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充满柔情的歌词加上呼麦,即使来自左小祖咒……所以不硬。

乌兰巴托的夜

填词:贾樟柯、左小诅咒
音乐制作人:左小诅咒
原唱:赵涛

穿过旷野的风啊 慢些走
我用沉默告诉你 我醉了酒
飘向远方的云啊 慢些走
我用奔跑告诉你 我不回头

乌兰巴托的夜啊
那么静 那么静
连风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乌兰巴托的夜啊
那么静 那么静
连云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飘荡异乡的你啊 在哪里
我的肚子开始痛 你可知道
穿越火焰的鸟啊 不要走
你知今夜疯掉的 不止一个人

乌兰巴托的夜啊
那么静 那么静
连风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乌兰巴托的夜啊
那么静 那么静
连云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这歌原来是贾樟柯电影《世界》里面的插曲。赵淘的演唱和左小祖咒比起来更富柔情。不过我更喜欢左小祖咒那一版的,也许老男人唱起来更有味道。

太累了,先放个图片吧,日后更新游记。

2010-10-27 Paris metro tour2

一些总结:

  • 日期:2010年10月27日。
  • 地点:巴黎,法国
  • 参与者: 我和 Jijie
  • 目标:一日内走遍巴黎所有地铁站
  • 任务:每个地铁站拍三张照片:站牌一张,外景两张,可根据特色多拍一两张
  • 时间:8:00am - 20:00pm
  • 完成度: >1/3 巴黎,东北部,90+地铁站
  • 完成时状态:非常疲惫

来自龚琳娜 非常怪的一首歌,歌如其名,所以不软。

介绍

https://music.163.com/#/song?id=236690

今年2月的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旅德歌唱家龚琳娜演唱了一段3分45秒听不出歌词的歌《忐忑》,近日在网上爆红,被网友称为“神人神曲”,更有人表示这首歌 “听一万遍也学不会”。在网上爆红龚琳娜演唱视频来自今年2月的北京新春音乐会。这段演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经网友在互联网上转载,目前已播放不下 10万次。这首名为《忐忑》的歌曲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 变化无穷。龚琳娜在演唱中不但唱腔夸张变形,表情也极有特点,在听似毫无意义的“咿呀”中,将情绪挥发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作品已获欧洲举办的“聆听世 界音乐”最佳作品演唱大奖。

家里还剩一瓶label5,我在巴黎的日子还剩二十天,这二十天里的任务之一就是把酒喝完。

本来以为这对我是个挺难的事儿,后来发现其实很简单。而且我发现,一个人喝酒的时候酒量会高很多,且不易醉。不过我到现在还没有喝出威士忌的好喝来,到嘴里是一股子不好忍又不能不忍的辣味,且只留在上颚和舌头,这股辣劲儿上不贯穿七窍,下不流通肺腑,就鞠在嗓子眼儿和鼻腔中间,实在说不上好受。每次喝,我都怀念二锅头,都是粮食蒸馏酒,差距真是十万八千里。

小萌前几日回京,和朋友相聚,虽未把酒,但也尽欢。唱歌一气到凌晨,回来以后还兴奋了好几天。我想那天要是她喝了酒的话,肯定高。

未完

从一个法国人口中你才能听出巴黎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当你说你还会回到巴黎——以一个游客的身份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打断你:“Non, non,non,non,non,non,non……c’est pas la meme chose。”是的,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活中的巴黎和游客眼里的巴黎那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面孔。即使爱,也是不同的爱;即使恨,也是不同程度的恨。

我接触到一个住在巴黎郊区的老太太,就像京郊的某个年过半百的老百姓一样,她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无法像她那样爱着巴黎,只能尽可能的感知。比如我想到了北京的山,我不在乎那山是燕山的余脉还是太行山的余脉,但我爬到过那些山顶,从那里注视过脚下的土地,我极目远望,觉得异常幸福,就像一只鸟,即使无法继续飞翔,落到下面也不感到慌张。和很多怀旧的北京人一样,在这个老太太话语里,巴黎就是巴黎,难以形容却又刻骨铭心。

我最后一次去我所在的城市的Prefecture,我从一开始就搞不清楚“Prefecture”这个词到底应该如何翻译成中文。就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国内警察局和派出所到底有什么不同一样,一般人都喜欢把它混为一谈。其实Prefecture更像派出所,或者再说低点就是街道办事处,但它属于政府,即使最小的权力机构也是权力机构——看看那些一道玻璃后面的大爷大妈就知道了,他们代表法国,简直是仪态万方。

