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续前文

Baby_Buns

我至今不敢对法国说出一些什么,我从未是一个对之深入了解的人,连旁观都多加着小心。我怀着极为矛盾的心态来到了这个国家,而又怀着同样的矛盾离开,我恐惧于成为其中之一,而又希望有着如“其中之一”那样切身的了解和体会(现在看来这真是一种近乎奢侈的自私)。这样的矛盾导致直到今天,每每谈及这个异域国度的时候,我仍然习惯按照人们曾接受到的传统观念来说,甚至是迎合。 我对这个国家自己的看法只跟几个亲近之人说过。而他人对我认真的讲述也许根本就是带着一种调侃的态度来理解,如果我表达无尽的溢美之词,人们的反应无非也是“看,他去过法国。自然要说那里的好处”,而我若出不逊之言诋毁异国的人,也无非落得个“他若不这么说,又怎么有一个回国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呢!”想到这里,我便失去了兴趣,而不想再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离开法国之前开始写一个名为《不,法国》的专题文章。而写到第五篇的时候而没有继续下去。

那应该是五个月之前了。

法国的印象正在我头脑中一点点磨灭,或者说一点点地被萃取。美好的故事得到升华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而痛苦的经历也因为时间而变得不值得一提。我时常恐惧于这种消逝,恐惧于某种经历成为口中的经验之谈,于是总提醒自己在能够记起什么的情况下还是写些什么,毕竟,那些故事不仅仅是照片可以记录的。对于历史,讲述的权重要大于画面,照片只是佐证,而今天似乎比文字更容易显得虚假。

我没有去过巴黎任何一个夜总会,无论是红磨坊、丽都还是疯马。我都没有去过。这不免令人感到遗憾,因为我失去了一个切身体会的机会,去向我未来的提问者证实法国人是不是真的那么浪漫,抑或仅仅是淫荡。我想二者还是有颇多区别的,但很多人在提问的时候,看他们的表情我便知道他们是喜于将二者混为一谈的。我曾考虑过说明二者的区别并加以证明,但我发现他们提问的时候并不是要弄清楚什么是浪漫,而是想获得一个肯同。就像是说:“你看,他都这么说,(他可是从法国回来的哟。)”诸如此类。所以这些说明我想最好还是落实于文本,这里写得清楚,也表述的明白。

巴黎有许多夜总会,这些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了巴黎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你绝对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那个巴黎,无上装的表演,丰满诱人的体态,迷离的灯光,充满性意味的节目,以及昂贵的消费。这一切所构成足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吸引,说它是“价值观”也不为过,何况它还非常成功地输出到了其他国家。来到巴黎都知道红磨坊,不去看一场红磨坊里康康舞的表演就像在中国不看一场少林功夫一样那么令人感到遗憾。当然,你别指望看到尼克尔基德曼跳给你看。

我带着这样的遗憾回到中国,我想有机会再去法国一定要去看一场show。类似的遗憾还有和父母同去阿姆斯特丹时未能去看一场成人表演,以及认真参观一下sex musem。不过近日托罗老师的福,他下载到了一份CrazyHorse的DVD《le show》,于是我们便一同组织学习观摩,看完之后都啧啧称奇,说不尽那溢美之词,真是好看得不得了。

疯马的表演属于“无上装”表演,相对我理解的传统意义的脱衣舞,演员一出来就袒露双峰,诚意尽显。表演也不以“脱”取胜,而更注重整体的舞台感。每一个舞娘自然是非常漂亮,身材没的说,灯光舞美都非常专业,引人入胜。看完让人回味无穷。我觉得这个秀的精彩就在于人们往往都是带着欣赏情色的目的开始观看,而到最后,感受到的是舞台艺术的美感。这个过程润物无声,如果说浪漫,这才是高超的浪漫。没有艺术的积淀和对人文的理解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如果换做国内二三线城市,效果估计不会好过洗浴中心的二人转,而同时也不免成为下一个法制进行时报道的目标。当然除了受众,整个社会对于这种文化的认同更加重要。你认为脱衣舞是淫荡的表演,那它就是淫荡的,你认为它是一门艺术,那它才有成为艺术的可能。

