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抽空练习ps,今天拍的院子里的花朵做了个拔丝效果。

四月的巴黎终于迎来了阔别已久的晴朗,经历了多少个风雨之后我差点都忘了春天这回子事儿了。今天是法国的Paque节(中文翻译叫“万灵节”或者“鬼节”,看样子四月五日应该改名叫“国际清明节”),Paque是个官方假期,于是我们得以偷闲一日在家。下午趁着阳光明媚和当家的去了一趟家乐福,买了若干吃吃喝喝,顺便拍了两张照片以免错失了这么好的光景。

这两天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看了一部电影,打穿了一个游戏。用鲁迅先生造句的方法来说就是:一个电影名叫“爱丽丝”,另一个游戏也叫做“爱丽丝”。游戏是冒险解谜类型的,大概花了4个小时时间打穿。电影是09年的,据说改编自《爱丽丝梦游仙境》和《镜中奇缘》,算是个成年版本的仙境梦游记,还加入了爱情成分,最后爱丽丝和帽子先生的激情拥抱还真他娘的感人,用现在通俗的归类法,可以算得上“超现实穿越催泪大戏”——听着就那么拧巴。不过影片本身我觉得还很不错,是个不错的科幻片。

另外,这两天开始读另一部科幻小说《发条橙》。由于之前看过库布里克的电影,所以阅读起来没什么障碍——我当然读的是中文版的。不过当初看库布里克的电影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科幻题材的影片,只有一个感觉非常强烈,那就是这部70年代的影片今天看起来也不觉得是一部老片儿,今天看小说明白了个中的缘由,是文本牛逼,所以电影才牛逼。文字比电影给人的感受更强烈,因为画面和音效总是暂时地虽然直接迅速,却不如文字那样持久和耐人寻味。这就好像一场正正经经地性爱,有前戏,并且是很充足的前戏,也有完事儿后慢慢长时间的回味。所以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快感,而是更加充实的快感。

又想起《中国哲学简史》里面的一句描述,很喜欢:

朱熹如果不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今天做了一个小图片,放到了aWeek的首页,用于提醒还在使用IE,尤其是IE6的浏览者更换浏览器。

点击这里看效果,不过前提是使用IE浏览器。

  我发现现在身体呈150度角的时候最有灵感。比如打工干活的时候,身体的这个角度让我痛苦不堪,使我在工作结束后很长时间内难以缓和。又或者每天吃完饭刷碗,低矮的水龙头让我的身体形成了这个角度——一天之中的疲惫重新被唤起,但同时我又沉浸在这一切已经结束并且连同目前的回忆都要随着刷碗的结束而结束的时候,我心里很是畅快,我感觉灵感敲门,想起曾经想要写下的一些文字,或者一些想要做的事情,想要看的书。但当我坐到了椅子上,身体从150度变成90度的时候,这一切灵感都瞬间消失了。我的双眼开始变得模糊,屏幕的亮光和我的脸形成对比,所有的创作欲望都被袭遍全身的疲惫感所覆盖。手指又在这时开始不大听使唤,事实上这个时候我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声音,和心跳一样强烈并富有节奏,它说:休息,休息。

“Alice”》观后

  忘记名字意味着从一个世界消失,或者说“不能回到”某一个世界。让我想到了哲学之中讨论的一个问题:“这是某某某”。其中的“这”是实体,而“某某某”实际上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只是一个代号、用以标记,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但在指明了“这”的同时这个“某某某”被赋予了意义并且可以因此代表同类事物。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讨论过,所谓名实之辩。

  愚民的政权被推翻是迟早的事儿,但很大程度上关键在于内部瓦解,或者说内部的自省。

  这个片子好看之处用Kandesn大人的一句话说就是:“原来看了半天,他才是男一号啊。”

  在我的印象里爱丽丝梦游仙境和格林兄弟童话是一个类别的,小孩子看了也许会做噩梦。故事里有很多情节充满了成年人的臆想,仿佛是对逝去的童年无可挽回地追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充满着一种幻想,那是某些阴暗的思想指导的一种幻想,我想在影片的某个时刻,某个情节可能并应该迎合我这种幻想,但我始终没有得到满足。故事的最后爱丽丝和帽子先生终于跨越了梦境与现实拥抱在了一起,我想,我的幻想终于要被满足了。而影片就在这时结束了。

  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叫《OZ国历险记》的动画片,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搞糊涂了。一直以为夫爱丽丝者,和那个桃乐丝是一个人;以为爱丽丝梦游仙境不过是OZ国历险记的另一个名字。所以从影片一开始我就再找那头想要勇气和胆量的狮子、想要聪明脑袋的稻草人以及那个想要一颗有感觉的心的铁樵夫。

  影片里有个角色叫三月狂徒,是个复活的杀人狂,但是因为仓促,科学家安上了一个兔子的脑袋,所以看上去是个顶着一个白色兔子脑袋身着黑色西装的“人”。我觉得这个角色可以塑造地很恐怖,因为他没有眼睛,也就是说没有表情,也就不会表现出感情。如果换做希区柯克,那么烛光下映在楼梯之上晃动的他的影子将很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最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科幻片。

“嘿,来啦?”

