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lick picasa backup

  电影《非法入境》的英文名是《Welcome》,是一部法国电影,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个来自伊拉克的青年偷渡到了法国北部加莱地区,要通过英吉利海峡偷渡到英国着他的女朋友。在一次乘坐运输卡车偷渡失败之后,他萌生了游泳穿越海峡的偷渡想法。在一个法国游泳教练的帮助之下,开始练习游泳。尽管这个游泳教练劝他不要冒险,但他还是尝试穿越海峡,最后却失败身死大海。

  我觉得这部影片是一部反映法国现状和法国人思想现状的影片,导演的拍摄和演员的表演都很尽心尽力,充分挖掘这个现实主义题材所触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部影片法国人自己看来也许会感动得一塌糊涂,但让我这样一个外国人来看肯定觉得奇怪。并且我想,不光中国人,换作德国人或者英国人看也有他们不能理解的地方。但也正是这些令人不能理解的地方说明了问题,说明了法国的问题和法国人的问题。和去年法国票房黑马《欢迎来北方》相比,《欢》展示了法国人人性之中热情阳光的一面,是精神层面里积极方面的写照的话,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法国人人性之中矛盾的地方,甚至这个矛盾他们自己都不觉得,但是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导演认为影片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更大程度上属于法国人性格上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偷渡是否正确?“我们得到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否定回答。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问题:”应该如何对待偷渡客?“分歧就出现在这个问题上。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毫不客气地依法裁决并教育偷渡客之后把他们遣送回国,并在他们的护照上盖上一个”永不入境“的戳以绝后患。但法国不是这样的:非法移民虽然被判违法,但很多人仍然可以获准在法国境内短期居留,他们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被驱逐出境,并被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同时又有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来分发食品给这些无家可归者。如影片中表现的那样,法国人可以去帮助一个偷渡客,然而这个行为确是违法的。但导演显然想让人们认识到这个行为虽然违法,但确实符合”人道“的,在这种情况之下,矛盾就显现了出来,如果一件事情符合人道,但是违法,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呢?

  下面我们说一下影片之中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部分。一方面是游泳教练帮助了偷渡的青年,并把他和他的伙伴带回家留宿。这是一个”引狼入室“的危险举动,甚至作为邻居的法国人都这样认为。毕竟他们是违法的境外之人,又来自伊拉克这样一个经年战火的国家,人们的意识中他们本身就和他们的国家一样危险,何况他们此刻的处境又令他们很可能会为了利益危害到他人。但游泳教练仍然留宿了他们,甚至协助男一号穿越海峡的偷渡计划。但并不是游泳教练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他的前妻(影片的女一号)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也在码头帮助分发食品,因此在对待偷渡客来说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游泳教练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他这样做出于怜悯。这种怜悯源自一种法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平等“。但有趣的是,在平等的前提下,一些法国人认为偷渡客首先是一个”人“,应该平等对待,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理应获得帮助;而对于更多人来说,他们首先是”犯人“,是违法者,为了保证大众的安全,我们应该心存芥蒂。而在影片之中,前者被描述为大众,后者被表现为国家机器政府机构,根据这个逻辑很容易把前者判定为”好“后者判定为”坏“,遗憾的是我们不能说二者的谁是谁非,因为二者看似对立,实际是统一的。

  我的法国老师曾表示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法国人不认同世界上普遍的人种划分,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不同的人种,人类只有一个human race,而这个human race的唯一不同在于区别其他物种而非用于划分内部族群。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由此你就可以理解法国从贫民到政府很多支持人道的行为。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很多不人道的行为都是被法国人所不容甚至不接纳的,而作为欧盟发起国之一的法国更是用实际行动来弘扬平等的理念。在法国人心目中ONG(organization no-gouvernement)非政府组织有着很高的地位,因为政府往往是局限的,阶级的,非人道和不平等的,而ONG的存在为实现平等跨越政体的局限提供了可能。也正因此他们创立或支持了很多非政府组织,比如著名的“记者无疆界”。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正,甚至不意味着合法(或者不符合他国法律)。有些时候甚至在并不明辨是非的情况下,就一味地支持表面上弱势的一方——如影片之中的那样。