个最近在读一本名为《Facebook效应》的书。 facebook效应 这本书介绍了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成长历程, 比《Social Network》影片里要更加详细,也就是说,没有“那么的”戏剧性。当然《Social Network》其实还是基本还原了现实,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刻画也到位。所以如果看了影片,再去读书,会不自觉地将二者相比。这种感觉就像读一部关于泰坦尼克的纪实性文本,你总会想着去找那些和Jack或者Rose有所联系的细枝末节。当然同样是历史事件,但Jack和Rose可以是出于文本上的人物,但马克 扎克伯格却是现实存在的人。所以这部书记录的是一段传奇,和一场正在发生的历史。

读了前半部分,你会发现,其实facebook在成长的初期,马克不能算得上是“灵魂人物”,尽管他创造了facebook,但是没有一些关键的人的帮助是不会有今天的发展的。在这些人当中肖恩帕克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不同于一般的IT精英,肖恩帕克个性活泼,甚至有点放荡不羁。你会发现马克扎克伯格在整个历程中多次受到重大压力,承受着痛苦。而肖恩帕克更像一个享受过程的人,并且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书中和影片中提到肖恩帕克说的一句话很让人感动,他说“马克需要的是被保护”。在facebook成长历程中,肖恩帕克更像一个骑士的角色,认同并终于这个价值理念并尽力保护。这样的人在一个团队里的重要性是难得的,及时后来肖恩帕克离开了facebook,但仍然不能抹杀前期他闪耀的光辉。

说到facebook,这本书介绍了这个伟大工具带来的变革。也让人不能不从心底佩服美国人的素质。facebook的成功几乎凝聚了最高的智慧和最成功的头脑的经验。历数一下帮助过马克的人,从哈佛的高材生,到硅谷的高管,那些进出过facebook办公室的员工之前或者之后效力的公司都响当当,雅虎、苹果、google、以及大型的媒体集团。这些人不在facebook团队,也在硅谷最著名的团队里。就如书中一个小故事讲到,facebook初期雇佣了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的陈士骏,但没多久他就离开了facebook,自己单干了。当时有人劝他说,现在做视频的网站一抓一大把,你自己做又能做得如何呢?之后不久陈士骏创立了著名的视频网站Youtube。

由此也不自觉地审视一下母们自己,北大清华何时能出一个辍学的亿万富翁呢。按照如今的教育体制,不辍学的高官倒是很高产,他们再心狠手辣点,也可能跻身亿万富翁的行列。再看看我们的sns,我们的社交类网站,在铁一样的GFW(GreatFireWall)面前,自由和透明的信息传递那还是一个梦。当然书中也提到了中国,说在facebook高速成长的时候,很多国家也开始出现竞争对手,而有些网站几乎就是抄袭。书里说了一个德国的网站,然后提到了“校内网”,说虽然校内网外观上和facebook有差异,但却抄袭了很多facebook内核代码。以这样的方式获得世界关注,并出现在和facebook这样的同类网站出现在一本书之内,真是一种讽刺。

更为讽刺的是,这本书名叫《facebook效应》,但在中国,它没有效应。

__补充20110319______

文中又一次提到华人是李嘉诚,他也是facebook的投资人之一。

__补充20110323______

文中一次记载google的聚会很令人印象深刻。说2007年,也就是经济危机之前,google邀请他们的广告商进行了一次聚会,google的高层还邀请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次盛宴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奢侈”,不仅宴席上的酒400美元一杯,就连装食物的盘子都是用冰制作而成的。google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的投资商和广告商们他们富有、富有,还是富有。

姜文的《让子弹飞》现在能想起来的台词有一句,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句话是我想说的,或者说希望自己能够说出来的。很多人说降温的电影很男人,在我看来在如今如果能大言不惭地说这句话,算不上得大自在,至少也算是成功了。

“赚钱对咱们来说算个事吗?”

写下这句的时候我已经到了新的工作单位,成为了朝九晚五的千千万万班儿逼中的一员。我应聘的时候对面试我的人说:“我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我想这句话的潜台词不是“我是个新手”,而是“前方希望无限”。至于是什么的希望我还没想好,但能肯定的是这个希望并不会围绕在“钱”上。到了这个年龄应该想一些问题,找一些方法,让生活过的轻松自在一些。或者真正去追求一些东西,实现一些梦想,吹一些牛逼。

就像韩寒在贾樟柯《海上传奇》影片里说的那样,韩寒想在自己赛手生涯的巅峰时刻对世界宣告:“其实我是个作家。”而我面前的路也有很多条,我学过经济、当过导游,现在成为了一个设计师。但这并意味着我以后会成为设计界的翘楚,尽管我很想,但我想人生真正的有趣之处在于经历的复杂性和领域的跨越性。我希望成为一个牛逼的设计师,更希望人们从其他方面对我有所认识。比如也许有一天,我在某座大山下购买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给过往的路人提供歇脚喝咖啡的方便,人们慕名而来,知道这里有这么个咖啡馆,这里还有一个咖啡煮的非常好的人,还有的人来到这里,因为他们听说有人对这一带很熟,是个户外高手,或许可以给他们当向导。但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我,而我是个设计师。

