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写201610
小猴最近说一些词语都喜欢以M开头。比如:“青青你说草莓CaoMei”,小猴:“马梅”,“那你说蓝莓”,“麻梅”,“你说老玉米”,“马妹米”,“青青说蜗牛”,“Mo-Nuu”。不过青青现在已经能很清楚的叫出“牛”“猪”“熊”等小动物的名字,说猪字的时候发音特别逗“青青你说猪”——“Ju。”
小猴管“干杯”叫“Bei-Ji”,管“秋天了”叫“Tei(一声)-tei-tei(轻声)”,说“叶叶”意思是秋天了叶子落了。
2016-10-11小猴不听话,打人,妈妈说他。小猴听后不开心,把iPad摔到了地上。我又说小猴。小猴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心里还不开心。我说他的时候他很委屈的样子,要哭出来,还强忍着不哭。虽然他做的不对,但我看到他的样子还是觉得他可怜,一直忍住没笑。
2016-10-10小猴的妈妈中午趁小猴休息,说活动活动,做一会儿平板支撑。刚趴了几分钟,他姥爷午睡睡醒,走出卧室,看到客厅里小猴他妈,问:“你这是练什么功呢?”
2016-10-09 小猴最近很黏他妈妈,看书的时候总是叫:“mamamama”(一声),然后指着书上的图案说:“(哎)呦~~嘿”,样子可逗了。
三亚归来
三亚真好啊!以后还得再去!
随便写20160928
2016.09.28
小猴妈妈:刚才他逮逮(小猴管他姥爷叫deidei)给小猴唱了《小叮当之歌》——他给小猴喂饭,小猴一笑,他就说真像小叮当。然后就唱:“我叫小叮当,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都管,balaabala……”
关于这个小叮当是谁,我曾经有过深深的质疑。据他逮逮说这是他老人家年轻时后看的电影里的人物形象。说大青青长得特别像电影里的那个小叮当。但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的孩子,小叮当除了机器猫,应该没有第二个人选——就是现在按照正确日文发音的哆啦A梦。难道他姥爷年轻的时候也有看过这个漫画?还对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不过《哆啦A梦》60年代末藤子不二雄老师才开始创作,时间上有些说不通啊……但这些存疑的地方更让人不解的是他姥爷一直说小猴长得像小叮当。但机器猫分明是个圆头圆脑的蓝色小胖墩啊。小猴完全算不上胖,顶多是壮,光看脸型也说不过去啊……
为此我吹毛求疵了一下,一番搜索后终于找到了他姥爷心目中的“小叮当”的来源,原来是来自一部60年代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儿童喜剧片《小铃铛》看到这部满载着60后童年回忆的儿时经典后(我还真找来电影快进着看了一遍),深感时间对于人的记忆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印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我的结论是:完全不像嘛~
有图为证:
(图中的木偶就是“小铃铛”,电影介绍)
最关键的是——人家明明叫小铃铛,被他姥爷生生记成了小叮当。
对了,我还找到了原版的“小叮当之歌”——《叫我唱我就唱》,根本和他姥爷唱的是两首歌。不过经我考证,他姥爷的歌原来是小喇叭广播电台里的听众信箱开始曲,摘录歌词如下:“鸡蛋皮小帽白光光,橘子皮是我的红衣裳,绿辣椒做我的灯笼裤,蚕豆皮鞋嘎嘎响。你要问我是哪一个?我是小木偶,名字就叫-小-叮-当!我是小叮当,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全管,我给小喇叭开信箱”
呵呵(双手摊开)
随便写20160529-20160924
2016.9.24
小猴两岁啦!哇咔咔哇咔咔!生日快乐~ 又去了动物园,水族馆看大鱼。 吃好吃的蛋糕。好开心!
2016.9.22
今天早起观察小猴,虽然体温稳定在了37左右,看来不怎么烧了。下午一觉醒来,发觉体温又走高,他姥姥决定带他去医院验一下血。小猴走进医院的时候好像有一些觉察,有些忐忑的样子。脸因为发烧红扑扑的。等走进了儿科门诊的大厅,猛然想起了这是什么地方——这就是那个让他疼的哇哇哭的地方啊!
