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MG_0479

  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已经看了近二十集,对她忠实于原著的拍摄感到欣慰。在看前十集的时候还曾跟别人抱怨她拍的不好,像鬼片儿。但还好随着剧情深入,神神鬼鬼的东西已经不多,毕竟红楼梦是真正的情感大戏,需要的是全情投入,不是故弄玄虚。

  也许是听了蒋勋先生对红楼梦的深入讲述。越来越感觉宝钗这个角色的心机之重,到处留心眼,巧言令色。不过通篇看来,袭人和黛玉也都是城府很深的人。所以常常有其中二人和宝玉对话之后,第三个人从后闪出的情景,活生生一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过黛玉的心理和行为源于前世姻缘,而袭人是和宝玉真正有了夫妻之实,多些心眼也不过是为了上位之后地位更牢固,所以这么看来宝钗的行为实在是小心地不得了——不得罪一个人,但总让人觉得会暗中使手腕儿排清障碍。宝钗生得花容月貌,家财万贯,但永远无法走进宝玉的内心世界。蒋老师说的到位:薛宝钗的人性中保有更多的阴暗面。但我家里的那位说的更好:心机碰到真情就歇逼了。

  看到现在其实演员里表演的最好的是贾宝玉。林黛玉也越演越有感觉了,我很喜欢晴雯这个角色。最难以让人消化的是花大姐姐袭人他老人家和破落户王熙凤姑奶奶,前者的相貌实在是难以服众,从哪个角度看,什么表情都不让人受用。可惜宝玉的第一次还给了她了……后者形象上还说得过去,但说话底气不足是个硬伤。王熙凤霸道的气场没有过量的底气是撑不起来的,可惜,这个小姐还是嫩了点,为了表现王熙凤的嘴尖舌快而故意加快语速,表演的痕迹太重。

  对于男演员,宝玉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太小。持这个观点的大都是因为跟老版做对比的结果。但我觉得这一版符合原著里的角色年龄,而且属于越看越耐看的那一类。年龄大的演员在演技和阅历上肯定有很大优势,但是对于贾宝玉这样一个角色,小孩子的天真是很难“表演”出来的,所以年龄小有年龄小的好处,更加自然。要说真正失败的帅锅还得算秦钟小老弟,这一版低调到了极点,丝毫不着一点原著痕迹“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些女儿态。”,乍一看还以为德云社的李菁——倒是跟另一个帅锅贾环可以烩成一锅——那本来就是个小郭德纲嘛~

IMG_0667

©erain 摄于Avignon France

续上。

  午夜抵达阿维尼翁Avignon法国高铁过车站(gare TGV)。游客很多,熙来攘往。外面已是尽黑,明镜一样的月亮高高挂在那里,看不清楚眼前的城市,却听到了无数蛙声——原来车站门口有一片片水池,正所谓“听取蛙声一片”。我们预订的旅馆来车接我们,车行10分钟便到了所谓的“蜗牛之家”。

  蜗牛之家其实是一个社区的公寓里一个小两居,目测60平米左右,厨房和厕所都有,也就是法国人所谓2Piece的Studio。看看表已是凌晨1点,周身被闷热包围——这才想到这里已不是巴黎,于是深吸一口气:这是南方。

  写于2010年6月26日晚

  小萌七点半觉醒,我八点觉醒。南方清晨的太阳已经迫不及待地浓烈起来,透过百叶窗照在屋子里一片斑驳。这是一个对于小萌来说紧张的清晨。洗漱、戴眼镜、化妆、上厕所、换衣服、收拾书包,往返于卧室和洗手间,我则轻松很多,吃了早点,检查了相机,然后戴上帽子压头发——昨晚睡觉的时候头发还没干,早上的发型便非常跋扈。

____真正的旅程开始了____

  薰衣草。

  车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山才到一处田地,除了眼前的一片紫色田地此处也无非如他处一样。我们经过了这样遥远的距离,从地球的一端来到了另一端,从北方又来到了南方。

今天终于抽空弄了弄Blog,美化了一下皮肤。否则我自己都审美疲劳了。其实改变并不大,无非是几个图标、字体和字号。一来是不想做过大改变以,二来是我喜欢潜移默化的感觉。

