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以前坐火车,看到火车经过隧道的时候,闪过的各种光线,在一片黑暗之中,这些光影让人觉得莫名的兴奋。面对这种景象我多次感叹过,这是多好的商机啊。如果墙壁上挂上一幅幅画,领导人大手一挥,说一句:“让它们~动起来嘛!”于是随着火车隆隆飞奔,画面开始高速移动,我们就将看到令我们祖先惊叹不已的一幕。

而今天在北京的地铁里,这种景象竟然出现了(其实已经出现好久了)。我儿时的梦想中的场景成真了——在地铁里,面对窗外触目可及的黑暗,一个个矩形的画面从你眼前飞驰而过,在满目的应接不暇中画面的元素纷纷跳动起来,黑暗的通道一时间变得炫目多彩,光怪陆离。这时我总想起那个电影幼年的时代,一个人拖着一只镂空图案的圆筒,里面是一只正在燃烧的蜡烛,他使劲拨弄了一下,圆筒飞转起来。于是墙壁上映出了跑马溜溜的神奇的图案。

兴奋吧,无知的人们!这就叫“阿尼魅审”!

我站在无知的人们中间,双眼酸涩。想通过黑暗让双眼放松的想法成了“妄图”,广告如同一只无形的怪物,爬进拥挤车厢的每个角落。挂在门旁的显示屏里不间断地播放你都能背下情节的广告——既然这样,我还兴奋什么呢?就连本来一片漆黑的隧道,也被那些飞驰的广告占领——想躲个清静,只能闭上眼了。

北京地铁的空调系统被一种奇怪的逻辑所控制。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一句话:不让你舒服。我很怀念巴黎那种可以打开窗户的地铁车厢。地下虽然总有一种奇怪的味道弥漫其中,但如果能够透透气,在闷热的夏天,人们如沙丁鱼一样拥挤在一起,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这种空气异常清凉。

我觉得有必要在地铁的车厢门口张贴如下须知,嗯,非常有必要。

  1. 请在询问别人是否下车时以“你好”或“对不起”开头。
  2. 如果没有挤上车,请退回到队尾,不要站在第一个装成你就是一个一直等在队首的人。
  3. 踩到别人的时候请道歉,而不是向上翻白眼,吹口哨。
  4. 尽可能抓紧扶手或者栏杆,不要一味相信自己的平衡能力。
  5. 你习惯了靠着拥挤的人群来保持平衡,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被你靠。
  6. 如果想在拥挤的人群里拥有一大片空间,呕吐和晕倒比推搡更有效果。
  7. 被你塞到角落里的垃圾仍然是垃圾,而车厢不是垃圾桶。
  8. 过大的双肩背包会影响所有人,包括你自己。
  9. 即使你再胖,别人也不会因为你故意占了两个人的座位而心生怜悯。
  10. 堵在门口不下车的人也请先下后上。

另外

无意之间两个词语的区别闯入了我的脑海:Tall之高是仰视,而High之高是俯视。Quick之快来自本体,Fast之快来自客体。而中文就都将之统一了。 感到慌张的时候需要读书。 我需要一个舒服的沙发。

2.5平米

她盯着屏幕,看着一个个图像从左到右依次滑过。她眼镜酸涩不已,但仍没有发现令他感到惊奇的东西。她的同事站在旁边,眼镜朝着天花板,用鼻孔对拥挤已无队形的人群说:背包的乘客请把书包过机器安检。

1.5平米

扶梯底部有一个圆形的板凳,和他家里饭桌旁的一模一样。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将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人群。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转,和没有人从电梯上滚落。但实际上他保证不了什么,他只要记住及时按下那个红色按钮,然后拿出手机打电话奔跑着并且呼喊。

0.5平米

地铁从A站转乘B站有一个巨大而狭长的通道。他站在那里,因为他的制服让他站在那里。当人群涌来的时候他也被挤在一边,但他应该是不动的。在那里对大家喊:“别挤!排好队!别挤!”他要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且保证思考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安全。