我跟其中一个大妈打过几次交道。她把我的身份证贴上了我太太的照片,当我们拿着这张奇怪的身份证找他对峙的时候,她居然还笑了。也许他觉得生活就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乐子——跟他愁眉苦脸甚至大吵大闹的外国人她看多了,所以她更喜欢复杂一点的表情——比如,哭笑不得。但问题是,错误的制造者就是她自己。

关于那个老太我还想多说两句,据说她十五岁的时候就生了第一个孩子,20岁之后她的生活就是工作和养活三个孩子。她从来不说自己多大年纪,但他的大儿子已经六十多岁了。我想她经历过一些最好的和最坏的日子,她的时代可以算得上“光辉的历史”的一部分,总之要比现在精彩得多。但她仍然一直在抱怨,对于她,生活就像巴黎的祖先——西代岛旁的那些渔民没什么两样。并且告诉我们,你们年轻,做你们想做的吧。我想这才是法国人,他们通过拥抱生活来拥抱世界。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坐在店里一角,对着我说了一大堆法语,我并不能都听懂,但我都能理解。

先摘抄一则

没有什么比好的文学更能唤醒社会的心灵,这解释了为何所有独裁政权,不论打着什么旗帜,第一件要做的事,都是实施审查制度。他们试图控制文学生命,因为他 们见到文学生命是危害权力的种子。好的文学,能唤醒人的批判性精神,创造一批更难被操纵的公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如是说。

现在好了,我们终于要回国了,我没有变成法国人,没有西化,仍然没有习惯棍面包奶酪,没有习惯葡萄酒,没有习惯路边的咖啡馆。我要回去了,如果说我无比怅然那是装逼,我头脑混乱,语无伦次。现在好了,我的梦醒时分到了。

小萌回京,我去送机。之前和好几拨人吃饭,有我们做的,也有别人请的。和若干个朋友聊天,小萌被两次问及同一个问题:“你要回国了,心情如何啊?”小萌想了半天,回答说:“也没觉得怎么着,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或许,我猜,他们想听出一番感慨或者某些针砭时弊的豪言壮志。所以他们问错人了,忽略了我老的存在,我可以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回答“她要回国了,你心情如何”这个问题,甚至可以配图。其实对于我们俩,回去与否感情上都没有太大不同,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分离”——这让我想起曾经我在国内她在国外的那段时光。我不喜欢分离,我读到过很多悲伤的故事,有太多就是因为这两个字。

独自回家的路上我打了一路的电话,小萌在飞机起飞的最后一刻还在和我聊天。我开始感激电话这个伟大的发明,否则一个半小时漫长的回家旅途肯定让人感到绝望。

她回到家整理行李,我回到家整理心情。

我开始思考我的归国感言,准备写下一点什么作为应付和巴黎say goodbye时候的陈词。我到底留恋法国什么呢?金发碧眼的美女?便宜好喝的咖啡?无比温存的阳光和数不过来的好天气?真正的互联网?

如下皆为听闻。

阿拉伯人之可怕的表现之一是在法国的留学生都不敢直呼其为“阿拉伯人”,中文也不成,据说他们听的懂。不过我的理解是他们并不知道中文所谓“阿拉伯人”说的是什么,但是他们非常敏感。比如你对着他们说这几个字,就好比有人在你面前用英语说Chinese如何如何,并指手画脚一样,何况从发音来讲“阿拉伯”和法语Arabe简直如出一辙。所以最好不要这么做,因此我听到过很多人用不同的简称取而代之,譬如“阿人”,“神灯人”,“小阿”,再譬如“阿叉”。

说阿叉的多是女生,就像“傻逼”、“牛逼”之类的词汇到了女生嘴里总要软化一下以正视听,遂变成了“傻X”或“牛X”,所以可以看得出“阿叉”这个代称中包含的无限恨意。

这不能怪我们,用句俗话就是阿叉们“自作孽”。在法国巴黎的华人认知里,阿拉伯人简直就是危险的代名词,偷盗、抢劫和各种各样的暴力冲突,而更可怕的是法国警方对他们的态度简直是熟视无睹,有的时候做的太过分了警方也只不过声明一下,打个擦边球,丝毫不损阿拉伯人的锐气。据说前日有一段视频记录了一伙阿人在公路上劫持了一辆汽车,将里面的法国白人痛打了一顿,边打边骂“肮脏的法国人!肮脏的法国人!(Salle francais!)”。这段视频被一个有良知的法国警察放到网上,结果他被追究革职,“上面的”解释是“该视频会影响一部分族群的不满”。莫要说我们亚洲人,法国人看了这视频和报道也会心头一紧。说道原因,也是历时已久且因素复杂。法国人自己骂起来也面面俱到,不过到头来也只能是一声叹息。没办法,现在阿拉伯人已经融入法国社会太深。

