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文

  1. 我最擅长的工作还是刷碗,我喜欢充满洗涤剂的海绵滑过油污的碗壁的感觉。这个时候我拥有“清理一切”的决心和快感,能够旁若无人地获得切身体会,甚至沾沾自喜。
  2. 男人大腹便便是中年之后不可逆转的趋势,罗老师已经开始证明这一点。
  3. 我花了很多时间敏思苦想一个词的英文翻译,现在想明白了,在英文里,它应该是一个词组。鼻毛: hire in the hole (vibrissae)
  4. 记得王力宏有首歌里唱有一词曰“龟毛”,有次去k歌,某女生还唱了这首歌,到“龟毛”一词音高骤降,似乎是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响叮当之势略过。显然,某女意识到了一些什么。其实“龟毛”一词来自闽南语(音gu meng),大意是东北话的“磨叽”。今天为了重温此歌,百度了一下歌词,居然发现《改变自己》这首歌里竟没有这个词,看来是百度意识到了一些什么。(110409)
  5. 我仍旧恐惧于无所事事。(110411)……因此不能停止思考。
  6. 卡夫卡用一生的时间演绎了丰富的内心戏,但都是独角戏,关起门自编自导自演,并且自评,自我审视,然后以此自卑,如此往复终其一生。在诸多他所欣赏的文学家中,他对歌德的态度已不仅仅是欣赏,而是膜拜。甚至可以看出,他才是那个卡夫卡“想成为”的那种人。
  7. 卡夫卡在弥留之际希望他的医生不要给他停止使用吗啡,他的一声犹豫不决,卡夫卡痛苦地说:“请杀死我,否则您就是凶手。”——这是真正的语不惊人死不休。(1104120)
  8. 史诗级的梦。
  9. 没有读过他任何一部作品之前我已经对他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情,他的作品让浓重的俄罗斯文学更加浓重,让现实主义文学穿透现实直指人心。这样的赞美只是在掩盖我近似敬畏的崇敬之情,在开始阅读他的作品之前都要审视一下自己,阅读一部剖析苦难的文学绝对不是娱乐。(记在拜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之前。)
  10. 现实的悲哀在于,在企图以文本记录下某些现实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拿起笔,而是低下头,去思考如何躲避现实的压力。从那一刻起,文学便失去了抒发的能力,转为记载,甚至更糟糕地,成为评说。 【未完待续,不断不定期更新】

[工作用_ai脚本文件_Metaball]

Web

Adobe Illustrator 脚本文件。用于连接若干形状。| Box.net网盘下载

This script may help to create Metaball-like shapes. “Metaball (Arc)” uses arcs to connect shapes. “Metaball” uses suitable bezier curves. Combining the shapes using Pathfinder may result in several overlapping anchor points on the path. If it occurs, it may help to use another script “Merge Overlapped Anchors”. (via vector.tutsplus.com)

使用方法:选中要执行脚本的object,点”菜单>脚本>其他脚本”。

咖啡是我最喜欢的饮料,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之一”。但在国内喝咖啡就像在国外喝茶,很容易流于形式。觉得喝咖啡是件不得了的事儿,要有蒸汽咖啡机,现磨的咖啡豆,精致的杯盘碗碟,还要准备精致的甜点,甚至要没有一块像样的提拉米苏,那就是一杯苦水,还不如咱普洱茶有独特的回甘。但事实上,就像咱们自己喝茶,咖啡是更简单不过的一种饮料,各种喝法因人而异,喝的是水,喝到的是一个随意。咖啡其实并没有茶那样深的底蕴,颠来倒去种类也屈指可数,品鉴起来也容易很多。外国人喝咖啡就是在路边一站,手里一杯小的可怜的espresso,除此之外,就是一副活享受的样子了。

Houhai

咖啡文化在中国并不算流行,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我们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就像当年西洋的玻璃遭遇瓷器, 都被扼杀在了摇篮中,何况茶道之深,随便都可以跟宗教、哲学联系到一起。一张口就是千年的历史,一张口就是百年的品牌,一张口一句“吃茶去”潜台词就是“禅茶一味”。这让我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我喜欢喝咖啡。都感觉煮咖啡是件麻烦事儿,可比起又讲究器皿又讲究套路的功夫茶,咖啡一个“煮”字就囊括了所有,既没有手法,又不讲究身段,唯一要注意的火候对于咱们饮食文化大国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咖啡。喜好本身就是主观的,否则喜好将沦落为一种迎合。这种喜好从咖啡那浓郁的香气开始(我想也许是因为鼻炎的缘故,我对茶那种淡淡的香味难以领悟,而咖啡的浓烈则正和了我的胃口),特别的味道和口感(熟悉咖啡的人都知道,苦绝对不是咖啡唯一的味道,而且苦恰恰是一杯糟糕的咖啡的特点),沁人但并不清淡的香气。若说到功夫,若不是自己烘培烹煮,要注意的就是喝咖啡的时间,和所搭配的小食了。