3平米

门口的栏杆并不是电动的,栏杆旁边屋子里的男人的手是它的主人。他按下按钮,栏杆抬起,汽车通过。虽然栏杆有液压保护,但他也时常幻想栏杆会忽然不受他的控制砸到通过的车上。想到那一刻他就感到战栗,他在城里的生活和梦会和车窗一样变得粉碎,不,会更加粉碎。

5平米

他是他的世界里的王。但那些报纸杂志不会称赞他。只有那个被一块砖架起仰面朝天的喇叭一刻不停地重复着他的宣言:“报纸,杂志,手机卡,手机号,冰棍饮料三国杀——”

1.5平米

他趴在那里,低头,抬头,对来往的人念叨着相同的话。

8平米

她把一包纸巾递过去,接过钱。那人走进左边的门,他听到咳嗽声、吐痰的声音,扑扑簌簌的小便声。她就像一个盲人可以通过声音看到这些画面,她甚至能看到男人小便完抖动的样子。她走到屋外,看放在凳子上的电磁炉热了,倒上油,开始炒菜。

0.5平米

有些人站在那里就是他们的工作。

我曾经在一间10平米不到的屋子里工作。屋子有两道门,通往一个冰库和一个车间。那个时候我的工作是把冰库里的肉搬出来,放到绞肉机里,等待肉馅捅满后再推出另一道门送往车间。这10平米有白色的灯光,银色的吼叫着的机器,和鲜红的却不那么新鲜了的血。一天的工作疲劳至极,我渴望休息,但头脑中满是想法。

当时我想这也许是我人生中做的最艰苦的工作,但我并不认为是最不自由的工作。直到今天,我坐在电脑前,做着一个设计师的工作的时候,也并没有觉得比那时更加自由。相反,我的工作空间从10平米变为了不到6平米的电脑桌,桌子的背后是一面毫无生气的墙,这些墙甚至不如那些死去的猪肉的血更有“生机”。我面对电脑,就像面对一台巨大的机器,将我的思维和情绪绞碎榨干。当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我从椅子上站起来,拿起书包和衣服走向大门,这个时候,我头脑中一片空白。

我曾想象过各种工作的环境,那些真正不受工作环境控制的人才是自由的。比如一个户外领队,或者一个电线维修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从一个点走向另一个点,等到他们停止了工作,会发现一面巨大的地图。而我的工作像一只鼹鼠,在一个点开始,一直向下,直到精疲力尽,回头看看只是一条巨大的通道。

到现在为止接触过的咖啡器具有虹吸壶、摩卡壶、美式滴漏壶、手动研磨器、半自动意式咖啡机。另外有四个小杯子充当咖啡杯,他们原本是我在巴黎超市买的酸奶瓶。

到目前为止用的最多的是酒精灯用的虹吸壶,因为价格的缘故没有购置电虹吸或者电摩卡。但如果我再有些闲钱,会入手一个比利时皇家咖啡壶。比利时咖啡壶是虹吸壶的升级版,但也许过于做作。并且煮咖啡的乐趣也许因为复杂的结构和更简单的方式而少了许多。而最重要的是,到今天,我已经意识到并且理解了一个重要的关窍,那就是好的咖啡是不用“煮”的,所谓高手,要从之前的之前那一步开始。

这期间还在读一本日本人写的关于咖啡的书,有所领悟煮咖啡虽然可以享受一个过程,但真正咖啡高手的目的并不是把这个过程搞得非常娴熟,因为无论如何,你也不能像调酒那样拿着咖啡杯甩到天上。而烘焙和萃取的过程都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将咖啡的美味精确地还原。因为造就一杯咖啡的独特风味有太多的因素,而其中一些甚至是萃取无法弥补的。

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些,但确实想写一些关于咖啡的什么。

好吧,最近打算买几个虹吸壶的滤布,弄点好的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