  很难说这种心理是小众的,因为对于政府也在平等观念的指导下发布过若干政策,在树立了法国“自由、博爱、平等”的国际形象同时,这些政策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历史上法国左派政党执政的时期大量接纳收容过外来移民,对非法移民的怀柔政策使得法国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不要说“中国人占领了巴黎”,因为在我们之前,非洲人、阿拉伯人已经早就深入这片国土,他们在享受着国家提供的诸多民主政策,但同时也钻着法律的空子,挖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墙角。你可以看到很多带着狗的流浪汉街头过活——法律不能剥夺流浪汉养狗的权利,但他们知道流浪汉没有能力给狗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看在狗的份儿上,他们能 够从政府那里领到一笔钱。在比如,很多来自历史上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的移民一身贫穷,拉家带口,甚至连法语都不会说,却知道在法国多生孩子就能获得一笔很丰厚的补助和救济,然后顺利因为孩子的缘故拥有合法的纸张,成为法国公民。

  法国目前经济萧条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历史上的这些福利政策搞垮的。宏观来看,这是法国的一个怪圈。一方面他们认为发达的国家应该给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福利。但这种福利随着社会发展,这部分的预算将越来越大,过度的接纳移民(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都将会加重国家机器的负担。尤其在左派政党执政的时期,他们会更多的考虑到普通大众,对社会底层提供支持。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萨克奇当总统后遭到了很多批判——尽管法国这个巨大的机器已经走得很艰难,但如果大刀阔斧地实行右派政策,像英美那样像钱看,跟纳税挂钩,让一切服务都变得有偿,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公共厕所进门都需要收费的话,必定会伤害大众和大批左派人士的利益。这个问题让热衷于改革的法国人都头疼不堪,他们感受到其中的矛盾,但讽刺的是这个结果正是他们追求所导致的,大众心理上都倾向于“自由博爱平等”,但这种追求并没有给大众以积极的回报。

文/Kandesn [特别转载]

我之前很不喜欢台湾腔,尤其是北方人说话带台湾腔,觉得太嗲,装逼到不行。后来我看了《康熙来了》,知道了李敖,胡茵梦,再加上认识了几个可爱热情的台湾 女生,也就习惯很多了;虽然还是忍受不了大陆人说台湾话,但也不像以前那么排斥了。

最近我因为在听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 梦》,居然有点爱上了台湾腔。与其说爱上台湾腔,不如说爱上了蒋勋的声音。

蒋勋是1947年生人,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父亲为福建 长乐人,服务于粮食局,母亲陕西正白旗贵族于西安时蒋勋出生,战后举家移民台湾。自小成长于台北大龙峒。以花卉、水景绘画受台湾人欢迎、以美感的教学和省 思受到学子喜爱。他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学系和艺术研究所。于1972年到法国留学,1976年返台。在绘画创作之余,蒋勋也在文学界勤劳耕耘,他出版 过多本诗集、并曾担任台湾早期美术刊物《雄狮》的主编辑。他是现任的《联合文学》社社长。

《细说红楼梦》的讲座形式非常的轻松自如,蒋勋 的观点新颖准确,讲解细腻至极,语言优美活泼,深入浅出;加之蒋先生声音迷人,让我十分的受用。本来我是打算这种讲座在我平日闲来无事、混吃等死的时候 听。

蒋勋的声音带着淡淡的台湾腔,音量不大,音色很是温柔,没有我印象当中台湾腔的那种夸张和做作。语气也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后学家 的高高在上,或者神秘深沉。总之他的声音就像是一条小溪,能把红楼梦的故事完全化到水中,你在岸边就能安安静静听着溪水琮铮,看他把整个故事潺湲奉出。

由于我是后来才知道蒋勋先生的个人信息,开始我并没意识到他已经是60多岁的人,所以当我看到他的照片时,不免多少有些遗憾。尹宇说:“估计觉得他是个小白 脸吧,像马英九那样。”我说还真不是,那样就太奶油了,一定得有沧桑感,头发稍微长一点,有些卷翘,然后皮肤较黑,形容清瘦,40来岁,有一点点像王志 文。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这个年龄,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细说后楼梦》。

不管怎样,我爱上了两个台湾腔男生,一是蒋勋,一是李敖。

那天正好听了蒋勋先生在讲大观园的修建,然后讲到了苏州的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真是精彩,让人拍案。后来急急的去网上找了图片,发现“与谁同坐轩”比想 象中的大。看来苏东坡除了给“明月、清风、自己”留了地方,还给我留了位置。哈哈!