若不是对咖啡豆的种类有特别的喜好和见解,咖啡真是很难喝出“品味”。何况国内的咖啡大都是云南所产。那些网上写着纯正“牙买加蓝山”里到底混合了多少单豆牙买加蓝山真是不得而知,真正的悲哀在于若出生在中国,若非对咖啡大爱,或若非有闲钱去购买进口咖啡,没准都喝不到正品蓝山,就像雀巢速溶带坏了国人的咖啡品味一样,蓝山特有的单宁酸的味道和口感也许你还享受不来呢。所以还得亲自煮,亲自品,亲自体验。其实这和喝茶也异曲同工,真正的好味道还是得慢慢体验出来,从喝到会喝你还得喝一阵儿呢不是?所以我也入手了虹吸壶,现在能做到的是真正“煮”出一杯咖啡,什么时候我牛逼了,也把家人聚到一起,用比利时皇家咖啡壶萃取出来的牙买加极品高山咖啡倒入温过的咖啡杯,对大家说:“来来来,一人一杯,点心自取……咱聊聊这咖啡的回甘。”

____目前了解到的最装逼的咖啡____

通过对咖啡的了解和学习,目前知道的最装逼的咖啡不是卡布其诺,不是曼巴,不是拿铁,统统不是!这些上不了台面的咖啡比不上一杯香浓的牙买加蓝山。但更比不上一杯冰滴牙买加蓝山。冰滴咖啡要用专门的冰滴咖啡壶,用极少的水和冰萃取出咖啡原汁,没有加热,没炭化,没有酸苦的味道,只有最纯正的咖啡精华。冰滴咖啡需要极细研磨的咖啡粉,以每秒几滴的速度精确控制,每两个小时调整一下水滴时间,一壶冰滴咖啡至少需要6~8个小时的制作,萃取后的咖啡放到冰箱里储存可以保留香味5天。

这功夫眼儿真不是一般人耗得起的!

任何一个节日在今天都因被命名为一个节日而改变性质,甚至失去意义。若公孙龙活在今天,他又该大放厥词,说什么“节非节”了,在这里讨论名实之辩实在显得多余且毫无意义,你走入那熙攘的人群吧,看看去上坟扫墓的人,街头那上一条“文明城市靠大家,文明祭奠你我他”的标语让这个世界显得更加荒谬。

我们与我们的未来走的那样近。

从罗老师家里翻出一本欧洲智哲的性格丛书,在读的是一本《反抗人格——卡夫卡》。虽然卡老的文字在后世闻名世界,但纵观他短暂的一生,所谓的反抗都是形而上意识中的,这种反抗至多只在他的作品中有所表露,而若不是他的好友违背了他的遗愿,这些表露也都难逃付之一炬的命运。深度的自卑感弥漫了卡夫卡的一生,过度敏感的性格使他成为了自我的审视着,在他并不开放的生活圈子里,对所有一切细枝末节的变化做出记录。记得蒋勋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写着一篇不会给他人看的文学的时候,这个文学将是精彩的,不受束缚的。一旦意识到会有人去阅读,这样的作品将无法保证绝对的自我和独立。卡夫卡的人生正好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不被理解、自我封闭,灰色的世界观,古怪的想象,悲观,胆怯,恐惧,甚至有些自我欣赏,骄傲,让他的文字拥有了独特的风格,这种特质就像折磨了他大半生的肺结核,你羡慕吧但你绝不希望拥有。

卡老师是自我折磨的能手,尽管他的一生表面上平淡无奇,读书-工作-患病-疗养-患病-疗养-患病-疗养,家境富裕,生活没有什么波澜,但他的文字所展现的世界那样令人惊讶,阴暗,低迷,甚至恐怖,让人读起来都不得不肃然起敬,心灵上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才能这样地表达出来。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亲的健壮硬朗充满父性霸权的对整个家族独裁式的管理,使身体瘦弱的卡夫卡从童年开始就养成了自卑和逃避的性格。只有在文学的世界里卡夫卡才充满自信,像主人一样拷问着自己和身边所有的一切。卡老师的艺术人生才配谈得上什么“心路历程”,而只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才能够这样自由地驾驭那样的文字。

