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续前文

第一天的行程里还有几个值得一记的点。我们去了一家名为“黄鱼听雷”的咖啡馆,品尝了顶级云南小粒和爪哇两款单品咖啡。咖啡馆老板娘是个台湾人,她家养了两条狗,其中一条趴在门口的萨摩耶很招人喜欢。老板娘说他家的咖啡都是自己烘焙的,并且有的品种国内只此一家。咖啡喝的很开心。走的时候又和小狗拍了几张照片。对了,萨摩耶的名字叫依肯达,也是一款咖啡的名字。

从雪山回来头疼欲裂,找了一家餐馆吃了奇怪的饭,纳西烤鱼和土豆饺子(!)。在古城里又走了走,远眺了一下木王府就回客栈了。回去的途中看到酒吧街已经张灯结彩,喧闹的酒吧里灯红酒绿,但真正泡吧的人还不多,门口坐了一帮托儿配合着里面的歌手拍着桌子——但他们的眼睛却是望向窗外的——这无疑出卖了他们。有的酒吧里充满了干冰的白色气体,绿色的光从白雾之中刺穿,让这一切显得如同另一个世界。

我回到酒店和小萌商量了一下,本来决定明天去拉市海骑马,但考虑到身体决定明天休整一天,去趟束河就得了。

束河的可悲之处在于他是丽江的影子,纳西印象中的印象。如果丽江是造作的,那他的造作显得有些粗糙。“便宜”是束河相对于丽江的一个标签,但这个标签不足以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束河古镇正随着模仿丽江古城的建设而失去本色,如果他还有本色的话。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古镇里的水流,比丽江的要清澈许多。

从束河古城回来,天有些要下雨的样子。我们回到大水车,回到古城的喧嚣。又逛了半天,吃了丁丁面包店的面包,很简单的面包却异常的香甜。这一天休息的比较好,于是决定明天去拉市海骑马。

天有不测风云,睡了一觉起来一看,下雨了。客栈老板帮忙联系了拉市海的一日游。180一位,包含接送车、骑马、划船和一顿午饭(比古城里旅行社的报价贵将近100元,客栈老板说安排的是纯玩团,中午有村长家一顿好饭)。既然已经订好了就硬着头皮出发了。上了一辆蓝色面包车,一路上雨越下越大,下的我心都有点凉了,车上除了司机还有个二十来岁的纳西小伙子。油嘴滑舌地跟我们说了一路,还旁敲侧击的让我们给司机小费。我们想好了对策,能不给就不给,如果他强要,那就给一点,破财免灾。路上天气不好,山路还异常难走,进了村儿后一段路简直不叫路,颠簸得厉害。我们看着窗外的风景觉得这一程不善,估计得拼人品了。谁知道到了目的地后,云开雾散,天气竟然大晴起来。这时候头顶上阳光万丈,远处山上仍有大团的云层,远山和近在咫尺的拉市海湿地看起来非常震撼。这种景象让我们欢腾雀跃,骑马的一路天气都非常好。我们由一个马夫带着,三小匹马走上了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在拉市海实际上是被规划出来的一条爬山的路线。当然是骑着马走这段路程。骑在马背上走在颇为陡峭的山路上还是有一些惊险的感觉。从山上下来,绕着村子走了好大一圈,走到拉市海的水边,马儿休息,我们坐上船,开始欣赏风景。什么叫做镜子般的水面,什么叫做跑马溜溜的山,什么叫做棉花糖一样的云,什么叫连绵不绝的群山……都在眼前了。最后要记一笔的是村长家的饭,竟然有6个菜,好吃的不得了。回到古城已经五六点钟,吃喝逛到晚上。

最后一天收拾了一下东西,逛了一下古城旁边的忠义市场,非常当地的感觉。不光是蔬菜水果,几乎生活必需品都在这里能买到,能看到很多当地人在这里逛。我们买了两袋子很新鲜的芒果准备带回家。而后就回去收拾东西,退房。一个下午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在一个咖啡馆做了很长时间,利用最后一点时间体验丽江的所谓“慢生活”,而后就匆忙上路,飞向北京这个那么不一样的异地了。最后的最后记录一笔,丽江机场的杯装方便面你猜多少钱一包?18块啊亲!