贾宏声走了,罗老师感叹:最难过的是『昨天』。幸好我并不知道他和周迅的关系,否则也许也会沦为世人一般的口舌。

重读《中国哲学简史》,陶醉于禅宗的有趣。

禅宗的第一义不可说,因为对于“无”什么也不能说。文益禅师(958年卒)《语录》云:“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

马祖(788年卒)是慧能的再传弟子,僧问马祖:“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将如何?’曰:‘非心非佛。’”(《古尊宿语录》卷一)
又,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一年两度的打折季又一次光临法国上空了,为此我老携女眷游览了巴黎诸多商铺林立的街道,是为“逛街”。这话说来有些心虚,因为实际上我老是被女眷携去的,在烈日炎炎之下毫无感觉建筑都变了形一般,我们就在这烈日下走了好几个小时。不过虽然如此,倒也有幸买到一双AllSaint的靴子,纯皮质地,做工和设计透着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严谨和高贵,穿在脚上很是拉风。不过最让人感到拉风的是这双靴子竟然不打折,只有老老实实交210欧元才能拿走,于是又走到打折区拿眼一打,唉,真看不进去——那也叫鞋?!于是面不改色回过头来走到柜台前,淡然地一句:“就是它了,包上!”

boot

boot2

  这就是我到目前为止脚上穿过的最贵的一双鞋的故事,作为一个设计师,一双体面并显得牛逼的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买完了也觉得很值——我大概体验到了女人们所谓的“购物最减压”的某种感受了——我承认这真的很难理解,但我这次是身体力行的经历并感受到了(那么一丢丢)!

  当然成为一个时尚的设计师,外在的还是次要,重要的还是内在的个人修为。例如前某日,与我们的邻居博士夫妇聊天。博士夫妇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是关于材料学纳米材料的研究,博士指着一些照片说:“看,这就是纳米分子。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形成各种形状。”我们看到各种各样黑白的照片,据说都是用特别牛逼的显微镜拍摄的,用那些显微镜能把一颗鼻屎放大到世界末日的程度,我真想搞这么一张照片,然后拿给我的朋友们去炫耀:“看,我有个搞航天的朋友给我的火星地表的照片,牛逼吧!”当然用这样的显微镜来吹牛逼实在是大材小用,不过博士展示的照片实在让人看得摸不着头脑——无非是一些零零散散绞在一起的晶体,形状和纹理都不一样。博士告诉我们,这个是六面体,这个是正十面体,看到这个桃心形状的晶体了么——做成这样老牛逼了!我甩了十几个小时的试管,七八十欧一小瓶的试剂用了半打,花了我小半年时间终于做出了这个效果,你们觉得呢?

  ——我们?我们觉得……要把这东西看成桃心儿的形状还真需要点想象力。

  这就对了,嗨!想象力!我找到了我们搞艺术的和他们搞科研的一个重要的共通之处,跟博士们聊天扩展视野是次要的,主要是他们说什么咱听不老懂的,但还是非常有趣的。因为那些奇奇怪怪但非常专业的词汇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灵感——博士对我们对想象力的观点表示非常赞同,打开的话匣子就合不上啦:“科学就是瞎琢磨,而且都得是没事闲地瞎琢磨!你们知道牛顿吧,他家里条件可好了,所以没事闲的苹果砸到脑袋上,他就琢磨出了个牛顿力学系统。还有那个诺贝尔,他们家祖上好几代都是有爵位的,留着钱没啥用要不他哪有钱捐出来做基金?现在我们做的东西也是,你要问我这些研究有什么实际应用我说不出来,这东西到形成产品还要好长时间。有的人就是一拍脑袋有个想法就申请经费开始研究,我们有好几个同事就是这么跟老板忽悠,吹地天花乱坠——这方面中国人还是很实事求是的,美国人最擅长这个,一张嘴就是这东西研究出来能改变世界,不过到头来谁知道呢。再比如现在很火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我知道!”小萌插嘴道:“就是那个薛定谔的猫吧?”博士赞赏地看了看她:“对,薛定谔的猫是量子力学里很重要的一个假设。”而后博士又给小萌大概讲了一下薛定谔的猫是怎么回事儿,我对小萌欣然道:“看,我说的没错吧,还是我最先告诉你的呢!”小萌听闻恍然大悟道:“我终于明白了!要不是听博士讲我还以为这事儿只有薛定谔和你我知道呢!”博士继续说道:“量子力学现在很流行,并且做这方面研究很取巧——因为没几个人懂。前一阵我碰到一个搞心理学的,他们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用量子力学给他们的心理学理论做解释,搞得还不错!清华还有几个博士在搞量子通讯,也厉害得很,说是绝对无法解密的。所以量子力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涉及很多领域。”