晚上我去家门口附近的商店里碰到了一个邻居,法国人。 她跟老板聊天,提到了芒果。由于法语芒果(Mango)的发音,和我名字萌(MENG)的发音很相似,所以那个女人一说Mango,我就一激灵,以为是在 叫我。后来不知不觉我就仔细听他们的对话,那女人情生意动、发自肺腑的说:j’aime bien manger le Mango!——这话说完听上去像“我很喜欢吃黄萌”一般; 由于我已听的身临其境,心下也感同身受的回答道:我也喜欢吃!! 说完我才发觉:哦!天那!!!!有人居然要吃自己!!!

对了,我昨天看了新版的三级片《金瓶梅》。作为一个三级片来说,还不错。里面的女 孩都挺漂亮,身材也好。估计男生们都挺喜欢这类的。如果5分至的话,可以给3分,因为男演员都太2了。如果我是男生的话我可能会给4分。WHO KNOWS.

一、看了一个电影:《纽约我爱你》。居然台词里出现了英文版的《花房姑娘》,没错,就是崔健的那首花房姑娘。新奇之余也感到好奇,直到最后字幕出来,这一段的导演原来是姜文,怪不得呢。

二、听《细说红楼梦》讲到中国古典园林,提到杭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之典。精彩至极!又谈到乾隆皇帝的字谜游戏“虫二”,竟然意为“風月無邊”,再次拍案,精彩!

《点绛唇·闲倚胡床》宋 东坡居士

闲倚胡床,
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
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
自从添个,
风月平分破。

三、最近开始极想读楚辞和宋词,极想重读《红楼梦》,极想看《牡丹亭》。

  大概一个月前我开始收听一个讲座mp3是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因为觉得好便推荐给了小萌,小萌听了也非常喜欢。这说明这个讲座确实不错,当然作为听众和学生我没有评价的资格,但是我至少可以推荐,正所谓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收听之前,我们对蒋勋的认知是零,而在收听之后觉得所讲解水平之高和视角的独特是之前听其他人红楼梦系列的讲座没有的。并且蒋勋的声音显得很深沉并有磁性,听起来像三四十岁的样子,于是我上网搜集了一下,对蒋勋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父亲为福建长乐人,服务于粮食局,母亲陕西正白旗贵族于西安时蒋勋出生,战后举家移民台湾。自小成长于台北大龙峒。
以花卉、水景绘画受台湾人欢迎、以美感的教学和省思受到学子喜爱。他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学系和艺术研究所。于1972年到法国留学,1976年返台。在绘画创作之余,蒋勋也在文学界勤劳耕耘,他出版过多本诗集、并曾担任台湾早期美术刊物《雄狮》的主编辑。他是现任的《联合文学》社社长。

  当我把蒋勋的照片给小萌看得时候她感到很惊讶,说和她想象之中的形象不同。我说:“你想象中是个什么形象呢?大概觉得应该是个小白脸儿吧?”她说:“我只是没想到他这么老了,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年轻。”“我想到一个形象也许符合你对蒋勋的想象,”我说,“你觉得马英九怎么样?”小萌摇摇头,“不是他这样的,他太奶油了。我觉得应该像王志文那样,瘦一些,四十岁左右,头发有些长,有些卷。看起来就像学成归国的样子,还很有书卷气。不过也许他年轻时候就差不多是这样。”看来蒋先生的声音还是很有迷惑性的,这么大年纪声音还很有磁性,至少说明了人家保养的不错。

  不过抛开肖像不谈,小萌问我:“你觉得他讲的红楼梦和刘心武的哪个更好呢?”我想了想,说:“还是蒋勋的更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也很好听,分析也是另辟蹊径,但是相比蒋先生的讲座还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用两个词来说就是“了解”和“理解”的差别。刘心武是小说家,他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小说的写作入手,从文学的蛛丝马迹考证文学虚构和史实之间的联系,最终推出文学形象在现实之中的那个历史形象。整个讲座也是一气贯通,听起来也很过瘾,但最后让人达到的高度是一个考据学的高度,简单来说,就是“了解”。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曹雪芹这部小说所虚构的人物是有迹可寻的。