于是他的妈妈只能把他拉到一边给他做工作。说:青青,听妈妈说。你哭也得进去看,不哭也得进去看。没有什么可怕的。一会儿医生阿姨只不过是给你看病,看看舌头,看看你发烧的原因。所以不要怕宝贝。阿姨还会拿一个听诊器,听你的肚子,你看就是这样——妈妈给他表演了医生听诊的样子。后来小猴终于稳定了情绪,走进了门诊室。
进去以后,小猴的嘴从180度噘成了倒九十度,变成了一道半圆的弯儿。眉头紧皱,变成了另一个倒90度半圆的弯儿,这两个九十度中间的小眼睛紧盯着着医生的手——他坚持没有哭喊,但眼泪从眼睛两边倾泻而下,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紧张的、痛苦的、难以抗拒的但不得不继续的——但他始终没有出声儿。当然,因为根本不疼嘛~~
小猴这坚强的一幕看得他妈妈和姥姥几乎要笑出声来。
2016.9.21
小猴昨晚发烧了。白天玩的太high,结果下午回家后睡觉醒来后可能有些着凉,晚上12点多发现烧了起来,38.5度。于是我们给他吃了小儿至宝丸,用温水擦身上降温。因为天气已经冷了,所以不敢用凉水。小猴虽然有些不舒服,但很配合。退热贴贴上去后也不摘下来。真是懂事了。后来观察了一个半小时,给他换了纸尿裤,喝了好多水。见还是没有太退烧,只能给他吃了美林,喝水,擦了身子。清晨上班之前,摸了摸小猴的脑袋,终于不那么热了。看来是正常了。记得昨晚我们跟小后说,“青青,你把药吃了,病就好了,过两天还得吃蛋糕呢。”小猴半睡半醒迷迷糊糊地听到了,还叨咕叨咕着说:喋-蛋-叨。 真是个小馋猴~
2016.9.9
这一礼拜小猴的aoao和deidei出去旅游,大部分时间小猴和妈妈在家。小猴很听话,不过有一天也许是因为起床气,一整天都不太听话,结果把妈妈弄急了。被训斥了一顿。结果是后来几天表现特别好。
2016.8.3
昨晚小猴看电视,西游记里演猪八戒抡耙子,小猴被吓哭。 小猴这两天乐此不疲地玩沙子。
2016.8.2
带着小猴去参观了明年要上学的幼儿园。
2016.8.1
咖啡提神的要义是喝完小睡15分钟
Avant
快乐之一是天色很好,我在回家路上。 今天早上我起来,看他老人家也起来了,到厨房找出了塑料袋还有几个萨琪玛,怕我看不见,都端到了桌子上,然后在那里等着我。我一过去刷牙,马上跟我说,尹宇,这个是煮好了的鸡蛋,这个是塑料袋,这个是萨琪玛,你要带就带——这我哪好意思不带啊。然后刚转身,爸又说:这还有昨天买的桃。同时又拿出了一个塑料袋。 结果我把鸡蛋撞到包里之后,上地铁感觉还挺饿,地铁里空调巨冷,想喝口热的,到了四惠就奔麦当劳买了个早点。中午吃饭的时候翻书包才发现还有个鸡蛋。
2016.6.10-12
小猴发烧了,但胃口还算不差。连续几天。好让人担心。去医院查了一下,说是病毒性的感冒。开了药,吃药,养病。看大卡车。
2016.6.28
梦到我的爱人给我读一首我爱的诗,听着听着泪流满面。
2016.7.7-10
孩她妈在走过家门口的一个台阶时不慎摔倒,伤了脚踝,于是我请假在家看了两天孩子。深感孩她妈不容易。
Daily illustration
 画着玩儿
又见平遥 [2015-05-19~22]
大约十年前我去过一次平遥,这次是名副其实的又见平遥。
十年前是平遥站下火车,步行进城。十年后是坐动车,平遥古城站下车,汽车开了一个小时进城。
沿途是新修的公路,和平坦的土地。绿色比印象中多一些,看到稀疏的房屋,是标准的中国乡村的景致。
电动三轮车,杂乱的路边摊,“羊杂割”、“碗秃子”、“料乞抖”,各种本地小吃的名字,不知道是方言还是错别字。