  我们听了这样一番讲解顿感受益匪浅,看来以后我的研究方向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和设计,这着实对一个设计师是一个挑战。不过以后吹牛逼也可以带上量子腔,想到这里感到真是时尚地不得了,不免令人兴奋。不过问题是,我跟你说我的作品渗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精髓你看得出来么?

散碎但更真实的。

IMG_0174

写于2010年6月25日晚

晚8点10分前往巴黎 里昂火车站(Gare de Lyon),等待火车的时间里吃了小萌做的超大汉堡包,两倍巨无霸大小的面包里面有一个大牛肉饼、番茄和两片奶酪。我全部干掉,小萌最后没吃完,不过她又吃了一个苹果,所以我俩打了个平手,酒足饭饱后等火车出发。

9:00 站牌提示G站台登车,前往3号车厢,TGV(法国高速铁路)头等舱,我二人兴奋到G点。不过进车厢后略感失望——封闭、光线暗淡,座椅倒是较以前做过的普通火车2等车厢的显得干净。等了半个小时左右,车迟发了十分钟,火车启动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十足的困意,恰好天已发黑,环顾四周,人们皆是睡眼惺忪。我们这次列车是到马赛的,阿维尼翁(Avignon)是第一站,我们倒也不用担心下错了站。

9:30-12:10 漫长又迅速的两个半小时。看书、睡觉,车厢内几乎无人说话,法国火车上没有吃方便面就火腿肠这样迷人美味的传统,所以一路上甚是寡味。也许是车速太快导致车内压力很大的缘故,让人感觉车厢内的声音显得异常散碎。前半程在日暮时分看窗外风景,车行不久便是大片田野,远方落日显得异常壮阔,但因为噪音和深沉的困意让人提不起兴趣拍照,当时有些许遗憾之感,日后少了证据与人吹牛逼这TGV头等舱上的落日是如何一种精彩呢。

日落后便开始看书,我和小萌对坐,分享一个可折叠的小桌,旁有一小台灯,散发着橙红色的光。小萌一直想有个类似这样大小的床头灯,所谓“读书不误枕边人”。我重读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没多久便看完了,结尾非常感人。这本小说里体现出一种余华书里的那种感动,所谓现实主义是也——人们最后清楚地意识到了自身的软弱,从而成就了生存最本源的意义——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旅行途中人总不免伤感,若在无人的四野也有流下泪来的欲望,看来我老是真的动了情。

又远眺窗外漆黑一片,四际涂然,周遭睡意一片,斜对面的一个黑人大哥已经歪地不成样子,他旁边的女孩快缩到了椅子和墙的夹缝里。我仔细观察了车窗玻璃,外面的光影在玻璃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层次,如同细看近视眼镜的效果。这大概是为了减缓高速影像带给人的视觉疲劳,但这样的解决方案不免让人感到恍惚——是窒息,小萌说。

封闭的空间对天蝎座永远是痛苦的环境,价值在高速行进的列车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令人急躁的安静。这个时候人会产生奇怪的错觉——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与精致之间的。这种错觉让我想起了科幻小说《七重外壳》想起了电影《Cube》和《Matrix》,但我并不感觉到恐惧,只是好奇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样在车厢内的状态很像拍摄电影。周围的一切都如同布景一样,唯独不同的是我们不用表演,且表现的感情比一切表演都要发自内心。

漫长的一段旅程,也许就是一瞬,也许已是千年——我老又动情了。

有如下事情要做

1、重新做个blog皮肤。

2、深入学习下php+MySQL

3、浅入学习一下html5

4、继续写游记

5、准备下一段旅行

6、购物,陪老婆购物

巴黎正在经历闷热无比的夏天,这种闷热是另北京所耻笑的,但对于久居巴黎的人来说,这个时候爽朗的风比什么都可爱。

世界杯,什么什么队死亡之组,什么什么队被所有人看好,什么什么队顺利晋级,什么什么队居然没出现,什么什么队是个黑马,什么什么队令人大失所望,什么什么队险进几强,什么什么队惜败什么队,什么什么队进了多少球,什么什么队丢了多少球,什么什么队有戏,什么什么队回家了,什么什么队真是怎么怎么着,什么什么队真不怎么怎么着——我觉得吧,这次世界杯最可能夺冠的是09年那届的亚军球队,你觉得呢?