回到家我喝了一天的茶水,因为上火而导致的鼻炎复发总算得到了缓解。妈妈刚从四川回来,我们随便聊了聊最近的情况。妈说,师傅给看了,奶奶这个月底就要轮回到陈家托生了。而后叹了口气,形容放松了很多。并且说,爷爷九月份也要轮回,若没有这些年的功德,能再轮回人道真是不容易。我默默地听着,替他们感到高兴,这样的消息或许对亡人并无多大意义(但我绝不敢当着母亲面说这样的话),但能让生者感到轻松。对比那些注定要下地狱受审判的宗教来说,佛教真是让人欢喜赞叹。

荒木经惟是日本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是我们最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因为我们的朋友,罗老师疯狂的迷恋摄影的同时,也疯狂地开始了对著名摄影家生平的涉猎。从电影《东京日和》到美国人拍摄的关于荒木经惟的纪录片,再到前两日罗老师入手的荒木摄影集《ARAKI GOLD》。我们几乎是被动的开始了解这个艺术家——我的意思是,人体艺术家——我真实的意思是,介老流氓呦~

huangmu

看看那些不穿衣服的日本大娘们吧,啧啧啧。

说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吧。荒木所经历的时代是日本大变革的时代,从战后的萧条到经济腾飞。日本人在这个期间因为巨大的变化而导致心理上的变化很多艺术形式都表现过,日本人也喜欢从生死的角度去理解和阐述,而荒木的作品则更多侧重于“性”这个角度。这几乎是最难去探索,但却空间巨大的领域。人们的真实想法、保守或者反抗的意识、渴求和现实无奈下的压抑,都和性本身有着相同的特性。且对于以一个东方国家的人民来说,这个字本身都是拥有深刻含义的。荒木镜头下很多暴露的身体无疑是对这种意识的表达,和突破束缚解脱意识的宣泄。荒木老师还很喜欢拍摄捆绑的女性身体,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性这个事儿的看法(甚至是喜好)。

一起学习的时候小萌问了我和罗老师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些图片的时候觉得怎么样,真会有反应么?”罗老师一句“阅人无数心中无码”把问题清风拂柳地带过。我当时打了哈哈,表示不屑。但事实上无论多下流低级、全裸还是半裸、无论捆绑还是虐待,我看的时候都可能会有反应,这么说的意思是并不是肯定都会有反应,挑起大拇指以外的其他东西,但重要的是这种反应是不受伦理和道德限制而控制的,影像映入头脑,先于我得道德意识发生作用,那个反应是动物性的反应。待道德说话的时候已经晚了,看,老子已经起来了。

荒木绝对不是那种纯粹唯美风格的摄影师。影像中的日本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完美的,胸部普遍下垂,乳房不大但乳晕却很大,身材比例都不理想。所以许多人看到都不免发出“我还不如去看A片来的过瘾”之类的感叹。但小萌喜欢那些穿着美丽和服的照片以及精致的构图;罗老师一句“表情不抢镜”点出了照片的精彩之一;尽管很多照片都挑战视觉,但真正接受挑战的是人们的意识。所以就仅从这点来说,你说他是艺术,他还就是艺术了!

____补充____

纪录片中很多被拍摄的模特谈论荒木的时候都洋溢着对这个怪蜀黍的赞美,“温柔”、“绅士”、“理解女人”和“爱”,这大概就是一个普通摄影师和一个伟大的摄影艺术家之间的区别,你不仅要在作品中体现传达这些,还要真正能惠及他人,你说你不是在耍流氓自己说没用,一要看作品,二要看口碑。这也算得上是以德服人吧。

罗老师,我觉得人体摄影是条光明大道,你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等约到模特电话我,我给你当助理去,嘻嘻~)