  而蒋勋则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述红楼梦,从情感出发来梳理红楼梦文本之中所渗透出的细微感觉。很多的感触是读者难以把握或者难以通过一次简单的阅读所感受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细微而暧昧的关系,以及探究作者下笔之时的所感所想。听蒋勋的讲座像反刍,像细细品味。蒋先生把多次阅读红楼梦的感受传达出来,如同在陪你看一幅画,慢慢体味出画家那隐藏的深沉而浓重的感情,你会感觉自己变成了盲人,而这时有一只手按在你的手上,带着你去触摸获得一种切肤之感。这种感受超越了了解的范畴,超越了考据的高度,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所以从这一点看来,蒋勋所评说的红楼梦是更有“后劲儿”的。何况讲述者还有那样一幅嗓音。

给大家拜年了!

和全国人民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给祖国人民拜年。吃饺子。睡觉。

关于春晚的几个感想:

一、如今春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这话是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以及比我更大年纪的人来说的。所以现在的小孩子是幸福的,他们不必沉溺于对于春晚创造的美好印象的回忆之中不能自拔,也没有“春晚经典”之类的记忆,这真不是一件坏事儿。春晚对于更新一代人来说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堆屎,所以他们不见得对春晚有更多的抱怨,何况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换频道或者干脆去干别的。总之怎么样都会找到比坐在电视前浪费四个多小时来的更有意义。

  我是出于无奈才看春晚,毕竟这是身在海外可以做的不多的关于“过年”的事情,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在想谁是整个春晚环节最痛苦的人。当然不是我这样的留学生,我们大不了可以关上电脑,也可以只把春晚当成背景音乐充当气氛;也不是舞台上的主持人,虽然他们需要那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无比欢畅的表情并发表着大段大段烘托气氛的台词,春晚能给他们带来节日气氛以外的更实惠的东西,他们的笑容的一部分还是真实的;甚至不是那些成群的没有脸部特写的舞蹈演员,他们好歹也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最后我在舞台对面,整个画面的大后方找到了春晚最不幸的一群人们。那就是春晚现场的观众,那些坐在圆桌周围,当镜头过来的时候要配合“领掌”导演们一起鼓掌的热心观众们——他们需要坚持整个晚会从开始(甚至比开始还要早)到结束,看着一个个重复了好几年的节目,听着一个个“笑点突出,包袱诱人”的段子,看着眼前人潮汹涌的歌舞表演。他们不如那些台上的演员自由,更没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自由,如果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在某一刻我都会有种角色混乱的感觉,分不清自己算是观众还是演员。

二、糟糕的舞美是延续了去年的风格。去年第一次看你还可以说是新的演播厅的大屏幕背景是创新,让人们能够享受全方位立体化、更有层次感的舞台效果。但今年却没有把去年的毛病改掉一分。整场充斥着杂乱无章和粗制滥造的背景。央视春晚剧组总是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增加气氛,于是派足了人手跑龙套,也在舞台各个方向上下功夫。但问题是背景的效果几乎在每个节目里都喧宾夺主,让人们的眼睛在应接不暇的期间难以捕捉到演员的表演。相比起来,还是相声小品让眼睛更舒服一些。据说为了达到这样的舞美效果,央视还专门成立了工作室——这倒是体制内的一贯作风,甭管最终效果如何,一个领导小组还是少不了的。有网友质疑这样的3D效果是不是耗资巨大时,导演还很谦虚地说:“花费我现在还没有核算,但耗费肯定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把它拿去跟《阿凡达》比就不算大了。”一副“央视不差钱”的口气。但无论花费多少,达到的效果也没法跟阿凡达比,无论正面媒体如何天花乱坠,但我看了感觉就是一个字:“乱“。你用再好的效果,一堆屎在2D还是3D下都还是一堆屎,IMax下也一样。

三、春晚的主持人的台词里出现过多次“精彩”一词。但和实际看到的节目本身相比,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个词的定义。纵观所有节目,可以称得上精彩的只有刘谦的魔术。其他的节目精都谈不上,更没有精彩可言了。

