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最近王小峰的博克被封了,这我不感到奇怪。倒是他的T-shirt设计得那么难看还有人买,足以说明两件事情:一、买的人买的不是设计,而是在买“王小峰监制”;二、王小峰这个监制实在水平有限。写字和设计两件事情还是有距离的,小萌说得好,隔行如隔山。

click picasa album backup

从我年轻时第一次到巴黎发现了地铁这个简便、全城就在我脚下的交通工具后,我就一直很信赖它。猜想我跟地铁之间的这种 关系还与地下世界的魅力有关:威恩 (Jules Verne)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黑色印度群岛》和《地心之旅》。也可能吸引我的是那份匿名的快感:我可以夹在人群中观察大家,保持绝对隐形。(via 卡尔维诺《巴黎隐士》)

  最近在巴黎Chatelet 地铁站里,总能听到一个中国男人的悲歌。他不是在卖唱,而是在哭。只不过往来的人们听不出来,看他深情款款地拿起手里三根弦的乐器,唱着和乐器发出的相同的吱吱哑哑的声音,还饶有兴趣地觉得这是什么东方的古典艺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感到有些震惊,然后循声望去,看到一个不出所料的低矮蹉跎的身影。这个男人有着我想象之中的容貌,这个容貌苦难、草根、落魄、凄凉、第三世界——总之,和巴黎格格不入。他唱得更和这个都市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他回来到巴黎,开始一段这么不如意的生活呢?真是个耐人寻味的猜想,不过我总对这场景生出一幅腻烦的想法。也许和太多利欲熏心的故事一样,这是自找的,是咎由自取,是现世报,真得那么值得人去可怜么?而后那个声音被地铁粗重的关门声所截断,像现实之中的所有拒绝,生硬、果断、甚至不需要理由。

____凡人俗事____

今天入手一枚2006年比利时2欧元纪念币。

以前在网上听歌总去有道音乐盒,最近发现了豆瓣电台。有道音乐盒虽然不像百度mp3那样有那么多烦人的广告,但是问题在于提供的分类歌曲似乎永远不变,我一般听民谣或者摇滚,不过听来听去就总是那几个人的。用豆瓣电台之后觉得不错,虽然也推荐一些四六不着的歌儿,但范围是可以自己选的,所以不至于太出乎意料。

有感司马相如《凤求凰》、苏轼《江城子》。

_____补充于20100207_________

上文中摘抄的卡尔维诺的一段话里,有个作家的名字叫威恩,仔细看才发现这个人原来是儒勒凡尔纳。真不知道如何翻译成威恩的。

  把aWeek重构完毕,这里可以看旧版。老王看后觉得不习惯,我说那你就习惯习惯吧。

  为什么要重构网站呢?

  1. 旧版页面延续了最初网站的风格,这个风格在若干年后的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了。尽管我很喜欢,但我也要承认这点。
  2. 我不喜欢过多的点击,之前的页面设计原则就是“没有滚屏”,让所有信息在一个1024x768的页面之中显示,但现在看来单屏幕会受到屏幕物理大小本身限制,效果不好。倒不如换成但文件,作为弥补,之前八页的页面内容集中于一页,达到“无多余点击和等待”看到所有信息。
  3. 对Div+CSS新的好恶和理解,我喜欢更加灵活的布局方式,所以要做些什么,那就先从aWeek开始吧。
  4. aWeek很久没有更新了,所以更新一下。

  听了一个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故事倒没有想象中那样起承转合波澜壮阔,但细细品味觉得也不是标题党。小说结尾香港炮火之后,男女主角终于心灵相通,走到了一起。女主角说:“这一场炮火结束了多少故事啊。要是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要是我死了,你的故事还可以有不同的继续。”一句话道出了乱世之中一个被大家族遗弃的女人心声和不安。到最后虽然结局圆满,但是张爱玲仍然有些意犹未尽,还要点透这样的所谓倾城之恋是何等脆弱和物质,不免让人反思爱情和婚姻。

  想到那天做的梦,结尾其实是醒来后找补的。梦里的关键自然是和佳人的苟合。但难得有这样的铺垫,更难得我清楚地记下来了。

  无聊之中看了一些情感类节目,家庭纠纷,感情纠葛,觉得做这类节目的人心理是变态的,否则也不会四处寻觅那些心理更变态的当事人出来做节目。有那样奇奇怪怪的案例还能主动站出来做节目,来外扬家丑,心理之扭曲实在是天可怜见。不过更变态的还是观众,但他们是无辜的,因为他们的变态是含蓄的,这种对病态情感和心理的好奇被这类节目挑逗,产生快感。这类节目看多了和做多了都不是好事,所以老王转型做娱乐,实在不是坏事。另一个感受小萌总结地好:中国的父母都跟老母鸡似的。那个心操得啊……

