱出来,理清思绪,跟住了线索从一个梦境跳到另一个梦境。影片之中角色们进行着一场与时间较量的游戏,同样观看影片的观众也在进行着属于他们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你要在第二个梦境到来之前理解前面发生的事情,然后顺利跳入第二个梦境。否则,两个梦境之间产生的鸿沟将影响对整个电影的理解。很多人看完以后都说没有看懂,我想这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导演使用特效的障眼法成功了,你输在了注意力上。

  和另一部以虚拟世界为背景的科幻电影《骇客帝国》相比,梦境(潜意识)之中构造世界要比骇客帝国的矩阵世界容易得多,人们对前者更加宽容,也不必太理会虚拟世界的成因,而骇客帝国则废了很大力气阐述虚拟世界的来龙去脉,甚至要编出动画版来完善整个故事的架构。所以客观来讲,骇客帝国的世界更加宏大。同样在虚拟世界的生死问题的对比结果也很有趣,人们显然认为意识对于肉体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意识之中的死亡至多不过导致“醒来”。骇客帝国则认为意识的世界里风险更大——虽然不是真实世界里的对抗,但是精神感知的疼痛仍然会作用于肉体。简单来说,Matrix里你挨一枪是死,而梦境里你挨一枪则是活。

《芳心终结者》

  别瞧不起小三,正经也是个买卖!(法国爱情喜剧果然没让我失望)

歌曲 呼麦《乌兰巴托的夜》(歌曲收听及下载,本站

  我因为这首歌曲非常想看《世界》这部电影。前几日里我反复地听这首歌,上一次听到某一首歌而单曲循环的好象是周云蓬的《马齿民谣(九月)》,这种感觉令人非常享受。我发现这首歌里很吸引我的是其中若有若无的呼麦伴唱,如夜晚寒冷的气息游丝般弥漫整首歌曲。说实话喉音呼麦的唱法如果独唱很难让人觉得悦耳,那种通过对声带摩擦和气息的控制感觉像是强人所难。我想大概是在荒芜的大漠和草原上的牧人过于寂寥,才产生了这种一个人模拟多种声音同时唱出几个声部的唱法,所以呼麦天然地具有一种悲凉的氛围,仿佛要高声呼喊,但无奈旷野之巨大,再大的力量也被瞬间瓦解,消散开来。于是只听到隐隐约约的低声吟唱。

先记一个突然间的欲望:非常想吃肉炒饼就大蒜。

IMG_2607

  对于一个否定他可能表达完全相反的两种情绪,而这里要记载和总结的关键在于否定本身。我在法国生活了三年,依旧是形式上的生活,我对法国仍然一无所知,因此否定写起来要远比肯定的内容多,且更加理直气壮。因为如果有,便要拿出证据,别人还不信。而没有的话就是没有,虽然有的也无法拿出证据,但别人不会跟你较真。所以在这篇文字里,只有一个人对此较真,那就是我自己。

  第一个否定是没有在法国宿醉的经历。只有一次喝酒,我是陪客,但因酒量太差比别人都先吐了。我没有跟法国人拼过酒,虽然他们成天用葡萄酒洗胃,但那跟二锅头没法比,我虽有自知之明,但也没怎么把他们看在眼里。我看在眼里的,是他们的酒文化,这你不得不佩服。法国人喝酒的方式和他们的生活一样,没有像中国人饮酒那样“一口闷”的传统,他们对待葡萄酒就像对待自己的生活,或者说葡萄酒拥有一部分法国生活的特质,你一口把它喝干是最愚蠢的方式,要慢慢地品,还要表示出赞赏的微笑。

  我不敢过分接近这样一种酒,它既不浓烈,也不辛辣。他舒服的口感和适中的味觉会让人产生依赖,其最浓烈的也只不过是气味。法国人迷恋很多和气味相关的东西,葡萄酒、香水,甚至拥有酸臭或者其他刺鼻味道的奶酪。气味比起其他东西更能够充斥空间,形成“很法国”的氛围。

回国装逼生涯倒计时开始!