今天春晚已经沦落到连茶余饭后的“笑谈”都谈不上的地步了,地方台的春晚水平蒸蒸日上,中央台的水平江河日下。到目前为止,春晚仍然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为那些没有能力制作春晚的地方台提供免费的但越来越无聊的所谓年夜大餐,央视真的应该感谢那些穷苦地方的人们和仍然在基本物质生活线上挣扎的人们,他们需要免费的精神食量,至少能免费看到那么多大牌明星给他们带来闲暇之余的一些快乐,让他们觉得也有那么多人也因为春晚而感到快乐着。而那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丰富的地区和城市里,央视春晚则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甚至聊胜于无的东西,春晚已经没有什么干货可以跟台下观众互动了,不过它也就因此造就了最大的互动。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到一个国家年度节庆节目质量之低下,并毫不含蓄地给予意见。其实春晚完全不必搞什么“我最喜欢的节目”之类的评选了,倒不如选“我最厌恶的节目”还更难比较出个一二。

__春晚以外的观后感 __

  看了一个电影《一级谋杀》(Murder in the First 1995)。大年第一天就看这样一部深刻的影片倒是个不错的开头,影片本身非常吸引人,很多镜头的处理都很用心,从一开始就塑造了非常恰当的氛围让观众融入这样一部本来很可能严肃而枯燥的主题之中。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超越了影片本身的价值,揭露了司法体制的黑暗和监狱管理上的非人道的事实。和所有现实主义的犯罪题材影片一样,从一开始你就知道影片的结果,但和所有审判一样,过程是最吸引人的。

  最近在听《细说红楼梦》主讲人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这部被称之为“对仿话本小说的说书式讲谈”的讲座非常令人受用,蒋先生的言语优美,观点清晰。到底有多好我感悟尚浅说不太清楚,但如同别处看到的一个评论“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确是不二。我想这部讲座很适合我这样没有通读过红楼梦的人(当年只看了不到二十回就看不下去了),更适合通读并喜爱红楼之人。因为蒋先生的很多观点都很新颖,分析也非常透彻切实。让人对红楼梦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对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听完之后想马上拿起书重新读一读。

蒋先生说: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在阅读自己的一生: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2780235/

___其他 ___

橘子园美术馆其他艺术家。

我要在这寒冷的一刻出发,背离寒冷,面对寒冷。

我狂笑了很久,然后一点也笑不出来了。

两杆大烟枪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很好看。让我想起《猜火车》和《低俗小说》以及《阅后即焚》。

  现在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说不大清楚。但有一点我觉得很有趣,那就是人们在字里行间连个“操”字都写不出来,或者想写又不敢写。或用”X”代替,或写个擦边球的“擦”,让人看着着实不爽。你想说“我操“就说“我操”,换成“我X“或者“我擦”达不到宣泄情感之效用,却显露了一个如今强加给每一个人的虚伪的现实。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难于表达的时代,种种趋势让人不容乐观。我们默默地接受着各种审查并且将隐忍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将沉默变成一种表达方式。将“替代”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将虚伪作为一种行事准则。我从“草泥马、马勒戈壁”这类词汇诞生的第一刻起就厌恶并拒绝使用这个词语,并从社会对这种欲盖弥彰的用语的追捧看到一种无奈。人们无数次地使用传播并强化这些词汇的隐喻,他们所获得地“不被和谐”的快感总令我感到悲观。有的人笑话那些在网络上仍然打出“操你妈”的人是被网络时代的大浪淘汰的时候,却不知道使用“草泥马”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文化已经从影视到音乐再到文字被监控着,无论我们是否别有用心,还是仅仅是无意间通过那些词汇想表达一些简单而原始的意思的时候,我们都要先想到这个词语会不会被屏蔽,会不会被和谐,这个时候,你有会想到到底被和谐的究竟是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的文字从“肏屄”演化到“操逼”已经是一个为虚伪让道的过程,文字因为其所表达的意思在不同时代的理解令人们将之演化以符合时代需求。到了今天,我们的时代,这个需求不是被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和还原,而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字狱,下一个版本的“CaoBi”将会怎么写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演化将对文字本身是一种摧残。也许是因为我更多地关注互联网,也许最近很多事情对整个国内的互联网产业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我想这些情况并不起源于互联网,在对待文化和处理信息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统治者们有着太悠久的传统。电影审核、电视节目审核到网站内容审核,而这种传统却不是根植于民主,而更多的来自强权,来自控制,来自对于民众的不理解和不了解。