睁不开双眼,睁不开双眼……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浪费时间真是惬意的事情。

“一个人的悲剧是其性格的悲剧。”

速记一梦:

  我是当地的一个知识分子。当地有一家人是黑社会。

  某天,我被人蒙了头,两眼一抹黑的走了很久,再见光的时候到了一间屋子里。堂上灯火通明,两旁一票人马背后都是刀枪剑戟。有人告诉我,这是某某堂,这是我们老大,你就叫三爷好了。三爷倒客气,赐了坐,奉了茶,给我娓娓道来:原来因为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三爷即将面临一场内斗。不过三爷年事已高,头脑不大对付了,所以才把我“请”来,让我给出出主意。

  不知怎的,场景一晃,我身在另一室内,背后紫檀书桌一张,周遭雕梁画栋,面前文房四宝。门外吵吵嚷嚷,珠帘外面一个人说了很久,言毕又是一阵争吵。我听了些许,大概听懂了原来挑事儿的那个自称六爷。放下珠帘,只听背后一人道:“先生,您看我该怎么办啊?”

  竟然是三爷!看来这里是他的书房了。我心扑扑跳,虽然不知道到底什么路数,但还是面色平静地说:“三爷,这地头儿您是主儿,不要多说,越沉住气越能压倒他们。您如此这般如此这般……”三爷点点头,漫步而出,看着面前那个年轻人。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忽然见三爷一拍桌子:“六儿,你还懂不懂规矩啊?!”旁边的师爷闻声掏出一张发黄的纸张高声念诵: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乱犯上者重罚不怠!……

  于是帘外一阵混乱。六爷最终仗着人多势众没受家法全身而退,逃过了重刑,但也受了轻伤。三爷回到屋中,对我一躬到地:“若没有您的点播老朽肯定就行将就木了。不过还有一事要劳烦先生。六儿虽然走了,不过估计还要作乱,我想把我家眷转移。不过我和手下不便出门相送,怕遭人暗算,先生独来独往,光明磊落,不会引起怀疑,所以就想请先生帮忙协同家眷到某某地,我已安排了安全的所在。”我自然答应。

  谁知门口只有一乘轿,一匹马。我上马,轿夫抬轿便行。我一路环顾左右,似无人相追。抵达一地,轿夫便回,轿帘掀起,竟走出一绝色二八佳人。我惊为天人,半晌无话。佳人问曰:“先生为什么如此?”我说:“无他,正在对姑娘你展开合理的性幻想。”佳人道:“不想先生如此幽默,但不知先生可解风情?”我笑道:“可解!可解!”然后二人把就尽欢。事后我忽然感到后悔,佳人似乎不会把这奸情告诉三爷,但谁又说得准呢?她是三爷的人,她的男人是大佬。慌张之下我便写书信一封,赶往三爷住处负荆请罪。

  三爷看完了信,停了半晌,猛然大笑。我大惊,问之,三爷答曰:“我们道上混的,女人是衣服,一个义字当头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女人就算老夫的谢礼。先生不用挂怀。”然后是一串义博云天的大笑。我那个感动啊——从那以后我就是三爷的人了。

  过了许久,三爷在一次看戏归来的途中被一伙人干掉。和我猜测的一样,是被六爷的手下干掉的。

  不过我不知道的是,那个佳人其实是六爷的女人。算不上三爷的“衣服”。

我是一个多媒体设计师,将文字、图片以及其他形式的媒体付诸于网络。建立网站,发布分享信息。在开始一切工作之前,我需要时刻告诉我自己,我是一个 设计师,不是程序员,这一点至关重要。我需要弄清自己的专业和领域。细分才能深入,才能专业。我关注前端,关注效果,关注优化,关注用户体验。所以我关注 CSS。CSS的魅力就是可以将内容与样式进行分离,配合Div的结构布局,可以将网页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丰富。

最近对CSS有了新的 感悟。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开始重构aWeek版面。上一次对aWeek板块进行重构是2009年2月开始的。因为之前的网页在ie6下和firefox下面 的效果差得太多,由于曾经技术水平有限,大量使用table布局,于是上一次重构的关键是div+css布局,采用了单行3列的布局。布局完成后感觉不 错,不过到今天来看,还是太死板。不过当时也并没有太偏向设计。经过一年的时间,随着经验和技术的提高,aWeek的页面已经难以令我感到满足。虽然 aWeek内容已经不太更新,但我仍然希望他看起来好看。于是便有了再次重构的考虑,至少要给aweek这个充实了几年的静态叶面构成的网站部分画上一个 完满的句号。