平遥古城里人山人海,我们赶上了世界旅游日,所有景点免费,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穿行其中的困难,以及大街小巷密不透风的游人。
我们的酒店就在日升昌记对面,城里最有名的景点。我很想找到十年前住过的客栈,但发现所有的客栈都大同小异,肯定是找不到了。大厅旁必是餐厅,必有牌子上写平遥小吃,莜面栲栳栳等等,有一口不锈钢的面锅,一个当地人手执一柄大勺。炎热的天气下热气蒸腾,8元一碗的,10元一碗的,20元吃个饱的,强调拥有108种平遥小吃的。但仔细看下来,牌子上不过就是那几种。记得十年前我只知道到平遥应该吃刀削面,要大碗的。十年后,是莜面的天下,我想,某某莜面村对这种美食的推广功不可没。
平遥饮食另一个奇特在于牛肉,似乎闻名天下,但口感乏善可陈。能看到最多品牌的是某云牌,但如果仔细听带队的导游,说起的都是另一个品牌。厚此薄彼,说当地人不吃,且劝你也别买。我们也象征性地品尝了几块,不如自家酱的牛肉好吃。平遥牛肉本身其实并不以肉质取胜,导游说烹饪方法有妙处,水好,烹制用心。但就我们品尝的那几块来说,一般般。所以我们更相信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一个古城应有其美食上的代表,比如丽江古城的腊排骨火锅,一样的闻名,一样的难吃。
我指着城墙说,十年前城墙上没有护栏,感觉很危险。再爬上城墙的时候,依旧如此。推着婴儿车沿城墙走了一段,提心吊胆。也许是年龄大了,一靠近没有护栏的一端就腿肚子哆嗦,想尿尿,但尿不出来。最后看看头顶上的日头,白茫茫一片,拍的照片也都逆光。我们还是下城墙吧,走到古城里,找个Sakula Cafe,喝上一杯现磨的云南小粒,有那么一瞬间,我似乎回到了丽江。
咖啡馆里有几个老外,穿的很清凉,默默地体会着这个中国西部古代城镇的风貌。他们似乎很满足。但是外来的人们啊,不要被眼前的景致迷惑。十年前我于一个寒冷的冬日抵达这里,满目是寒冷侵袭过的古代贸易中心,城墙的角落里还有灰白相间的积雪,冷风刺骨。街道上根本没什么人,还在做生意的当地人都会对这几个春节游荡在古城里的外乡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们感到冷漠,感到萧条,感到无比真实。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从咖啡馆里走出(甚至都没有怀疑一下这里怎么有个叫做“樱花”的咖啡馆,里面还贩卖着鸡尾酒和汉堡披萨,甚至角落里有几柄水烟壶。),走不多远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有着如“我在平遥等着你”“柔软时光”这样名字的奇怪酒吧。某个拐角处一个用奇怪难看的字体书写的“艳遇平遥”酒吧同样卖力地放着音乐,有个歌手从凤凰传奇唱到许巍宋冬野,还颇有用心地放了干冰造成烟雾缭绕的感觉。
艳遇和等你显然是人生的两种状态,二者在古城碰撞,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有家室的人了,看来只能错过了。但我没有错过“鼓动平遥”——就是那种贩卖手鼓和CD的小店,店主眼神空洞迷离,拍几下手鼓,迎合一下背景音乐。可惜这里没有丽江小倩唱红的《一瞬间》,没有让他们能够整齐划一的节拍,看到他们我才恍然大悟,这里不是丽江。但此地去西藏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有一家名为“藏地密码”的时尚小店?放眼整条街道,请还不要错过门脸不大的台湾章鱼小丸子,30元一次的老雷足疗,某个拐角处的小鱼spa,对,就是《太囧》里王宝强那种“小鱼给我做spa”的足底去死皮服务。以及高科技的5D电影《时空穿梭机》,外面有个宇航服的雕像,告诉你在广阔的太空之中,没有人不想家,没有人不想念一碗莜面栲栳栳。
