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工智能 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自机器时代以来人类一个美好的梦,以及这个梦的破灭。

  之前我最喜欢的人工智能形象来自一部叫做《霹雳五号》的影片,叫“机器人五号”。这是一部八十年代出品的科幻类喜剧,机器人五号从形象上来讲可以说是后来Wall-E的前身,很讨人喜。影片从非常积极的一面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方向,让机器人站到了人类阵营。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是机器人五号“奇迹般地”拥有智慧后的一次测试,机器人理解了人类的笑话,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以此证实了它表现的情感不是模拟或者简单的程序输出,而是自发的。这个情节的安排实在是令人叫绝,比著名的图灵实验更巧妙,不要说机器人对于人类幽默的理解,就是对于非母语的外语笑话的理解都是异常困难的。这样看来人工智能着实不可思议。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迷恋是一种对自身智慧迷恋的延续,同样的,人类对自己独有的感情更加着迷。但人类拥有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一样脆弱的生物形态,任何灾难都可能结束人类的生命。所以赋予机器以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对于不可知未来的寄托,人类希望将自身最精华的部分赋予更加持久的机体之上以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永恒。但这种1+1的实验结果并不等于2,至少要实现这个结果历尽千辛。然而事实的另一面是人类浪漫主义的乐观憧憬似乎忽略了人本身的局限性,这里并不从生物学上说明碳基础的生命的问题,仅仅从我们最引以为豪的智慧来讲也并非完美——客观地说简直是瑕疵毕露,漏洞百出。

  将智慧和情感注入机器的失败是自始至终的——机器的绝对逻辑面对人类情感这样充满模棱两可的思维模式必定产生矛盾,如果能顺利突破这个瓶颈我们也许可以期待更加高明智慧的产生(不过更可能的是走火入魔,造出下一个弗兰肯斯坦)。但《人工智能》这部影片的精彩则在于揭示了人性本身的缺陷。机器人以“获得爱”为最终目标之后所有的行为都出于善意,但恰恰事与愿违,实际情况比想象的复杂得多。从被人类歧视到抛弃,机器人没有找到爱的感觉,如果是人,哪怕是一般的生物,在这样的经历下至少都会诞生出恨,由恨生爱是一个经典的途径。但作为无生命体的机器人,他们无法理解,甚至是无法感知。到最后面对他的创造者,他也仍旧是被作为机器对待,人类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去贡献出爱,反而寄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让一个机器人获得爱,这无疑是一个充满讽刺的悲剧结局。

  尽管最终David通过更高智能的类人生命体所帮助,在两千年后恢复了知觉并被爱。但对人类来说也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

  看来人类若要延续智慧和爱,我老说句实话吧——还得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