在消失了很久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浮出了水面,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互联网这个大海啊,是不会让人永远沉在海底的,除非——除非,他自己不想上来。
罗老师几乎是发布新闻一样对我说:“他来了,在线呢。”我一看还真是。但谁有能确定这真是他呢?于是我照老样子跟他打了招呼:“嘿,来啦?”
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个字的回复:“嘿。”我笑了笑,是他的风格,但我还要进一步确认,于是按照老套路问他:“最近怎么样?一直没见你上网了。”
等了一会儿,屏幕上出现这样一行字:“最近谁都没联系,我的状态不好。”
于是我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你这一阵儿休假了?”
我得到了一个老样子的回答:“没有,天天上班呢。”
这就没错了,他来了。他就是老王。

  写下上面那段几乎无端的话只是记录一个事实。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老王在线了,他曾经是我联系最频繁和密切的朋友,也是我博客日记之中出镜率最高的男人。不过最近他却一下子消失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也没有主动和我们联系过。

如题如图,今天大风,昨天风雨交加,所以都不怎么令人高兴,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不过听完了《中国哲学简史》,有很多感想,最想重听,系统了解,甚喜于此。

读了艾青的《忆白石老人》,此文给之前听的百家讲坛针对白石老人的讲座有所补充,也提到了白石老人的“瞒天过海法”的经历。这是他自己深信不疑的秘密,却被胡适之、邓广铭、黎锦熙合写的齐白石年谱之中透露了出去,为此他很不高兴。纵观此文让人感到白石老人之淳朴和可爱。里面最后一段甚是感人。

最后一次我去看他,他已奄奄一息地躺在躺椅上,我上去握住他的手问他:“你还认得我吗?”他无力地看了我 一眼,轻轻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艾青。”他很少说话,我就说:“我会来看你的。”他却说:“你再来,我已不在了。

  我在路上看到三只猫,两只活的,一只死的。那只死猫就死在路旁,我没有看到它的脸,但其它部分足以令我对它的面孔产生详尽的想象,而另外两只猫在它们自己的角落里平静地看着我走过他们身旁,没有一点要走开的意思,这让我对今天是否有特别的意义感到奇怪。但事实上什么新鲜事儿也没有,我不过是因为看到那只躺在路旁的死猫之后心里紧了一下。

  后来我想到现在的生活就是这么一种状态:除了死亡本身就没有什么更新鲜的新闻了。而在这样一个所谓的发达国度,我们更难有机会直面死亡,至多也只是直面他物的死亡而非他人的。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获得许许多多哪里或者哪里发生怎样灾难的故事,看到那些被切割地隐去了真正血腥部分的画面,死亡对于现在人来说更像是观看一场较量之中的失手,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新鲜感大过了恐惧本身,似乎我们对此习以为常并将继续感到适从下去。但这并无益于强化我们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和恐惧,当你面对他人甚至仅仅是他物的死亡的时候,你还会感到莫名惊诧——但实际上死亡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我试图将无聊且似乎无尽的打工生活做一些改变,否则一天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将会在嘈杂的噪音和无意义地等待之中度过。幸好我可以通过听MP3来缓解这其中的无聊和漫长。我选择了许多所谓有声读物,很多是小说,也有一些是讲座,于是这些读物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我一天的思想和想法。对于在某种空虚之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颗稻草。而最近在听的这一部作品,则可以说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了。

  这是一部名为《中国哲学简史》的书,作者是冯友兰先生。这部书是当年为了西方学生了解中国哲学而作,所以算是中国哲学的普及型读物,正好也适合我这样的读者。这一天里收听的内容主要关于先秦诸子,之前听过百家讲坛里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所以发现很多部分甚至思路和结构都与此书相似,足以证明此书结构的优越和逻辑的清晰,但文章我是没有资格评论的,甚至连个所谓的读后感都不可能写出来。但听了此书收获之一是,我知道了罗老师给他的博客取名“将无同”的典故所在,而让我记忆犹新的则是一句来自庄子的“目击,而道存矣”。