IMG_2592

我体会到自己的一些变化,大概终于有了某种即将离开,又是即将到来的时刻下那种心情。

几天前打电话,我妈总问我:你回来想吃点什么呢?当时我也不知道,觉得自己在巴黎吃的也不错,也挺有营养,也挺健康,有老婆在,也不缺嘴。这几天我醒过闷儿来,忽然觉得有很多想吃的东西,比如早上起来一屉包子和大碗炒肝,再比如家门口新开的褡裢火烧,还有烤鸭、涮肉、炸酱面。妈的,我明白了,我就是想吃顿不用自己做的饭!下馆子!对!下馆子!

听小萌说回去后和朋友去吃饭,朋友们对服务员态度很硬,在法国低声下气惯了的我们还真觉得有点别扭。我倒觉得这最能体现我们族人的特性,谁跟中国人饭桌上过不去那可不成,何况中国国徽上也没写“自由博爱平等”。法国人吃饭就像表演,都那么温文尔雅,礼尚往来,不仅要保证肉和刀叉间的力道恰到好处,还要把干巴巴的面包和臭奶酪咽下肚,再举着酒杯表示出赞赏的微笑,拘谨地不得了。巴黎的中国餐馆布置的都像死了人的人家,黑灯瞎火的,远处一看就像水浒传里孙二娘的黑店——法国人在那里还吃的津津有味呢。我怀念极了国内饭馆热热闹闹甚至喧嚣至极的气氛,我想觥筹交错!给老子上菜!对!下馆子!

我爸总说我西化了,因为听我电话里一说吃饭就是面包奶酪火腿咖啡。我倒是想吃芥末堆儿、驴打滚、涮肚羊杂驴肉火烧呢,他,他他妈的巴黎没有啊。这回——哼哼——我要给他看看我的真本色!我回去第一件事儿就是吃他娘,喝他娘,给我老子证明我还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还有颗中国人的——胃。老板,十个肉串,十个肉筋,两个肥腰,多放辣椒!对!下馆子!

最后我想:还是算了。

IMG_2583

  周三的时候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在巴黎地下逛了整整一天。我们想一天之内把巴黎的地铁跑遍,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我们用肉体证实了巴黎100年历史的地铁网络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被征服,要不是我们知难而退,跑断了腿也不可能完成。后来我统计了一下,大概一天之内跑了九十多个地铁站,而事实上巴黎范围内的地铁站总共近300个,按照我们的进度和强度,需要至少三天时间才能跑完。所以这个失败是注定的,也因此让人倍感遗憾,难以割舍。

  我向来对这种活动缺乏免疫力,我太容易被挑战和冒险的兴奋冲昏头脑,所以你就看到了上面的图片。我仍然想再用一天到两天时间跑完剩下的地铁站,唯一不同的是我会只身一人,没有同伴。巴黎已经不是历史上和想象中那样安全的地方了,人种混杂,又逢经济危机。即使我们地下暴走,但也经过了很多巴黎治安非常有名的街区。那些地方到处是三五一伙的黑人和阿人,猖狂几乎只抢不偷(偷东西的多是罗马尼亚的偷渡者,妇女和小孩),对于一个亚洲人,更别指望法国警方能够有多大作为。

  我回到家后休息了两天,两天之中身体从异常疲惫中恢复过来,与此同时再次出行的欲望蔓延起来。于是今天回到家后我又打开地图,重新审视了一下前日规划的路线。然后把站名誊(teng)抄在一张纸上打算明天出发。在我抄完将近200个站名的时候,我忽然有了新的感悟——我忽然觉得这誊抄的意义与我亲历亲为的拍照的意义其实不二。我从盲目的兴奋感中清醒了下来,看着密密麻麻的站名和路线,忽然并不觉得怅然若失。那天出发的时候我对朋友说:“你可知道,咱们这次去的一些站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再去了。”而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恰好提醒了我自己。有那么多地方我还没去,少了这200个地铁站算少么?何况这一路又有多少艰险也不得而知。我答应过她不再出去乱跑,我不想食言,更不想让我爱的人担心。

  所以在我抄完站名的那一刻,我忽然不想再去了。因为凭我的状态,一天或者两天也不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我离开巴黎的日子不多了,我不想因为这样的行动导致意外。我想我的朋友们,要是他们在,一起完成这个计划那才会更有意义。那些站名就像我看不懂的经文,誊抄一遍后却神奇般得让我有所觉悟,或许我因此躲过一劫也未可知。所以我要留着这张纸,让我能常自省,也等有朝一日再回巴黎,可以和朋友一起完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