  2010互联网十大话题 之四 “个人建站”比西天取经都难 (引自月光博客)

  昨天,著名博客“不许联想”被禁止访问了,个人以后还能建站吗?前两天CNNIC还在打捞落水的网站,允许个人注册CN域名,在不到半个月时间从CNNIC提供的每日域名删除列表中看出,一月份有超过 117万个CN域名被删除。ICP备案,现在已经很明确地开始撤销博客备案了,连很多服务器接入商都禁止开设的站点内容:
1、论坛、博客、信息发布(二手信息、租房发布、产品信息发布)
2、视听(电影、视频、音乐内容或者链接)
3、导航及搜索引擎(包括调用链接)
4、时事新闻类
5、两性、性用品及药品(包括保健品)、医疗器械、聊天室、医疗药品及器械广告
6、企业留言板被暂停的,必须将留言板删除或者将留言内容隐藏,只能管理员查看,不准公开。才可恢复正常运行。
7、小说、私服、彩票收费服务站点目前。
我们的自由啊?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的现实开始扭曲,日历开始后退,时钟会在某一刻会停止不动,那一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是为1984。面对现状,我们总不能从一声叹息开始到一声叹息结束吧?

今天去了Musee de l’orangiere, 橘园美术馆。

click picasa backup

这里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莫奈的睡莲。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展厅模拟了自然光,并且利用了两个大展厅的巨大的空间只展示了八幅画,这八幅画出自同一个画家之手,拥有同一个主题:睡莲。

  这是我参观过的第四个巴黎的博物馆,因为在此之前的三个博物馆是没有悬念的。每一个来到巴黎的人都会迫不及待地前往卢浮宫,而后根据喜好选择十九世纪绘画艺术的宝库奥赛博物馆,或者拥有奇特建筑风格的蓬皮杜现代艺术馆。所以在此之后,第四个目的地显得更加难以选择,因为巴黎有足够多的博物馆供人选择,涵盖了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我最终选择了位于协和广场附近的橘园美术馆,其实是选择了印象派的大师和著名的睡莲。与其说我选择了印象派,其实倒不如说是印象派吸引了我,将我引向这里。

  说到印象派,就不能不提梵高。我非常喜欢梵高先生的作品,并感觉自己能够感觉出他画作中一些希望表达的意图。因为他的作品用色是如此强烈,笔触又极有力度。你很难不被那样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而吸引,但相比其他的作品,我倒并不那么喜欢《向日葵》。也许人们喜欢《向日葵》是因为这幅作品拍出了天价,若说不喜欢便显得自己没有品味。然而正是这天价也影响了人们对其他作品的欣赏,相比《向日葵》,我更喜欢他笔下的《丝柏树》和《鹞尾花》。

  人们称梵高是印象派后期的大师之一。他的作品的成功更多程度上取决于后人对他身世的了解和精神世界的理解,他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只有在深入了解他的一生之后你才会更加欣赏。但他的光辉也许过于耀眼,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印象派,第一个回想起的就是梵高。但在他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在印象主义画派的大旗下进行了长时间艰苦的探索和创作,而在这些画家之中,莫奈则是印象派的先锋。因为后世争论不休的印象主义风格的确立和发扬光大就是源自他老那幅著名的《日出.印象》。

  睡莲组图被安放在两间独立的展厅之中,除了白色墙壁和作品,中间只有两排座椅供人们安安静静地欣赏以外别无他物。这里原是法王亨利二世王后的土伊勒宫里宫中桔园的园形大厅,在改为艺术馆之后仍保持了原来的命名。我们在巴黎的寒风之中等候了几十分钟,随着队伍走进展厅。来到这里的时候和到别的博物馆感觉有些不同,因为这里更像一个纪念馆,没有“博物”只有单一的作品,还都只是一个画家的作品,且都是一个主题。在画作前驻足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看睡莲。但是我看到了什么呢?