听起来有些悲伤,不过aWeek并没有停止更新,还会通过加载thePoker部分来进行更新。同时也是我的一些新技术的试验 田。

  2010年我会和我的爱人去几个地方旅行。

  目前想到的目的地有这几个:法国南部及蓝色海岸线(Arles、Hauterives、尼斯、嘎纳、马赛),格勒阿尔卑斯,意大利(罗马、米兰、威尼斯)、西班牙(巴塞罗那)、荷兰(科肯豪夫、阿姆斯特丹),埃及(开罗,尼罗河)。

  这其中法国南部是肯定要去的,我对那里有着极为自我的渴望,甚至可以说,我来到法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到哪里去看看,这个旅行将是我的一个圆梦之旅。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则更是为了去异地寻访别样的人们,这个旅程应该是轻松而惬意的。对于格勒阿尔卑斯本来我是非常期待,刚到法国的时候我本来想那会是我“山河海”计划的重要组成,但是后来我想通了,我将不会重装在阿尔卑斯山上行走,我会轻装上阵,以一种完全休闲的心态和步履走这一程。09年的欧洲四国行令我对荷兰有了一个不能再笼统但异常深刻的印象,我非常喜欢这个北方的低地国家,这里的人们比过分自大又自卑的法国人更加可爱。我忘不了风车村的牛奶冰激凌和阿姆斯特丹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们。所以我们决定春天再去一趟,前往科肯豪夫,看郁金香。

  由于有这样多的目的地等着我们前往,所以必须现在写下来,开始着手准备和安排。这些目的地之中最好完成的是荷兰,因为比较近,2天一个周末就可以完成,每个人预算也可以在150e之内。其次是法国南部,因为签证所以法国境内都比较好走,只要安排好时间和控制好预算就可以了。意大利和西班牙无疑是大行程,距离远,时间长,基本上每个地方至少要打出五天时间,所以时间安排最重要,要提前订机票和酒店。不过最有挑战的还是埃及,这个文明古国现在不那么文明了,而且简直就是很乱。不仅不在欧盟区,还要换钱,做调查和准备,并且那边也不老安全的。其实花钱和时间还是次要,要有生命危险那就不值得前往了。

___其他___

工作需要把adobe系列软件全部升级到了CS4,感觉很不错,尤其是illustrator和inDesign,DWCS4很早以前就用了,比CS3好很多。

Firefox升级到了3.6 据说速度有了很大提升。

《梦之旅3》是前两天玩的一个解谜游戏,当我迷上这类游戏之后发现事实上这种游戏非常之多。一来是因为制作比较简单,而且画面精致,要配置也不高。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很是休闲的良品。不过这类游戏很多是英文版的,虽然四级英语水平就能玩,不过还是影响游戏者的体验的。所以我发这个游戏,也是因为这是中文版的。(感谢3DM汉化组)

下载上面所有文件,解压缩,就可以玩,要注意的是保证安装路径是全英文,不要有中文,否则玩不了。

或者狂点这里进入verycd下载

来自野孩子乐队,来自西北,所以不软。

https://music.163.com/#/song?id=390253

野孩子乐队(Wild Children)是中国大陆一支优秀的民谣组合,1995年由张佺小索在浙江杭州组建。两名主唱都是兰州人,且都深受西北民间音乐影响。主唱小索已于2004年不幸去世。乐队也与于2004年在北京解散。张佺则于2004年移居云南。

  对于这支乐队,还想多说两句。野孩子乐队出过四张专辑,都是现场录音的版本,是几个地方的不插电。上面两首歌选自专辑《黄河谣》。如果一张专辑里有一首歌我听着好听,就会把这张专辑收藏。而这张专辑里有至少三首歌我都觉得非常好听。所以我这两天非常高兴,仅仅是因为这几首歌曲和这一支乐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只有周云蓬的《沉默如迷的呼吸》这张专辑达到了我评判的标准。当然,歌曲和专辑好坏不能用数量来评判,但我想说的是,这支乐队通过浓烈张扬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以至于我只能通过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我的快乐,那就是继续听继续听继续听……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乐队创始人之一的小索去世乐队于04年解散。我们无法再继续听到有着兰州口音的和声,不过另一名创始人已经单飞,但仍然有作品问世。

  我佩服的人之中有一位叫做米开朗基罗,他在画了西斯庭教堂的天顶壁画的时候主教派人来问:“请问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呢?”他看也不看来人,一边画一边甩下一句狂话:“到我满意为止!”当我看到这一段时不禁一拍大腿惊叹一声,这才是一个大家的气派和态度。

  我还很欣赏一个法国人,他是一个普通的邮递员,但他的行为比我所知道的所有艺术家都要伟大,并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所谓的艺术家而显得更加伟大。这个邮递员用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独立建造了一座梦一般的建筑,这个充满宗教色彩的建筑又不同于所有的宗教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造型都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最重要的这是一个人的作品,从构思到实现,并且持续了他的一生。他目睹了别人从不理解到发出赞叹,最终在死后如愿葬在了自己建造的这座宫殿之中,完成了他的理想并创造了一个传奇。这个建筑有个名副其实的名字:“理想宫(le Palais Ideal)”,这个艺术家邮差名叫Ferdinand Cheval (1836 - 1924)。