——世界杯给了我们一个打发无聊的世界性的话题,即使我这样的不是球迷,也可以大言不惭地跟别人说几句诸如”这届法国队不怎么样啊?“或者”我本来很看好阿根廷的。“但我知道,和我真正的朋友们,我是不会去谈足球的。

PPS-2010-07-05-21'05''16

李少红的《红楼梦》终于播放了,这一版本演员年龄和原作中很相近,用蒋勋的话说就是一个”青春王国“却是不错。不过看前几集觉得节奏控制得不好,背景音乐实在是画蛇添足的败笔,还有个不断不定期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旁白。很多心理活动都可以用台词让演员独白出来偏让一个大老爷们儿念出来,实在是多此一举。另一个比较糟糕的是一些镜头的走位把握的都不好。开始我以为是摄影和编剧的问题,后来想明白了,是李少红的问题。演员的演技可以培养和磨合出来,但是整体气氛和节奏就是导演的功力了。

《红楼梦》看到第九集,贾宝玉和林黛玉躺在床上讲故事那一段终于让人眼前一亮,林黛玉躺在床上的角度显得还很漂亮。表演也不像之前的几集那么不自然,台词说地也流利顺畅很多。总之男女主角总算有点感觉了,并且,很重要一点是,这一段没有了烦人的背景音乐,给了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

  关于东西方美术我曾经有一个疑惑,那就是西方人对我们艺术的理解。

IMG_0300
©erainy 拍摄于普罗旺斯泉水小镇 印象派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流动性

  19世纪末的巴黎美术圈,日本画风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条线独特到吸引了称之为“蒙马特之魂”的图卢兹-劳特累克。来自东方古老国度的画风以简洁明朗的笔触和对比强烈的色彩征服了西方人,对于他们来说,东方人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以至于他们相信对日本浮世绘之类的画风深入研究,加以时日必定能够找到一条新的通路。这个行为现在看来并不难以理解——如同当代我们的画家对于西方艺术的学习和追求一样——西方绘画的精髓在于写实,写实的技艺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必定开始对写意着迷。而东方绘画恰好是在这样一条路上前行着——精简的笔触和色彩,意味深远的意境。

  这似乎与普罗旺斯无关,但如果回到梵高,我们会发现他走得更远。

  在我的理解中,从印象派之后,西方美术开始进行一种反向的研究,这是对自身审美的另一种检视和探讨。如果说一直以来西方美术都是在做加法的话,从印象派开始,画家开始尝试减法。这是一个逐渐拆分的过程,画板上所显示的已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东西的具象,这种拆分几声乎是哲学层次上的。随着拆分的继续,人们的意识得以从形象之中解放出来,像与不像已经不重要,或者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这样反问,于是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从此以后,美术在表达的意义上有所升华,画家们意识到“我所要表达的”比“我所看到的”更加重要。他们体会到一种美,而这种美应该能超越画板,或者说画家意识到他们要做的已经不是“让人看到什么”而是“让人感受到什么”了。

  所以我曾多次思考印象派的追求。梵高来到普罗旺斯,为了寻找“变化的光线”。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探索和不辍的作画,终于在笔下表现出了“他所要表达的”。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梵高传》中阿尔部分里的一章“玛雅”——这段虚构的内容是神来之笔,作者在倾注了对艺术家无限的崇敬描绘了梵高作画的过程中近乎入梦境的疯狂状态。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一幅幅那样不同的作品——我并不太喜欢《向日葵》,并且一直认为《向日葵》的成功在于通过流通,人们通过最世俗的方式表达了对艺术家的认识和他作品价值的敬意。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他笔下的丝柏、麦田和充满了迷幻色彩的星空。梵高在生命的后期终于达到了艺术的最高成就,人们也许对他的作品很难理解,但我想如果想理解印象派,梵高的作品则是最容易进入的。相比梵高,莫奈还太放不开《日出印象》也仅仅是抓到了光的印象,而高更则又过于简化和粗狂,野兽派的亨利-马蒂斯受其影响颇深。在梵高的作品里,我们最能感受大胆而精心的用色,无数没有形象的浓烈笔触所构成的形象则是对形象本身最完美的表达。