  这是莫奈在晚年所绘画的巨型装饰绘画《睡莲》,主题取自他晚年住所后花园池塘中的睡莲。整幅画作并没有给人鲜明的用色,在柔和的光线下显得倒很模糊。但正是这种模糊体现了印象派风格的特点,因为印象派画家所追求的是一切颜色的基础——光。光在物体上所反射的效果随时可能改变,而画家要捕捉的就是这种难以把握的效果。所以我想,也许巨幅画更能表现印象派,因为你需要利用空间来获得作品提供的观感。而当你走进画作观看细节的时候,你会看到无数不同颜色的细碎笔触,这就是印象派的奇妙之处,把具象的东西通过虚化的颜色来构成,几何、影子以及边缘都被打散,然后重组,带给人还原自然的感受。不免让人想到一句成语:大象无形。

  不过我仍然要坚持我的喜好,相比起莫奈,我更喜欢梵高的作品。这与印象派的技法进步与否没有关系,这和艺术家所希望表达的意图有关。美术作品的性格一定程度上是画家的性格体现,而这是最吸引人的。你可以说一副画作难看,但你很难说你不被它吸引。因为这幅作品引起了你的共鸣,我想艺术家所作的是凝练了他的某种性格并加以表现,人们所被吸引其实是被相同的性格所吸引。而很多时候对一个艺术家的喜好往往会超越他的作品,也正是这个原因。说道这里,我不禁感到一丝惭愧。因为我并不了解莫奈,没有资格进行评论。也因此在回来后查看了一些资料。在这些资料之中下面这一段吸引了我:

  1911年5月,继1879年莫奈夫人卡缪去世后,他的第2位妻子阿里斯又先他而去。画家深陷于悲痛之中,视力也随之下降。1914年,47岁的长子在长期患病后不幸亡故,已是高龄 的莫奈更是形单影孤。在老朋友,曾任法国总理的克雷孟梭的劝说下,莫奈在自己的庭院中建成了长23米、宽20米、高15米的大画室,并着手创作大型装饰画《睡莲》毓系列。1922年3月,他决定将完成后的该大型装饰画捐献给自己的祖国,4月12日,他在“赠与书”上签了名。不久,由于白内障,画家几乎丧失了视力,9月,被医生禁止作画。转年后,经过手术,视力有所恢复。1925年,85岁的老画家独自一人,又在画定室、室外投入了大型壁画的创作之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里,这件足以反映出画家对光与色认识的深度,描绘技巧娴熟的大型壁画《睡莲》,业已耗尽了他的全部心力。就在这件巨作完成的第2天、1926 年12月6日,这位仅存的印象派大师永远地告别了人间,按照既定计划,《睡莲》被安置于卢浮宫旁、原法王亨利二世王后的土伊勒宫里宫中桔园的 园形大厅,作为永久性陈列品。

  读到这里,回想画作,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睡莲》组图使用了那样朦胧且忧郁的色调,而在那样一种心境和身体状态之下,这样一副作品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消耗将是巨大的。而能够有幸目睹一百年前印象派大师的遗作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我越发地认为这是莫奈的永久纪念馆,人们到此应该感受到一些超越画法和技巧的东西,比如一个画家因何而伟大。

  终于看了阿凡达,不是IMAX版的,不是3D版本的,甚至不是DVD版本的,但是没有令我感到失望。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曾毫不犹豫地把2009年度科幻片封给了《第九区》。但当年末《阿凡达》造成的轰动来看,让我对自己的判定有些担心,但我一向对这类大制作的影片并不太看好,科幻巨制很可能造成其内涵的空洞,《201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当时没有看过《阿凡达》所以不好对比,更不好下结论。

click picasa backup

  《阿凡达》给我的第一感觉和《星球大战》一样,就像一顿过于丰盛的宴席。因此我曾担心这部影片在日后会变成和星球大战一样,只剩下一个类似“那个时期电影工业的巅峰”的评判。但不可否认,影片在电影技术的改革创新和所带来的欣赏效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花钱看到了这样前所未有的效果首先从视觉上就满足了。但是我的问题也随之而出,为什么其他类似大制作并没有如此地令人印象深刻呢?我想因为阿凡达不是”类似的”大制作,如果仅仅是想通过制作和电影特效满足观众,那也许并不难(中国牛人不是就放话了:俺们6000万就能搞定),这么多年了,观众对哪些效果会有哪些反应,专业电影人已经了如指掌,通过效果迎合需求并不是件难事儿。但卡梅隆并不想这么做,这也是令我改变对这部影片看法的最关键的原因。那些制作只是铺陈,只是背景,他要讲一个建立在宏大背景上的故事,如果看到开头的壮观场景就大呼过瘾的话,那么在后面你需要为他的故事同样惊叹不已。卡梅隆明白这种感觉,并且想让观众和自己都重温这种感觉,就像上一次他通过《泰坦尼克》,把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放到了宏大壮观的邮轮沉没的巨大背景之中一样,这种组合很让人受用,屡试不爽。从这点来看,卡梅隆轻车熟路了。