我的印象最终停留在前往机场时看到夕阳照在山的一侧,光芒无比迷人。(完)

因为左小祖咒,因为不好好唱歌,因为好姑娘,所以不硬。

很喜欢这几句歌词: 秋风起 落叶黄 美好的季节让人向往 荷花开 芦苇响 青春的骚动让人迷茫

收听

)更多图

“机场是前两年刚修好的,高速修通了就更方便了是吧。”——接机的司机小木说。

“我姓和,我的姓是纳西族特有的姓氏。和平的和。”——前往玉龙雪山途中领队自我介绍。

“泸沽湖住了很多摩梭人,但他们不是摩梭族,因为民族划分的时候他们人数太少不能成为一个单独的民族。所以被归到了我们纳西族。但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领队介绍摩梭人。

“你们出门右转,走的这条街叫七一街,往前走看到万子桥,左转直走就到四方街了。再往北就能到大水车了。回来时候如果找不到就给我打电话。”——客栈柯老板说。

“大家可以和门口的那个老东巴拍照,他是不收费的,拍完了大家可以说一句“酒呗赛”(Jiu-bei-sei),就是纳西语谢谢的意思。”——领队在纳西印象演出现场门口告诉我们。

“你看那只狗好可爱啊,给我和它拍一张。”——路人女孩对同行的男孩说。

“零三年丽江地震,有人说是天上的神灵生气了,惩罚下来。于是我们就重修了木王府。你看,我们纳西人就喜欢编这些东西。”——从拉市海回古城的路上纳西族司机说。

“这里曾经是一片高原牧场,当年洛克在这里的时候这里都是草场,包括那边的高尔夫球场和张艺谋的印象丽江演出场地。但现在……大家看到,已经没有什么草了”——大家看了看窗外,均表示没有什么可拍照的。于是汽车发动,继续前行。

“大家在这里买东西一定要小心,事实上这里大多数东西都是从义乌进的货。我们当地人都不在这里买东西的。”——路上遇到的一个导游对她的客人们如是说。

“就在这一瞬间 / 才发现 / 你就在我身边。就在这一瞬间 / 才发现 / 失去了你的容颜……”——到处都是这支旋律。

“你要不要吸氧?”——我老婆问我,我点点头。

“有什么艳遇么?”——我的朋友在我回来之后如此问我。

“我看你很有运气!”——跟在我们身后的一个和尚对我们说。我们没有理他,他跟上我们旁边的一对夫妇,对那个男的说了同样的话。


随便再写点关于游记之类的东西吧

行程安排的其实很简单,14号早上7:40出发前往丽江,18号晚9点返回北京。双飞,并且是直飞。所以机票价格也比转机或转乘火车的贵上至少1000元/人。我们就是在用钱买时间,想一下飞机就开始游玩。不想耽误多余的时间,因为假期太宝贵了。

之前从马蜂窝网站上看了一些资料,还查了查自助游的攻略。看了半天也没太搞明白到底怎么安排路线,就把想去看的景点罗列在了一张纸上。后来发现真正玩的时候不可能一次全玩遍,也不是不可能,就是别想休闲了。我们的原则是不能太累,宁愿多花点钱也不能太累。

去之前定了机票(6500rmb/两人)和客栈(1040元/4晚),客栈费用包含接机倒是很方便(如果自己打车,费用基本上是80块/单程)。出了机场就前往客栈,路很好走,天气也不错,一下就能看见玉龙雪山,令人心旷神怡,途中跟司机打听了一下景点,也没敢太多问,一来是我之前来过一次丽江,倒也不算一无所知。二来还是有些心存芥蒂,怕问多了让当地人知道会挨坑。不过司机和客栈长期合作,也不是黑车。小伙子也很朴实,让我们放心了不少。

到了客栈入住,我们住在七一街的一家名为”晚居”的客栈,在携程上评价也不错,价格算中上等,还是那句话,多花点钱买个舒服。估计是看了我们预定的蜜月房,老板给我们安排了个圆形床的房间,感觉还不错。安顿好了,下楼问了问老板怎么逛古城,老板给了地图,详细的讲了怎么去四方街和怎么回来。并说可以帮我们推荐纯玩的雪山团。所谓纯玩就是团费高达530元/人(玉龙雪山一日游)但绝对不会进店购物,且给足游玩景点的时间。我们觉得有些贵就说先考虑一下,就先去逛古城了。

丽江古城是那种一去就会被吸引的地方,尽管有些人说太商业,但你来这里不就是为了这个气氛的么。我们花了半天逛古城,最后觉得五一街上有两家店铺还不错,准备临走之前再购物。对了我们是先打车前往花马街,吃了不怎么样的腊排骨火锅(丽江特色之一),味道着实不敢恭维,还特别咸。还要了一个炸乳扇,就是奶酪,还特牙碜。