其实法国人也对阿人敬而远之,他们也怕,但事实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现实,尽可能与其修好。何况法国还高扬“自由、博爱、平等”的大旗,还要在欧洲做表帅。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很有意思:说有个法国男子在路上走,看到有阿人,害怕到前方五十米就立马换道走另一条路。

在很多华人看来,法国治安的不安定因素总要归咎于两种人:黑人和阿人。不过黑人的口碑其实比阿人还好些。黑人更多的是野蛮,而阿人则是坏。怎么个坏法呢,用具中国古语来讲就是他们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他们一直酝酿着发动圣战,让阿拉伯世界得到世界范围内的统一。这里还有一个例子:说一个阿拉伯人历尽艰辛拿到了法国公民的合法身份,结果第二天就被一帮阿人劫了并殴打。显然在凶犯的眼里他已经不是同类了。

当然阿拉伯人还不能称得上是最危险的一类人。真正危险的是阿拉伯黑人。他们拥有超强的体力和无限的破坏欲,简直是撒旦的代名词。黑人的野蛮结合了阿拉伯人的复仇心理,当他们游走在街道上的时候,会给整个区域带来莫名巨大的压力。他们让巴黎93省之类的几个地区闻名遐迩,让人们习惯了被抢劫和偷盗,让警察和政府头疼不已,让自己成为了巴黎夜晚真正的主人。

影片讲述了自机器时代以来人类一个美好的梦,以及这个梦的破灭。

  之前我最喜欢的人工智能形象来自一部叫做《霹雳五号》的影片,叫“机器人五号”。这是一部八十年代出品的科幻类喜剧,机器人五号从形象上来讲可以说是后来Wall-E的前身,很讨人喜。影片从非常积极的一面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方向,让机器人站到了人类阵营。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是机器人五号“奇迹般地”拥有智慧后的一次测试,机器人理解了人类的笑话,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以此证实了它表现的情感不是模拟或者简单的程序输出,而是自发的。这个情节的安排实在是令人叫绝,比著名的图灵实验更巧妙,不要说机器人对于人类幽默的理解,就是对于非母语的外语笑话的理解都是异常困难的。这样看来人工智能着实不可思议。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迷恋是一种对自身智慧迷恋的延续,同样的,人类对自己独有的感情更加着迷。但人类拥有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一样脆弱的生物形态,任何灾难都可能结束人类的生命。所以赋予机器以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对于不可知未来的寄托,人类希望将自身最精华的部分赋予更加持久的机体之上以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永恒。但这种1+1的实验结果并不等于2,至少要实现这个结果历尽千辛。然而事实的另一面是人类浪漫主义的乐观憧憬似乎忽略了人本身的局限性,这里并不从生物学上说明碳基础的生命的问题,仅仅从我们最引以为豪的智慧来讲也并非完美——客观地说简直是瑕疵毕露,漏洞百出。

  将智慧和情感注入机器的失败是自始至终的——机器的绝对逻辑面对人类情感这样充满模棱两可的思维模式必定产生矛盾,如果能顺利突破这个瓶颈我们也许可以期待更加高明智慧的产生(不过更可能的是走火入魔,造出下一个弗兰肯斯坦)。但《人工智能》这部影片的精彩则在于揭示了人性本身的缺陷。机器人以“获得爱”为最终目标之后所有的行为都出于善意,但恰恰事与愿违,实际情况比想象的复杂得多。从被人类歧视到抛弃,机器人没有找到爱的感觉,如果是人,哪怕是一般的生物,在这样的经历下至少都会诞生出恨,由恨生爱是一个经典的途径。但作为无生命体的机器人,他们无法理解,甚至是无法感知。到最后面对他的创造者,他也仍旧是被作为机器对待,人类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去贡献出爱,反而寄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让一个机器人获得爱,这无疑是一个充满讽刺的悲剧结局。

  尽管最终David通过更高智能的类人生命体所帮助,在两千年后恢复了知觉并被爱。但对人类来说也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

  看来人类若要延续智慧和爱,我老说句实话吧——还得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