犹言莫非相同;恐怕相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 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亦作“ 将毋同 ”。 宋 程大昌 《续演繁露·将毋同》:“ 王戎 问 老 庄 、 孔子 异, 阮瞻 曰:‘将毋同。’不直云同而云‘将毋同’者, 晋 人语度自尔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附 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讲:“‘将毋同’三字,究竟怎样讲?有人说是‘殆不同’的意 思;有人说是‘岂不同’的意思--总之,是一种两可、飘渺恍惚之谈罢了。”参见“ 三语掾 ”。

《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________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我体会到了自由,但这并不能让我感到快乐。

网站设计瓶颈:一直在思考修改,再思考再修改,很多别人的意见和新鲜想法过多地染指了我的思想,除了这他人的一切我的头脑之中暂且空无一物,是时候休息一下了。

练习了一个文字图片的效果,教程在这里。

这个图片的效果用10分钟就可以搞定,如果想做的好看,关键在于背景图片的对比度要高,黑白分明,灰度适中,就能有文字穿越的效果。但这还只是第一步,要想做得更酷,需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和背景的面部有所互动,做出3D效果就更好了,等哪天试一下。另,图片里的文字为“Lorem Ipsum”,就是设计之中非常常用的假文字。(以下为摘抄(via Wikipidia),做知识储备)

Lorem ipsum是指一篇常用于排版设计领域的拉丁文文章,主要的目的为测试文章或文字在不同字型、版型下看起来的效果。
Lorem ipsum从西元15世纪开始就被广泛地使用在西方的印刷、设计领域中,在电脑排版盛行之后,这段被传统印刷产业使用几百年的无意义文字又再度流行。由于这段文字以“Lorem ipsum”起头,并且常被用于标题的测试中,所以一般称为Lorem ipsum,简称为Lipsum。

常见的Lorem ipsum起头如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 Excepteur sint occaecat cupidatat non proident, sunt in culpa qui officia deserunt mollit anim id est laborum.

原先大家以为这段拉丁文只是没有意义的组合,目的是让阅读者不要被文章内容所影响,而只专注于观察字型或版型,并借此填满空间。但根据美国拉丁学者Richard McClintock的研究,Lorem ipsum原来起源于西赛罗的《善恶之尽》(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
“Neque porro quisquam est qui do lorem ipsum quia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 velit…”
(中译:无人爱苦,亦无人寻之欲之,乃因其苦…) ”

为了减少Lorem ipsum的可读性,并且让字母出现的频率与现代英语接近,所以有些版本中部分字母被K、W、Z等拉丁文中没有的字母替换,或是加入zzril、takimata等字。除了原始的Lorem ipsum版本外,目前还有几套新的Lorem ipsum。

一张从法国新闻网站上看到的图片,我加上了文字,感觉很确切。

读了《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作者是台湾的白先勇,蒋勋在红楼讲座里提到一个被要被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小说名叫《孽子》,作者就是白先勇。小说是关于同性恋的题材,而小说的作者就公开自己是个同性恋。

读了《白金的女体塑像》,作者穆时英。

听了一个mp3版本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身份》,一口气听了两遍。原因之一来自语言,对于英语法语或者捷克语,第三人称的“他”和“她”都有着明显的发音上的区别,而中文则都是同样的发音[TA],所以在听这样的文章的时候会给人造成混淆。小说有几章都是以第三人称一气贯通,并且运用大量意识流的写法,要不是联系上下文,真不知道这是谁的心理活动。所以我听了两遍,为的是缕清故事。而另一个原因来自小说本身。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 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 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一个女人略带忧伤地告诉他的情人说:“已经不再有男人回头看我了。”不久她就收到一封接一封的匿名信,由此她得知自己处于一个男人的监视之中,而这个隐藏地角色唤醒了她朦胧的欲望。在小说里,女主角开始怀疑和观察周围所有她接触的男人,想象哪一个人是这封信的作者,甚至怀疑到一个文质彬彬的乞丐。看到匿名信出来的这一章时,我就想到了是他的情人的手段,这是不难想到的,但精彩在于作者不只停留在这个考验爱情的伎俩之上,而探讨了这个伎俩的初衷本身就是对爱情的脆弱的证明——她的情人,男主角,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的女人还有男人在关注她,但他没有想到后果,而女主角甚至后来因为他在信中对她肉体的描述和把她奉为红衣女主教的性幻想所深深吸引,甚至买了红色的内衣跟她的情人调情。这时候男主角的心中深怀嫉妒,而她则在一种复杂的近乎不忠的心理下进行着充满新鲜感的性交。

  我还很喜欢上面那一段描述,这段描述解释了爱情的脆弱的原因之一,女人总是喜欢通过男人的眼光来为自己作判断,而这种判断随着年龄的增大似乎更加有说服力并对女人产生不小的心理暗示,所以在爱情之中,女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稳定”。而意淫也并非只是男人的私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