第一天在逛古城到晚上结束,途中也看了看古城里一些旅行社门市,雪山团基本是250-400之间,530显然贵不少,但考虑到纯玩最后决定报名,于是回客栈老板帮忙一个电话叫来了旅行社的客服,是个当地的纳西小伙子,以不太标准但很快的语速给我们讲了基本情况,包含玉龙雪山大索道、蓝月谷白水河和一个叫印象纳西的表演。包一顿午饭,送氧气瓶和羽绒服。我们听得有些晕,签了字,交了钱(1060元啊~)还有些担心。但老板表示他们合作很久了,放心。于是我们就回屋睡觉了。

晚上我还没睡好觉,客栈的屋子密封不太好,洗完澡还感觉有些凉,于是开了空调,迷迷瞪瞪睡了一夜。小萌睡得还不错。我早上起来头有些疼,因为7点多大水车集合,于是起了大早,也没在客栈吃饭(客栈费用含早餐)就出发了。早上的古城别有一番清净的美好。这一天天气大好,好到让人想流泪。到了广场看到领队,一看人还很多有将近50人,我们才放心,即使挨宰也不是我们一对儿,哼哼。领队是一个纳西族的小伙子,姓和,胖胖的。

开始雪山团,到雪山,上大索道,由于是纯玩团,所谓的vip团,基本没有等就到了索道入口,很快排队就上了索道。穿上大衣,拿好了氧气瓶,全副武装。几乎没有云,天蓝的不可思议,阳光直射下来,那叫一个通透。云杉坪到山顶平台,将近3公里长的索道将雪山的植被一览无遗,漂亮极了。到了山顶4500米左右还需要徒步爬180米。我们遵循着不能求快的原则慢行起来,结果发现还真有高原反应,走了不多久就开始上气不接下气,爬了一半的时候就开始烟花,脚发飘。于是果断用氧。边吸边走。也许是昨晚没休息好,我反应更加强烈。头疼得厉害。虽然最后顺利爬到顶部平台4680,但也已经快精疲力尽。人都有些恍惚了。下山的过程感觉更加艰辛,到了索道平台我几乎有点支撑不住的感觉——这个状态遭到了小萌的耻笑,还说我多吸了她半瓶氧气——我冤枉啊我。

下了山吃饭,团餐难吃的不得了。之后游览蓝月谷和白水河,时间两个半小时,我们绕了一大圈,拍了好多照片。算是深度游中的深度游。天气给力,景色异常的好,虽然我还是头疼不已,但就着兴奋劲儿也一路狂行。结果看完印象纳西表演回城途中感觉到了极限,头晕得厉害,还有点想吐。真是糗到家了。于是我们在古城走了走,找了个饭馆吃了点东西就回去了。总的来说我们觉得报这个团还挺值得。游玩非常尽兴,领队也比较负责专业。一点关于购物的信息都不会跟你说,但除此之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人感觉很好。就是高原反应折腾得我够呛,下了山只想回去躺着。 (

暂时写这么多吧,余下的日后继续)

有闲来无事者说来此地要做三件事儿:晒太阳,发呆,和逗狗。其实这三件事在哪儿都能做,但在别的地方你最多也就是落实字面意思,而在这里您玩儿的就是小布尔乔亚情调。

出发前我悉心准备,但直到上了飞机才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准备,并且想通了也没有什么可准备的。抱着这样的状态很好,就像那些此类情怀的追随者们常说的:我要去那有一米阳光的地方,用脚步丈量青春,邂逅生命里不可预知的美好,并迷失在柔软的时光里。

起初这里便被各种传说所笼罩,以至于它几乎只存在于印象中,这里是偏远的,模糊的,光怪陆离的。但无数的人都因此更加迷恋,欣然前往,想象这里能有另一种别样的生活。甚至在此地不远的地方,人们开始打造另一个村落,而斯地却在一开始便已失落。成为这里的影子,一个印象中的印象。

上了大索道,登临4680米的平台,远眺5000多米的主峰。我被此情此景吓着了,或者说“受到了自然的洗礼”,哎妈呀~我的情操被这高山陶野了。

小香巴拉可以算得上京城最有名的入门级路线,从上面的垃圾也可窥得一斑。周末去香山爬了一圈,带了两个塑料袋,顺路捡了一路垃圾。从路上行人的反馈来看,我的所作所为应该“深深影响了他们”。我甚至坚定的认为,如果有100个我同时出现,扫荡上山途中一片山地的垃圾,可能感动中国也未可知。

