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金骏眉

大年三十这一天回家。下午叔叔婶婶来了,给我们的礼物是两盒好茶。好到什么程度?好到只要一提这茶的名字,懂茶的就会一拍大腿先喝一声好,再用极为尊敬的口吻念出那茶的名字,不忘加上一句:这可是顶级红茶啊!我不懂茶,但托家里人都喜欢喝茶的福,也尝过一些不错的好茶,十大名茶也尝过几种,且叔叔很是道中内行,带来的都是好茶中的上品。于是家人都聚齐后便烧水热茶杯,一同品饮。

水入杯中,这茶果然好汤色,色红而透,味香醇。喝起来不像铁观音那样甜,回甘不是很强烈但更加温润绵软。记得上次喝大红袍虽然同样的香甜,但不知道为什么喝多了反而觉得口渴。这次贪杯多喝了几杯,直到第四五泡才止杯,口中回味无穷。

八大处 香山

img

我曾多次游览西山八大处公园,趁着春节长假也抽出一天时间重游这个路线。八大处毗邻香山,但我以为风韵绝对在香山之上。入门后左右两路,左路有灵光寺因为佛牙塔闻名中外,而另一路则有正果寺摩崖石刻,我以为风韵又好于灵光寺一路。前两次都是由灵光寺一路北上,到达山顶再沿着消防通道一路向东直抵达香山。这次走到四处大悲寺时,看到一个丑陋不堪的楼房拔地而起,就建在寺庙一旁,庙堂正门更是铺了光滑洁净台阶,雕琢之气尽显,古韵禅意一扫而空。看到这样令人扫兴的景象,急忙寻了一条小路走去,不多久林中一条沟壑隐约能见一路,便前行上山,走了大概半个小时就看到了消防通道的大陆滔天,坦坦地走去,不多久就到了香山。

到了香山就等于到了城里,就像春运开始时归家的人们,到了北京站就等于到了家门口。前两次都是翻墙而过进到香山公园里,这一次虽然看到了梯子但撑在墙头,迈腿的时候却险些抽筋,安全起见只好灰溜溜地走掉,真是大不如当年了。幸好不多远处有一段铁栅栏修的很是低矮,又有好事者在下面点了石头砖块,旁边的树上系一红绸带——得来毫不费工夫的一条明路啊。好尹宇,一个大鹏展翅飞进园中,真豪杰也。

近几年,我喜好登山徒步一事显然已成为了家族中的谈资,可以和我弟弟的饭量及我表弟的身高相比争得一席之地。每每相聚都可用这个来打开话题,引发一番无端感叹。更有趣的是我发现家族中又有多人表示也乐于此道,要我以后登山徒步的时候叫上他们同去,这话着实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但为此我只是一笑了之,因为我想他们大概也只是一说了之。

我想大概有机会能和我叔叔一起爬爬山,因为我觉得这就如同独自找他去喝喝茶一样,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更有趣且无奈的现象是亲戚里同龄人之中好此道的人几乎没有,我不知道当他们感到失落或者畅怀的时候能去哪里。

基辅罗斯餐厅 后海

罗老师携家眷从湘地北归。于是我们和老王一行约了他们初四小聚了一下。那时老王正在玉渊潭滑冰车,号称“20元不限时”因此乐此不疲地奋力滑行。我们到玉渊潭的时候老王已经拖着疲惫的身躯到了基辅罗斯餐厅,通了几个电话后我和小萌寻向所至,见路旁一个牌子上四个大字“基辅餐厅”下面一行疑似俄罗斯文便知道这地方,不简单。

吃了一顿不好不坏的西餐,基辅是乌克兰首都,所以这里应该算是乌克兰餐厅,更确切地说是古基辅罗斯风味儿餐厅。比较有趣的是有唱歌的乌克兰大叔大婶伴宴,我们坐在整个餐厅正中央,为此不得不每次都鼓掌。此一餐装逼意味大于饭菜,且价格不菲,要想吃饱吃好,人均得200块左右。

饭后前往后海,看这冷冰冰的后海湖面上寒意四起,岸上却灯光闪烁,歌舞升平,靡靡之音不绝于耳,一派刻意雕琢的景象让我心生恶感。罗老师带队找到一个酒吧,翻开菜单,啤酒80块一瓶,只好摸了刚坐下的屁股,套上衣服逃出酒吧。走了大半圈,在后海南岸止步,在另一个无人的酒吧坐下,几个文艺青年只要了一壶茶水和一听饮料,愣是将这空洞的酒吧当成茶馆来坐,四下无人,只有一个驻唱歌手操着不老标准的广东话独自吟唱。小萌兴起,拍下大钞一张,一跃上台唱了四首,实在尽兴。若这么坐将下去实在是无聊之极,于是和老板讨来一副扑克玩了半天“捉黑叉”。

此行此饭的意义在于对自己的认知。我们果然不是装逼人士,更不是什么小资人士。

读书

开始读《射雕英雄传》。

我争取每天写哪怕,哪怕只写一句话。

关于金庸武侠全集。近日斥巨资购买了郭德纲称为“武侠的圣人”的金庸先生的武侠全集,也就是那“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十四本小说集。算是圆了我家里的儿时的一个梦。