续前文

Baby_Buns

我至今不敢对法国说出一些什么,我从未是一个对之深入了解的人,连旁观都多加着小心。我怀着极为矛盾的心态来到了这个国家,而又怀着同样的矛盾离开,我恐惧于成为其中之一,而又希望有着如“其中之一”那样切身的了解和体会(现在看来这真是一种近乎奢侈的自私)。这样的矛盾导致直到今天,每每谈及这个异域国度的时候,我仍然习惯按照人们曾接受到的传统观念来说,甚至是迎合。 我对这个国家自己的看法只跟几个亲近之人说过。而他人对我认真的讲述也许根本就是带着一种调侃的态度来理解,如果我表达无尽的溢美之词,人们的反应无非也是“看,他去过法国。自然要说那里的好处”,而我若出不逊之言诋毁异国的人,也无非落得个“他若不这么说,又怎么有一个回国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呢!”想到这里,我便失去了兴趣,而不想再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离开法国之前开始写一个名为《不,法国》的专题文章。而写到第五篇的时候而没有继续下去。

那应该是五个月之前了。

法国的印象正在我头脑中一点点磨灭,或者说一点点地被萃取。美好的故事得到升华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而痛苦的经历也因为时间而变得不值得一提。我时常恐惧于这种消逝,恐惧于某种经历成为口中的经验之谈,于是总提醒自己在能够记起什么的情况下还是写些什么,毕竟,那些故事不仅仅是照片可以记录的。对于历史,讲述的权重要大于画面,照片只是佐证,而今天似乎比文字更容易显得虚假。

我没有去过巴黎任何一个夜总会,无论是红磨坊、丽都还是疯马。我都没有去过。这不免令人感到遗憾,因为我失去了一个切身体会的机会,去向我未来的提问者证实法国人是不是真的那么浪漫,抑或仅仅是淫荡。我想二者还是有颇多区别的,但很多人在提问的时候,看他们的表情我便知道他们是喜于将二者混为一谈的。我曾考虑过说明二者的区别并加以证明,但我发现他们提问的时候并不是要弄清楚什么是浪漫,而是想获得一个肯同。就像是说:“你看,他都这么说,(他可是从法国回来的哟。)”诸如此类。所以这些说明我想最好还是落实于文本,这里写得清楚,也表述的明白。

巴黎有许多夜总会,这些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了巴黎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你绝对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那个巴黎,无上装的表演,丰满诱人的体态,迷离的灯光,充满性意味的节目,以及昂贵的消费。这一切所构成足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吸引,说它是“价值观”也不为过,何况它还非常成功地输出到了其他国家。来到巴黎都知道红磨坊,不去看一场红磨坊里康康舞的表演就像在中国不看一场少林功夫一样那么令人感到遗憾。当然,你别指望看到尼克尔基德曼跳给你看。

我带着这样的遗憾回到中国,我想有机会再去法国一定要去看一场show。类似的遗憾还有和父母同去阿姆斯特丹时未能去看一场成人表演,以及认真参观一下sex musem。不过近日托罗老师的福,他下载到了一份CrazyHorse的DVD《le show》,于是我们便一同组织学习观摩,看完之后都啧啧称奇,说不尽那溢美之词,真是好看得不得了。

疯马的表演属于“无上装”表演,相对我理解的传统意义的脱衣舞,演员一出来就袒露双峰,诚意尽显。表演也不以“脱”取胜,而更注重整体的舞台感。每一个舞娘自然是非常漂亮,身材没的说,灯光舞美都非常专业,引人入胜。看完让人回味无穷。我觉得这个秀的精彩就在于人们往往都是带着欣赏情色的目的开始观看,而到最后,感受到的是舞台艺术的美感。这个过程润物无声,如果说浪漫,这才是高超的浪漫。没有艺术的积淀和对人文的理解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如果换做国内二三线城市,效果估计不会好过洗浴中心的二人转,而同时也不免成为下一个法制进行时报道的目标。当然除了受众,整个社会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更加重要。你认为脱衣舞是淫荡的表演,那它就是淫荡的,你认为它是一门艺术,那它才有成为艺术的可能。

个最近在读一本名为《Facebook效应》的书。 facebook效应 这本书介绍了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成长历程, 比《Social Network》影片里要更加详细,也就是说,没有“那么的”戏剧性。当然《Social Network》其实还是基本还原了现实,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刻画也到位。所以如果看了影片,再去读书,会不自觉地将二者相比。这种感觉就像读一部关于泰坦尼克的纪实性文本,你总会想着去找那些和Jack或者Rose有所联系的细枝末节。当然同样是历史事件,但Jack和Rose可以是出于文本上的人物,但马克 扎克伯格却是现实存在的人。所以这部书记录的是一段传奇,和一场正在发生的历史。