但就捡垃圾一事,我并没有很多想法。只不过因为香山爬了多次,见到垃圾越来越多看着碍眼。冬天的时候还好,你扔多少大雪一下都被“银装素裹”了。可冬去春来你小小的侥幸心理就被暴露了,谁还看不见那些瓶瓶罐罐手纸塑料袋,认不出红牛王老吉麦当劳的大logo啊。一路上捡来,很多深受感动的围观群众表示:“嘿,小伙子,真棒!向你学习!”我微笑不语,心里却说:“乃们少扔点我不就不用这么费劲了!”大多数人投来敬佩的目光,留下赞美的语句后继续向上爬了。也有几个起身捡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垃圾交到我的手里。

本来我带了两个袋子想爬到八大处再开始。谁知香山好汉坡一线树木还都没换上春装,地上的垃圾已经迫不及待地在风中摇曳了。于是只能提前开始。但事实上由于这是一条驴友路线,有些地段爬起来有点难度。这就意味着真正险峻之处垃圾并不多。直到了某个休息处,才能看到漫山遍野的壮观景象。当初就是因为看到八大处翡翠顶上简直被丢的肆意的垃圾,混合着信徒们给树木披上的绸质的经幡,经过了雨水阳光和风的洗礼,变得一团乱麻一般。幸亏人类作为一种骄傲的动物尚有自身能力的限制,否则香山变为臭山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程回来想清楚了几个问题,暂列如下:

  • 1、捡垃圾是个长期的工作。我有兴趣把这个事情带到爬山的过程中去。但我不希望因为有人捡垃圾,人们就更心安理得的扔了。
  • 2、捡垃圾的装备很重要,下次要准备厚的橡胶手套(一次性的最佳)免洗的洗手液,消毒纸巾,以便休息的时候喝水吃东西的卫生。
  • 3、一个人两个塑料袋是不够的,最好是组一队人,每个人3个左右塑料袋。并且塑料袋要结实。垃圾收集起来后要带下山,不要放在中途。遗憾的是这一程直到下山也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垃圾桶,所以看来小香巴拉一线是真的无人值守了。
  • 4、如果可能,可将捡到的垃圾分类,能够卖钱的卖钱,也算是一种收获。或者更高尚一些,把这些钱直接捐赠给乞讨者。但如果更更高尚,应该用这些钱购买一些垃圾桶,放在沿途。
  • 5、小香巴拉已经属于京郊成熟的徒步路线,应该在路途的关键点安置垃圾桶,可以放很简单的那种,并有人来定期清理。如果是一个志愿者组成的公益组织,可以有的人专门负责捡垃圾,有的人负责通过消防通道将垃圾运输下山。因为带着垃圾下山还是很困难的,除非把垃圾放在背包里(估计没人愿意这么干),否则没法解放双手,下山有一定危险性。
  • 6、基本上是我此次认识里最重要的一点:不要丢弃手纸(和消毒纸巾)。“没关系,手纸可以自然降解”这样的观点十分错误。垃圾就是垃圾。

以前坐火车,看到火车经过隧道的时候,闪过的各种光线,在一片黑暗之中,这些光影让人觉得莫名的兴奋。面对这种景象我多次感叹过,这是多好的商机啊。如果墙壁上挂上一幅幅画,领导人大手一挥,说一句:“让它们~动起来嘛!”于是随着火车隆隆飞奔,画面开始高速移动,我们就将看到令我们祖先惊叹不已的一幕。

而今天在北京的地铁里,这种景象竟然出现了(其实已经出现好久了)。我儿时的梦想中的场景成真了——在地铁里,面对窗外触目可及的黑暗,一个个矩形的画面从你眼前飞驰而过,在满目的应接不暇中画面的元素纷纷跳动起来,黑暗的通道一时间变得炫目多彩,光怪陆离。这时我总想起那个电影幼年的时代,一个人拖着一只镂空图案的圆筒,里面是一只正在燃烧的蜡烛,他使劲拨弄了一下,圆筒飞转起来。于是墙壁上映出了跑马溜溜的神奇的图案。

兴奋吧,无知的人们!这就叫“阿尼魅审”!

我站在无知的人们中间,双眼酸涩。想通过黑暗让双眼放松的想法成了“妄图”,广告如同一只无形的怪物,爬进拥挤车厢的每个角落。挂在门旁的显示屏里不间断地播放你都能背下情节的广告——既然这样,我还兴奋什么呢?就连本来一片漆黑的隧道,也被那些飞驰的广告占领——想躲个清静,只能闭上眼了。

北京地铁的空调系统被一种奇怪的逻辑所控制。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一句话:不让你舒服。我很怀念巴黎那种可以打开窗户的地铁车厢。地下虽然总有一种奇怪的味道弥漫其中,但如果能够透透气,在闷热的夏天,人们如沙丁鱼一样拥挤在一起,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这种空气异常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