  印象派所追求的是最本质的东西:光,相比历史上其他画家,梵高是在用写意的方式描绘光反射的效果,从这点来看,梵高理解了东方美学的精髓。

  于是我又回到了东西方对美学认知的问题上来,每次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心虚胆寒。对于印象派的喜爱会不会暴露了自己对于本土文化的无知呢?我无数次的感叹一个西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的同时难道就不应为对他影响深远的东方文化更加欢喜赞叹么?不能不说这样的心情影响着我的普罗旺斯之行。在我的行程上有一站名叫“美丽城堡”(Chateau des beaux)这里还有另一位大画家毕加索的博物馆。为此我不免想到一个故事。

  当年58岁的张大千来到法国尼斯,不远万里想拜见已经成名已久的毕加索,想向他求教写意画的真谛。不料,毕加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真正的写意派大师就在中国,名叫齐白石。”

南方之后01

……
三周以后,文森特回黄房子住了。到现在为止,这座城的人,特别是拉马丁广场的人,已经对他怀有怒气。那只割掉的耳朵和汤中的毒药,已经不能让他们再泰然处之了。阿尔的人坚信,画画能使人发疯。每当文森特经过,他们就拿白眼瞪他,大声议论,有时为了不从他身边过,甚至穿过马路到对面走。
城里没有一家饭馆让给他进门。
阿尔的小孩聚集在黄房子前面,嘲笑捉弄他。
“伏热!伏热!”他们大喊着,“把你的另一只耳朵也割掉吧。”

——引自欧文斯通《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Lust for life, Irving Stone

如果看不到本图片,则说明您的网络无法连接 flickr.com

  后来我想,我就是那些奔跑着欢叫的孩子当中的一个。

  对于他的故事也都是口口相传:我们这里住了一个疯子,一个在烈日和狂风之下整天画画的男人,他有着红色的头发和胡须,形容憔悴,衣着邋遢,脾气粗暴,甚至从来不戴上一顶帽子——阿尔的烈日除了更加强烈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痴迷于这种烈日下的风景——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田野,再普通不过的山脉。曾经有东部山区过来的人们告诉我们阿尔卑斯省的山才叫山,这里不过是一些丘陵,除了适合种植低矮的葡萄和向日葵,这并不适合人来居住。

  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什么来这里,后来有一个从巴黎来的人说是他的朋友,告诉了我们当地的妓女这个疯子是个画家——“您的笑话真有趣,”那个妓女听了哈哈大笑,然后严肃地对高更说:“我劝您还是离他远点儿,人们都说他是个疯子呢。”

  这几乎就是我们知道的一切。当然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很多,比如他非常殷实的荷兰家世,几乎掌管了半个欧洲画家市场的画商,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家族的后代居然过得这么没有体面。如果是个画家,应该呆在巴黎,出入贵族们的沙龙,喝着葡萄酒讨论构图、色彩。我们还不知道他离开了海牙,在比利时的煤矿城镇当教士,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上帝的福音,但后来他感到自己所做的无非是让自己感到更加好受些——如果有一个上帝,他应该看到这里还有一个地狱等待他的救赎。我们还不知道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画家——这是一个只能自己定义开始而非结束的职业,于是他从荷兰来到法国,从充满诗意的荷兰画派统治的北方来到人文气息更加浓厚,有着更多主见和新想法的巴黎。在接触了无数画家,尝试了各种技法和几乎没完没了的争吵辩论之后,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方向。

  “你会喜欢阿尔的,”图卢兹-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对梵高说,“那地方很安静,没人会打扰你。那里热天干燥少雨,色彩丰富,而且是欧洲唯一能够找到十足的日本那种纯净明朗的地方。他是画家的天堂。”