其实《又见平遥》是一出戏。在我看来也是此行最大收获。和《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不同,这个演出更加剧情化,并且游客真正参与到了表演之中。在专门设计的场馆里跟着演员引导游走,了解历史和颇具悲情的故事,同行的两个老人看得泪奔。青青的姥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当演员将面捧到她面前,包含感情地说出:“这就是平遥的面啊”的时候,她几户语塞,激动得只说出了:“哦,是啊。”而他姥爷早已观察到了演出的细节,对那几段泼酒捧面的场景记忆犹新,不住的感叹:“是真酒真面啊。”并且记住了演出中出镜的平遥美食——“碗秃子”,执意在结束后品尝了一碗。
从此不枉做一个平遥人。
梦到...[20160511]
梦到去旅游,目的地很远像是北欧的村庄,结果到达目的地后用打车软件死活打不着车,能上网,也显示司机接单了,但发现软件界面变成了黑色,因此耽误了行程,滞留在了村庄里。 过了两天发现实际上之前的打车软件还在,我一直在用一个暗黑版打车软件,不知道什么时候安装的,怪不得打不着车。后来发现所在的村子被奇怪的氛围笼罩,有很漂亮但感觉奇怪的湖泊,我去商店买东西还拿到被人遗忘的很多护照,我给同伴讲了这个事情,用英语,想给遗失护照的人送回去。 后来黑暗打车软件的司机联系到了我。于是坐上车前往目的地,不知怎么后来我去一个山洞探险,很恐怖,越走越深越走越黑,结果在最深层发现了之前村庄商店的店员,最后看到光明,我居然从商店冷库里走了出来,感觉别人看我的眼神变了,整个村庄都变了,最后我走到了湖泊上,飘了起来。我忽然感到非常伤心,哭了起来。
上海杂记1
“第一次听说上海外滩,还是几十年前,傻连棍子跟我们说的。”——黄老英雄走上黄浦江畔外滩的台阶,面对一江春水如是说。
“上海滩,繁华之地,十里洋场,浪奔浪流,嗯?!”我很纳闷——“为什么上海滩要用粤语唱?应该用桑嗨花才对不啦?”
火车5小时,出租车2小时,早起的小猴困成小狗,上了火车没多久就睡了。我们也得以休息一下,积蓄力量。传说中的大上海一定很大,黄浦江一定很黄,我们一家人前往上海的路上,小猴并不知道目的地是另一番光景。他的姥爷(黄老英雄)前一晚一直碎碎念着:“青青,明天你要坐高车了,你想坐高车么?你要坐高车去上海么?”(言下之意就是姥爷要坐高车啦猴开森啊哇咔咔)——先见之明,我们租了一辆别克GL8,7座商务舱送到火车站,妥妥的装下行李和人,身高一米九余的老英雄还能把椅子往后推推,腿向前伸伸,天窗磕不到脑袋,于是望着车窗外叹一句:“还得是坐高车,舒服。”
火车上的五个小时,小猴给面儿,睡了将近3个小时,余下的一个小时吃喝,一个小时和书包里带来的玩具玩乐,随行的有豹子先生(青青一岁去杭州的时候就陪同过)、橙色小豹子、还有踩在小车上的Lego小狗。Ipad里的小羊肖恩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在车厢里来回走了两趟,回来后收拾行李就到站啦。妈妈总结得到位——还是得坐高铁,速度快,还宽敞。他姥爷视察了一下车厢,说:“下次我有钱儿,坐个商务舱,看起来确实不错。”唯一的遗憾是早上到火车站时间有些赶,没有买到打包的M记汉堡,吃泡面的时候稍显寡淡。我们后面还做了一帮天竺远道而来的印度朋友,怕把他们被我泱泱大唐的老坛酸菜馋坏了,我们只好跑到两节车厢交接处,挑起一根面条,细细地咀嚼,啧啧,真乃居家旅行必备的良品啊。