  我第一次听到理想宫的故事的时候无比震惊,那是通过一个纪录片,我无法相信那样的建筑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在理想宫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行简单的描述:“le Palais ideal: Le travail d’un seul homme.Le rêve d’un paysan.”理想宫,一个人的作品,一个农民的梦。读到这里我感觉豁然开朗。也许只有梦想驱动,才能完成这样天才的作品,而在这种力量驱动之下的坚持是令人敬佩和感动的。虽然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艺术工作者,也没有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但他拥有和米开朗基罗一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在很多著名的艺术家身上找到,这是一种匠人的精神。

  记得以前听人说:“你首先是个匠人,然后才是艺术家。”匠人是艺术家的必经之路,而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精益求精,“艺术家”这个称号到最后显得越发的空洞,无非是一种世俗所追求的普世价值。他们首先追求的是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目标,完成理想。这个过程异常艰辛,无比漫长,甚至不被别人认同和理解,但他们陶醉其中,这才是艺术本身。历史上有很多人是极为优秀的匠人,但他们并没有都成为艺术家,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价值,有了大量高水平的匠人,才能从中诞生出跨时代的艺术家。这就如同一座伟大的建筑比如西斯教堂,比如故宫博物院,你看到的每一块砖瓦都是那个时代顶尖的匠人的作品,而如同教堂穹顶壁画或者太和殿匾额的题字,才被认为是艺术品。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那些创造了每一块砖瓦的匠人不是艺术家,但不能否认他们创造的每一个细节的艺术成就。

  匠人的精神无论对于艺术家本人,还是对于我这样的仰慕者都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生活在一个缺乏匠人的时代,无论是自身还是周围环境都被浮躁和空虚所包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匠人的心态显得更加珍贵,为此我写下这些文字,作为纪念,也作为警示。

来自野孩子,献给梵高,所以不软。

可惜网上似乎没有mp3下载,只有一个视频,和这个Flash。

https://music.163.com/#/song?id=28547435

歌词

他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强
哪怕破碎了那也是,那也是石头
他的爱就像花儿一样善良
就算天黑了那也是,那也是花儿

太阳在那阿尔的天空燃烧得太快
送行的人还没有到来
大风把那苦涩的汗水吹遍了田野
只有天真的孩子快乐地唱着
伏热 伏热 伏热 伏热

点击picasa相册图片
erain 拍摄于Clermont-Fd, France 080305

  读川端康成《雪国》,渐渐领悟了为什么这样的文字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近代文学界虽然大家辈出,但仍没有受到西方文学界达成普遍共识的作品。在川端康成细腻平实的文字里,无不渗透着日本文化的浓烈色彩。当年中国文坛倡导白话文的时候所诞生的一批大家虽然被后世尊为中国文学的旗舰,比如鲁迅,比如郁达夫,比如巴金,比如冰心,等等等等。但这些人所处的时代让他们的文字充满了变革,却不能代表中文之美,你可以说自他们之后,文学变得更加通俗,变得平易近人,但并不能说,这是一批集大成者或者能够因他们让中国文学产生大成的气派。我这样的后辈浅薄,不够评论的资格,但我能够感受到——这就如同我能够感受到川端康成文字中日本文化之美一样,这是另一种文化所产生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只不过通过最恰当的文字传达出来,而这种不同令人着迷,莫说西方人,我们都会感到惊讶。读到最后,发现《雪国》一文写了十年有余,才深感这样对文字的历练和锻造才能经得起更长时间的考验,才能拖得起所谓“文化”的重量。

  读欧文.斯通《梵高传》,第六卷:阿尔。其中写到梵高到了阿尔之后被当地人称为“付热”,意思是:红头发的疯子。面对阿尔的田野和炙热的太阳梵高的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事实上从他开始拿起画笔的那一刻,热情就一直充斥着他的生命。)在给一个咖啡色的皮肤的姑娘画画之后,他失眠了。他跑到了阿尔的一个妓院,皮条客给他介绍的一个姑娘却只有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当他面对那个姑娘的时候,有一笔描写很是精彩:

“她只穿了一件单薄的印花连衣裙和一双便鞋。她那圆圆的乳房的乳头,像谴责的手指,直指向他。”

  后来我想那个所谓的“伏热”到底是哪个法语词呢?查了查,可能是“furieux”一词,意为”疯狂、极其激动的, 狂热的“。似乎并没说头发的颜色。不过一个惊喜是在搜索”伏热“的时候发现了一首歌曲,来自”野孩子“乐队,名字就叫《伏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