——引自欧文斯通《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Lust for life, Irving Stone

  我的普罗旺斯之行终于结束了,为此我要写下一些什么。在诸多值得纪念的细节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先写清楚,这是对疑问的澄清,也是此行的目的。

  很多人知道普罗旺斯,只是从薰衣草得知。对这种色彩奇特的植物为什么如此吸引人我并不理解。但植物究其色彩和性状本身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倒也不足为奇,就如同原始森林或者是高原上某些植物。和那些自然景观相比,薰衣草还有独特的嗅觉感受和实用价值,而其命名也给人以美感。但为了观看一种自然景观而前往游览似乎有有些不值得。但幸好这个对于我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对于普罗旺斯,我先入为主的概念并非源自这种植物,而是源自梵高。

  “梵高”作为推荐普罗旺斯旅游的关键词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梵高并非普罗旺斯人。虽然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为代表的后期印象派称霸欧洲画坛和世界拍卖会,但这并不能给普罗旺斯以更加诱人的特性。何况对于普罗旺斯,他不过是个外来者,甚至并不受到欢迎。而梵高的一生只有在阅读了相关的传记和充分了解之后,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做“平凡而伟大”,而更加重要的是,你会发现是什么贯穿了他的艺术追求。人们很容易简单地从少数创造过艺术史上拍卖世界纪录的作品之中知道他的大名《向日葵》、《星月夜》或者《阿尔的吊桥》,但只有更多的了解他的生平,你才会明白后世人们在他的名字前添加的诸如“印象派后期三大巨匠之首”这样的词语是多么的空洞。

  所以我来到了普罗旺斯,在这里,梵高曾经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是,甚至不如这里最低下的工人和农民,在这里他做着都不能称之为工作的工作,他的作品没有人会买,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在探索一条用色彩表达的通路而并不知道这条通路意义的伟大。在普罗旺斯,梵高被还原为其本人,甚至剥离了他的名字,没人知道他叫Vincent,“伏热”是个可笑的充满侮辱意味的词汇。人们以最普通的眼光和心态远离这个疯子。而就在这里,梵高创作了他最伟大的一批作品。太阳无疑给了他最直接的灵感和源泉,他选对了地方,虽然这里最终也夺去了他的生命。如果说普罗旺斯的阳光赋予了梵高对艺术真正的感悟的话,作为报答,梵高让这里的炙热所谓太阳增加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我时常想了解全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寄希望于一耳目之管窥蠡测,虽然不免以偏概全,但如果恰到好处,也能达到顿悟的功效。

DSCI0007

法国是这样一个诺大的国家,以国土面积而论欧洲无出其右者。在这一点上,虽然和我来自的国家无法相比,但对于个人来讲,其巨大是可以对比并且显而易见的。于是就给人们认识这个国家带来了一些困难,何况这里,巴黎,又有那么多的人——在一个局部显得和我来自的地方又那么相像:拥挤,庞杂,尽管有着完整的体系和制度,尽管还有历史文化所沉积的浪漫主义精神,但表面上看仍然显得匆忙、疲惫。

是过于匆忙,疲惫。

法国的国旗拥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红,白,蓝。这三种颜色也许代表了法国人引以为豪的三种理想,所谓自由、博爱、平等。红色可以代表自由,强烈而大胆,蓝色代表天空,可以引申为覆盖一切的广博和针对一切的平等。我说不好白色代表了什么,因为在光谱之中,白色本身并不独立存在,这是一种被所有颜色混合之后所产生的集合体,如果能够代表什么,在我看来,则代表了一种混乱,或者说笼统的混乱。这是红色和蓝色平衡之后的状态,整个法国给人外在的印象是红色和蓝色,直观并且强烈,反映到民族性格上则是欢快、直接还带有那么一点点骄傲。而在他们内心之中则恰好是这两种精神的内在矛盾——在自鸣得意的同时,他们承受着对于两种精神无法平衡的痛苦。

在我看来,红色和精神之中积极的一切有关。蓝色则和人性自然的一切有关,在三种色彩的分配上可以看出,法国人对于精神和人性两个方面的均衡——而不像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国家,红色成为了代表信仰的色彩统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