我没说过这里还有个著名歌手么?对,那也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这两天再看蒋勋先生所著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延续了蒋勋老师一贯的温文尔雅的笔风,和他的讲座一样,深入浅出,不纠结与纯理论,而是从感性出发,讲理解,略带感情色彩。所以不难懂,正如封面上所写的一句话“九至九十九岁读者适合阅读。”

虹吸壶

这本书列举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些著名的画家的画作,全彩印刷,质量上乘。字数不多,排版讲究,阅读起来感觉很好并且是一本能很快读完的书。但这本书其实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读”,而在于看图并且识字。书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作。蒋老师通过这些画作介绍了画家的风格和特点,只有看到画作,才能理解其在技法和意境上的高超绝妙。

有如下几点印象深刻处略记一二: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被推崇的画家之一。他的《女史箴图》精妙细致的画风有个好听的名字“春蚕吐丝”,笔触细腻柔美;另一个大画家吴道子在画面精致程度上更高一筹,说他画的毛发都像从皮肤里钻出来一样,曰“毛根出肉”。不过画圣吴道子的笔触更加有力量感,画人物的服饰像有风吹过,被后人称为“吴带当风”。

讲到佛教绘画不能不提敦煌的壁画,其中一幅《鹿王本生图》的壁画看起来很眼熟,查了一下资料,原来以前看过的“九色鹿”的动画片就是“鹿王本生”的故事。

后又看到画马的名家韩斡,倒是记住了一个漂亮的马名,曰:照夜白。

最近买了虹吸式咖啡壶,算是我真正咖啡入门的第一把壶。之前家里有一把摩卡壶,是叔叔送我爸的,我用它煮过两次咖啡,很简单好用。唯一的缺点就是煮出来的咖啡还有不少渣子,我一开始以为是咖啡壶构造的问题,或者是咖啡粉磨得太细了,后来才明白是没有在底部放虑纸的缘故——这个失误显然很低级,但幸好是我自己悟出来而非他人指正了,让我少丢了些人。不过后来家里的摩卡壶电热底座坏了,只好弃在一旁。以后我打算给他配个支架用酒精灯来烧,岂不更酷? 于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挣扎和摸索,我终于在回国后四个月后入手了第一把咖啡壶,而这一次我直接把目光投向了咖啡壶中的Geek:虹吸式咖啡壶。

syphone2

这是一把产自浙江金华的咖啡壶,售价仅85元,购买咖啡壶的时候同时购买了搅拌器和一个一分钟的计时沙漏。买最便宜的咖啡壶的原因也是第一次还是熟悉工具为目的,太好的壶怕玩坏了心疼。等熟练了再买一个日本原装的,或者直接升级,买一个比利时皇家咖啡壶。

经过几天的使用,发现虹吸壶不愧为体验咖啡文化的良品。对咖啡的享受不仅局限在品尝的那一刻,让咖啡这种在国人印象中的速溶饮品有了更全面丰富的体会。虹吸壶烹煮咖啡的过程能让人从视觉、嗅觉上获得多重享受。同时也强调火候、时间以及咖啡豆研磨的一些技巧。我家族里的亲戚很多人喝茶,家里的茶具一应俱全,来人就喝功夫茶。今天开始我也可以给他们显摆显摆,玩玩功夫咖啡了。

经过三次烹煮咖啡,有如下经验。

1、虽然这个壶提供了一个酒精灯,但是最好还是用瓦斯炉来煮咖啡。因为瓦斯炉可以控制火候,而酒精灯就只能靠移动酒精等来降温。操作起来着实不爽。

2、虹吸的好处是你可以对咖啡粉的用量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如果不用咖啡壶,恐怕会浪费很多。

3、目前看来,好的咖啡壶,两部分链接胶皮部分很重要,如果密封不好漏气的话,会很影响萃取效果。我第三次试验几乎算得上成功,已经看到上壶中明显的咖啡分层,但是因为漏气,让咖啡烹煮时间变短,没有完美。

4、虽然咖啡壶标配里没有,但是我发现一块吸水的湿布很重要,很有用。

5、咖啡滤布算是整个壶里清洗最麻烦的部分。但后来看了看网上的介绍。发现有的人洗滤布很简单,基本冲下水,用热水泡5分钟后放到一杯凉水中,放入冰箱。据说这样的咖啡布不会因为咖啡上附着的蛋白氧化而有异味,还能保留咖啡油脂在滤布上留下的香味。据说这个虹吸咖啡壶的派别就叫“滤布派”。瞅瞅,咖啡滤布都自成一派,玩虹吸壶的多Geek!