读了前半部分,你会发现,其实facebook在成长的初期,马克不能算得上是“灵魂人物”,尽管他创造了facebook,但是没有一些关键的人的帮助是不会有今天的发展的。在这些人当中肖恩帕克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不同于一般的IT精英,肖恩帕克个性活泼,甚至有点放荡不羁。你会发现马克扎克伯格在整个历程中多次受到重大压力,承受着痛苦。而肖恩帕克更像一个享受过程的人,并且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书中和影片中提到肖恩帕克说的一句话很让人感动,他说“马克需要的是被保护”。在facebook成长历程中,肖恩帕克更像一个骑士的角色,认同并终于这个价值理念并尽力保护。这样的人在一个团队里的重要性是难得的,及时后来肖恩帕克离开了facebook,但仍然不能抹杀前期他闪耀的光辉。

说到facebook,这本书介绍了这个伟大工具带来的变革。也让人不能不从心底佩服美国人的素质。facebook的成功几乎凝聚了最高的智慧和最成功的头脑的经验。历数一下帮助过马克的人,从哈佛的高材生,到硅谷的高管,那些进出过facebook办公室的员工之前或者之后效力的公司都响当当,雅虎、苹果、google、以及大型的媒体集团。这些人不在facebook团队,也在硅谷最著名的团队里。就如书中一个小故事讲到,facebook初期雇佣了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的陈士骏,但没多久他就离开了facebook,自己单干了。当时有人劝他说,现在做视频的网站一抓一大把,你自己做又能做得如何呢?之后不久陈士骏创立了著名的视频网站Youtube。

由此也不自觉地审视一下母们自己,北大清华何时能出一个辍学的亿万富翁呢。按照如今的教育体制,不辍学的高官倒是很高产,他们再心狠手辣点,也可能跻身亿万富翁的行列。再看看我们的sns,我们的社交类网站,在铁一样的GFW(GreatFireWall)面前,自由和透明的信息传递那还是一个梦。当然书中也提到了中国,说在facebook高速成长的时候,很多国家也开始出现竞争对手,而有些网站几乎就是抄袭。书里说了一个德国的网站,然后提到了“校内网”,说虽然校内网外观上和facebook有差异,但却抄袭了很多facebook内核代码。以这样的方式获得世界关注,并出现在和facebook这样的同类网站出现在一本书之内,真是一种讽刺。

更为讽刺的是,这本书名叫《facebook效应》,但在中国,它没有效应。

__补充20110319______

文中又一次提到华人是李嘉诚,他也是facebook的投资人之一。

__补充20110323______

文中一次记载google的聚会很令人印象深刻。说2007年,也就是经济危机之前,google邀请他们的广告商进行了一次聚会,google的高层还邀请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次盛宴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奢侈”,不仅宴席上的酒400美元一杯,就连装食物的盘子都是用冰制作而成的。google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的投资商和广告商们他们富有、富有,还是富有。

姜文的《让子弹飞》现在能想起来的台词有一句,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句话是我想说的,或者说希望自己能够说出来的。很多人说降温的电影很男人,在我看来在如今如果能大言不惭地说这句话,算不上得大自在,至少也算是成功了。

“赚钱对咱们来说算个事吗?”

写下这句的时候我已经到了新的工作单位,成为了朝九晚五的千千万万班儿逼中的一员。我应聘的时候对面试我的人说:“我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我想这句话的潜台词不是“我是个新手”,而是“前方希望无限”。至于是什么的希望我还没想好,但能肯定的是这个希望并不会围绕在“钱”上。到了这个年龄应该想一些问题,找一些方法,让生活过的轻松自在一些。或者真正去追求一些东西,实现一些梦想,吹一些牛逼。

就像韩寒在贾樟柯《海上传奇》影片里说的那样,韩寒想在自己赛手生涯的巅峰时刻对世界宣告:“其实我是个作家。”而我面前的路也有很多条,我学过经济、当过导游,现在成为了一个设计师。但这并意味着我以后会成为设计界的翘楚,尽管我很想,但我想人生真正的有趣之处在于经历的复杂性和领域的跨越性。我希望成为一个牛逼的设计师,更希望人们从其他方面对我有所认识。比如也许有一天,我在某座大山下购买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给过往的路人提供歇脚喝咖啡的方便,人们慕名而来,知道这里有这么个咖啡馆,这里还有一个咖啡煮的非常好的人,还有的人来到这里,因为他们听说有人对这一带很熟,是个户外高手,或许可以给他们当向导。但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我,而我是个设计师。

我没说过这里还有个著名歌手么?对,那也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