上海的士司机都身着衬衫西裤,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车子居然有途安这种车型,终于排到了我们,一个箭步冲了过去强取豪夺了一辆途安两厢车。黄老英雄和他姥姥乘坐另外一辆出租,但没能坐上途安,窝在一个桑塔纳里生闷气,没有别克GL8高,甚至还没有小猴坐的途安出租车高,黄老英雄好想坐高车啊,不开心。到了酒店听到我们打车只花了90元,而他们竟然花了93元,桑塔纳起步价还比我们低2元,里外里多花了5元——黄老英雄断言:“我们这个车的司机肯定绕路了。我就觉得这个人不大老实。”老英雄,消消气,且这边走,上18层,右手拐,您看,窗外就是那黄浦江,托您的福,这春天里来个百花香,百里江水那个啷哩个啷,这是名副其实的江景房啊,还有这四星级酒店的设施,这用不尽的自来冷热水,这每天免费供应的茶包咖啡,想当年是什么样的社会名流,怎样的皇亲国戚才能有这个福分。老英雄看到湖面上一片紫气升腾,江畔一片繁华盛景,气已消了大半,但听到这里,不免要讲一番道理:“此话差矣,以我的意思,如今可是咱工人农民当家做主了,也该让这些资本主义的花花事儿提现一下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咱老百姓服务服务了。”众人闻听觉得甚有道理,鼓掌,礼毕后回房间,准备稍事休息后开逛。
小猴早已进入撒花模式,进了酒店房间,一个劲儿要往浴缸里爬。大概整理休息了一下,四五点钟,我们招手上车,前往南京路。这南京路虽然不是傻连棍子跟他姥爷说的,但老英雄对此地也不陌生——“我们之前来上海,只呆了半天,就是在这南京路上逛了一逛。”晚餐吃的自助,望着窗外大上海的夜景,灯红酒绿,热闹非常。饭后夜游南京路,感觉南京路跟北京王府井步行街没太大区别,就是有来回穿行的游览车让走在步行街上的人平添了一份紧张。作为唯一一位游览过上海的人,老英雄一路上给我们指路,前方直行,前方50米左转,前方100米右转,看到绿色的第一百货了吗,就在那儿,我记得有个南京路的大牌子啊,可能还是在前面。对了,这个商店以前专卖大白兔奶糖,我记着那谁谁谁结婚的时候,就从上海带给我们过一袋大白兔。我们被繁华的街景吸引,此地高楼林立,商贾云集,不过他姥爷的一句话道出真谛——“这种地儿啊~都是骗外地人的。”
所能书写的都是印象,且记录于旅行结束之后。
与儿吹牛二三事
如何优雅的跟孩子吹牛,这是我新近深思熟虑的课题之一。否则孩子们以后长大,老师教他们唱道:“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时候,好奇的孩子们啊,会跑到我们的面前,那我要讲些什么呢? 总不能东南一指说——“看飞碟!”然后一溜烟儿跑掉吧。
回想我们当年,其实对于牛逼还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比如我和我弟打架,他虽然雄壮于我,但我一口碎芝麻粒儿牙咬过去,他也会疼得跳起来,敬我三分,然后跑到门后,拿起墩布跟我耍兵器。但我始终觉得讲这些不大好,一来我是他哥,刚给儿子讲完孔融让梨,就讲兄弟反目显得画风变得太猛。再者说,打架的原因是他让我帮他写作业,我就帮他写了,结果那老师的作业多到让人写不完啊,为此我气急之下和他打起来,这么说来,我从一开始就是个怂的,虽然后来以牙服人,但也不算是有里有面儿。