000015

000018

000001

前天一口气冲了7卷120,是用holga和八旗军火“竹”拍的。都是三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照片。那时的老王还没有冒起胡须,还那么年轻。

芒克《瞧!这些人》

从罗老师书架上拿来一本书闲着翻,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人之一。而这本书则是一本他的见闻录,记录了当年从白洋淀走出来的一批知识青年,他们在日后的中国文坛、诗坛、美术界和艺术圈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很多人的大名今天已经是家喻户晓。但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就是讲述他们曾经的一些故事,通过芒克的眼看到,由他的嘴说出。

当年的白洋淀活跃着这样一批人:根子、芒克、多多、方含、宋海泉、白青、潘青萍、陶洛涌、戎雪兰、北岛、江河、严力、彭刚、史保嘉、郑义、甘铁生、林莽。除了他们书中还记录了诸如作者与黄燎原、王朔、陈凯歌这样的非诗人的交往记录。我觉得当年的诗坛是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群落,每个人都以诗歌的名义走到一起,却似乎谁也不能理解谁,很少能看出哪个诗人对同龄或者同时代的诗人的仰慕和钦佩,这帮人倒是见面就喝酒,喝多了就吵架,吵急了就动手,然后大骂一句:“XXX算个屁!他写的那也叫诗!”这个群落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斗士,都特立独行,只有像黄燎原这样涉世未深就被吸引的孩子才会表达出不能自已的欢喜赞叹。诗歌的世界魅力是不可言传的,我觉得很难说你能理解诗歌,但是你肯定能被诗歌所感动。

更有趣的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现代诗歌只能以几乎是畸形地状态发展成长着。这群诗人在当时几乎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代名词,芒克在刊印《今天》的时候也像是在做地下工作,他们的聚会也屡有警察跟梢。除了政治上的不自由,诗人也不像作家能成为一个职业,登大雅之堂,真正靠写诗来养活自己的估计没有几个。退一步讲,就连真正吃文字这碗饭的都少。就“以战养战”这一点来讲巴金同志绝对是靠笔吃饭的人的榜样,一个好战士。但诗人更多的不是靠打持久战,那样的激情的持续性是有限的,且对人有巨大的破坏性。诗歌不能满足人们引发的对自身的思考的平衡,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食指的精神病,海子的自杀以及顾城的悲剧都说明了这些。

书中说到顾城令我印象深刻,芒克第一次见到由姐姐带来的顾城的时候觉得他胆小怕事,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顾城的姐姐说他可没有你想象的那样胆小,在新西兰他一口气杀了100只鸡,这可是真真切切的。

对于诗人本身悲剧命运的思考其实在书中并不多见,很多文章都是写了芒克和他的朋友喝酒吃饭的故事。这些人虽然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插队,但他们依然是当年那批人中的佼佼者。我感到有趣的另一点是,这些人很多都有海外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在那样的年代有这种机会和际遇的,恐怕是更为难得的。《瞧!这些人》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其中的诗歌却没有细读,因为总有一种莫名的心理在作怪,我知道那些诗歌都饱含感情,害怕被吸入其中,难以自拔。

影片《127小时》

之前有一部片叫《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这部片子讲的也是一个到荒野去的故事,也是真人真事改编。只不过这一部电影多了一些面临绝境的体会,而少了荒野生存那种对于出行的意义本身的深刻思考。其实127小时给人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压力,是个灾难片。在生存的最后一刻能否采取哪怕是最极端的措施,这样的假设本身就让人脊背发凉。而这部影片则真正拍出来了,让你看到,至少是血淋淋的,现实。影片最后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遇难的第一天主人公就想到了折断手臂求生的方法,但到了最后一天才真正去做。影片中3分钟靠石头折断手臂的过程实际上现实中的阿伦·拉斯顿用了整整一个小时。

影片《暗夜列车》与《指环王》

两个片其实一样,暗夜列车是列车版《指环王》;指环王是指环版《暗夜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