  对于片名《Avatar》实际上容易给人带来误解。中文译名尤其不知所云。因为看了半天影片也没说谁是阿凡达,可是影片又不叫“丑陋自私的地球人”或者“天可怜见的纳威人”,看起来和所谓的“阿凡达”没什么联系。阿凡达不是纳威人,也不是地球人,跟阿凡提和八一老爷更是八杆子打不着,甚至不是一个物种的代名词,那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查了一下词典,原来Avatar一词的意思是:“化身,或指在虚拟实境中互动地呈现一个人。”法语的意思中把所谓化身更具体了一些,指“(印度教中)神的化身, 毗瑟的化身”。从这点看来,另外一个中文译名“天神降临”更加贴切。我觉得这个名字对于这部影片的类型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把阿凡达作为一部科幻影片而不是魔幻影片来欣赏,就要找到这部影片幻想的科学依据,而Avatar就说明了影片中科学部分的重点:主人公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遥控纳威人身体的,这个效果如同化身,也是对现在的一种科幻设想进行的推论和表现。通过科学手段进行的“化身”令影片有了向潘多拉星球和纳威人世界过渡的可能,虽然影片的制作天马行空,但我想如何让这个过渡更经得起推敲或不显得空洞倒是一道编剧的难题。

  抛开画面,这终归还是一部描述人类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什么环保啊,大国沙文主义啊,物种歧视啊之类的中心思想都有体现。影片进行的时候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纳威人就是被涂蓝的原始部落的黑人朋友。人类自然是资源被开发殆尽的发达国家侵略者,无所谓背景是太空还是地球,所发生的故事都是老套的,而其中的爱情故事就更是老套。但也正因为如此,大背景就非常重要,如果换成美国大兵和刚果某部落首领的女儿来一段感情纠葛,你会有兴趣看么?这就是效果的高明之处,也是科幻片的有趣之处,这个故事发生在了外星,人类文明和另一种类人文明之间的冲突让人们耳目一新,我们喜欢被潘多拉星球的惊人的景象所吸引,喜欢看那些漂浮在空中的石头和飞龙。就像很多评论中所说得那样,阿凡达的成功在通过电影技术还原了卡梅隆老师年轻时的一个梦。但其实这个梦的故事并不复杂。

  看《阿凡达》的时候,我一直在从各个方面和《第九区》进行对比,这令我对如何评判一个科幻片重新思考。《第九区》的画面自然不能跟《阿凡达》相比,但是故事所展示的内涵要远远比《阿凡达》丰富,《阿凡达》成功地描绘了人类贪婪自私并富有侵略性的丑陋性格,但《第九区》挖掘地更深刻,展示的是自我之中的一种矛盾,是一个“想成为好人的坏人”自身挣扎的故事,这个故事脱离科幻背景依然是丰富完满的,而阿凡达表现的矛盾则显得单薄很多。想到这里便引出了一个悖论:好的科幻片似乎可以脱离于科幻的背景。那么科幻的意义又何在呢?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另外一个科幻作品的属性所限制,那就是所有的科幻片都是从人类自身的思考所出发的,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本身就是片面的,过去和未来是永远不可能了解的。而我们所能接受并产生共鸣的科幻片其实也不过是被科幻包装的现实主义影片。因为我们无法理解真正的外星生命体的感情(如果真存在的话),所以在那个基础上进行的设想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科幻片的制作非常重要,效果非常重要。这是令大众接受的基础,是我们现实社会与幻想世界之间的“阿凡达”。但如果能够脱离这些表象,直接对我们真正无知的领域发问,那样的科幻片才是真正令人惊叹的,到目前,有一部影片做到了,那就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最后再说一下中国电影人的扬言。我一点也不表示怀疑。真给他六千万,他肯定能用更少的时间做到相同的效果。但问题是,那个作品至多也就是另一个《阿凡达》,有谁会真花钱去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