所以还是饮口酒,长叹一声:“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不过家族之中,说到对年轻之时的记忆不绝于口的,不得不提青青的姥爷——也就是我们说的那位黄老英雄。比如他老人家年轻时候曾经是篮球队的高手高手高高手,凭借着身高和球技曾是中国篮坛一颗徐徐上升的新星,谁料到流年不利,在某一年的一次球赛上的腿伤让他不得不与竞技体育分别。体育界痛失了一位未来的明星,却使得教育界因祸得福——他投入到同样伟大的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中,成为了一名深藏功与名的体育老师。
今天黄老英雄已经远离了江湖,曾经的一切以看得云淡风轻,经历了时代巨变的一代人终于洗尽铅华,稳坐在那藤椅之上,啖上一口清茶,给我们讲述他那昔日光辉以外的故事,和那些苦难岁月里的日常——
“我们当年生活条件有限,下馆子都不是吃吃那么简单。原则上都不点家里能做的菜。我这道xxx菜就是跟同事一起去餐馆里学的,我们那次去xx饭馆,点了这道xxx,以前没吃过,我一尝还不错,就跟大厨稍微打听了一下,回家试着做了一次就会了。”老英雄顿了顿,“我这还真不是吹牛,后来去饭馆儿,觉得不错的菜,我一般吃一次就会做了。”诸如此类的话不用坐在谷堆上,一般只要吃完饭,我在厨房刷碗,老爷子边收拾鱼刺边娓娓道来。而且这套词儿的好处是不怕穿帮,说什么菜都可以,一来我们没有和他一起下过那个馆子,二来也没吃过他当初偷学回来第一次就成功的佳肴。当时面授机宜的厨师也不知跑到了哪里无法对证,于是我们只能静静的听,像看那记忆的小河流淌。
“还有我们那时候,饭菜没什么油水。但在长身体吃的都特多。上山下乡那会儿,我在牛奶厂里负责做炼乳,大桶大桶的新鲜牛奶倒进锅里煮沸。那时候的牛奶也好,没有加什么添加剂,都是农场里牛挤出来新鲜的牛奶,送来的牛奶上飘着一层的牛油——现在可没有那么好的牛奶了。我们当时干体力活,非常的累,有的时候还要去外地装货,早上7点钟就出发,还得步行10里地去县城坐车。干一天活然后再给拉回来。中午就吃点白水煮菜。当时食堂里的白菜是X分钱一斤,一个大小伙子,中午得吃两个菜,再加一碗饭,总共X毛X分。我就没吃饱过,最多6成饱。那个菜汤里就一丁点油星儿,就灌一个水饱……”
虽然老英雄说得轻描淡写,但对后辈的理解能力来说显然是极大的考验,我越听越跟不上老英雄的Tempo,巨大的信息量让我无所适从。话题好像一个颠来倒去的排球,不知道落点在哪里。我几次险些把手里的盘子打翻在地,想到他好像之前提到过“炼乳”,赶忙插上一句:“哎对了爸,您那时候做炼乳能自己吃点么?”“哦?那时候啊,也没什么人吃,我吃过一次,太甜了,以后也就不吃了。那个时候的人啊都比较实在,也想不到占便宜什么的。因为穷,而且大家都穷。我们这些知青挣得还算多的,一个月工资有XX块,女的比男的挣得少,农民比知青挣得少,还有的人那时候没钱,挣公分儿,干一天一个壮劳力几分儿,就是记在本子上,年终再结算。不过那时候吃一顿饭要花x分,算下来一天等于白干,还欠国家几分儿……”
这时候我抬起头,看到厨房窗户外的丈母娘和老婆对着笑。我感觉自己的被大量信息加载的思维快凝固了,头脑中出现一座阳光下的筒子楼,筒子楼的墙边是一个马扎儿,一个面有呆色的年轻人坐在马扎上面,阳光照到他的脸上,一派宁静祥和。好像远处(迎着阳光那虚空之中)有什么声音在呼唤我:“哎孩儿他爸给青青拿个猕猴桃过来” “拿个什么?” “猕猴桃” “猕什么桃?” “猕猴桃” “猕猴什么?” “猕猴桃” “什么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