关于《百年孤独》。书是几个月之前买的,书是几天之前读完的。读书的过程就像这本书本身一样,开头和结尾是那样的吸引人,而中间的过程复杂得让人不想去回忆。当读完全书的最后一句,我已记不清所有的人名,记不清有多少个何塞,有多少个阿尔卡迪奥,有多少个奥雷利亚诺。但我还记得长命百岁的乌尔苏拉,颇有性格的阿玛兰旦,以及家族最后一个女人,那个带有乐观性格却以悲剧结束的阿玛兰旦.乌尔苏拉。真正支撑了这个家族的不是播撒在世界各地的何塞·阿尔蒂奥·布恩迪亚的后代,而是这些女人们。所以当最后一个女人因难产结束其生命的时候,我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家族的结束,以及马孔多这个城市的结束。羊皮卷的手法颇有《红楼梦》里判词的色彩,成为贯穿家族历史的一样器物,却在最后才被人读懂。

“人们带着提前预知的孤独活着。”

最近我每天要喝两包咖啡,就像有的人每天要抽十支烟,就像有的人每天要手淫一次一样。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已经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依赖。个中解决方法其实也有,无非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譬如回家之后绝不再喝咖啡,若要喝,也是亲手煮研磨的咖啡豆,配以牛奶和方糖,从一开始便能感受到咖啡的乐趣。而此时必定是饱睡后美好的清晨,抑或亲友来访的欢聚之时。

阿玛兰旦·乌尔苏阿玛兰旦

by erain 2011年冬 玉渊潭

“我们读书、写作——1995年就这样过去了。这样提到过去的一年,带点感慨的语调,感叹生活的平淡。过去我们的生活可不是这样平淡。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王小波

文字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疾病不能通过文字来治疗,但至少可以通过文字来记载。最近一直想开始做类似这样的记录,记录疾病来临时的感受,记录痛感,记录以此面临的觉悟的程度。

2011年很简单地过去了,在这一年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我的双脚反常地每天出汗,这样的情况甚至导致了一个短时间的脚气病发作,为此于我不得不每天换袜子,并带一双轻便透气的鞋放到公司。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身体健朗的表现,但到后来随着一两次着凉之后的腰酸背疼到非常的程度让我意识到,真正导致出汗的原因是身体的虚弱。类似的事情在一年前发生过,手术后的一个新发现是,我肠胃之间的通道似乎被一下打开,每天吃很多东西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消化,以至于到了今天再照镜子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小腹忧心忡忡。

我一向不愿意因为已过而立之年就自称年老云云,但自己身体的偶尔状况欠佳总让我清醒地感到恐惧。前一阵因为空腹吃红薯导致的急性胃炎(也是自我诊断的结论)的痛楚仍历历在目,以至于每当胃部稍有不适,或者感到消化不良总让我担心旧病复发。倒是曾经久治不愈的鼻炎,因为呼吸了三年巴黎的空气而基本好转,但这种以免疫系统健康为基础的病症在中国这样恶劣的空气和生活环境中又能维持多久呢?

我想开始过一种极为小心的生活,小心饮食,规范作息。开始羡慕起那些能够自由掌控时间的自由职业者。每天洗澡,按时睡觉,多喝水,少熬夜。对自己身体的各种反应都悉心观察,凡此种种,还要多加一句母亲每次都要提醒的:多念“阿弥陀佛”。

那天又重游了一次玉渊潭公园,几十年前我和我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天的上午到那里游玩,并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险精神掉进了一块碎冰覆盖的湖水里。除此之外,还有一次在公园的土山里攀爬的时候,一只肥硕的绿色毛毛虫爬到了我的手上,从此因为恐惧,我对这种生物彻底没有了好感。每次想到玉渊潭都想起这些童年的往事,不禁唏嘘感叹,我可不喜欢什么怀旧——老子还没年轻够呢!

想买一本林语堂的书拜读。不,不应该只买一本。想读罗永浩推荐的《美国种族简史》。

我做的一个特闹腾的flash贺卡,内含游戏彩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点进去玩。此贺卡是给公司内部群发的用来庆祝圣诞元旦双节的,有多少人看了我不太清楚,有没有人喜欢,我的态度如题。这里拿过来祝所有人节日快乐。

去看了老王和罗老师的“二八影展”。

这几天腰非常疼,所以要补充的是我老带病忍痛前往去看了老王和罗老师的影展。

近几日没有更新博客,其实想写的东西有一些,譬如继续写“地铁”,但我遭遇到了对自身剖析的障碍,我想写在地铁里见到的那些令我感到反感和厌恶众人的行为。但又恐写得不够深刻过于流俗。而与此同时我发觉随着我的腰疼,我的脾气也变得非常坏,但脾气变坏的原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上下班乘坐地铁的缘故。易怒且无故迁怒是心态变化的表现,为此我愕然止笔,险些毁了几十年的修行。

我妈常让我念阿弥陀佛,并多次强调上下班的路上默念。她老人家真是为我好。

这几天在读《软体动物 中国古代文人的B面》一书,作者阿丁。是历史人物赏鉴的小品,轻松幽默的餐后阅读良品,也适合如厕阅读。譬如其中讲宋朝文人郭霸“升迁之道在屎溺”,为了给领导拍马屁,在领导病重之时亲口尝粪便以“验疾之轻重”。真是把“二十四孝”落实到了生活工作中。由此可见此书角度的一斑了。

这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丑陋之处。你甚至因此排斥你们自身。

光怪陆离, 体验一个发展中的大都市繁华光怪陆离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乘坐地铁。那是一段令人应接不暇的旅途,甚至在远途而归的时候都难以对之进行回忆性的描述。你会觉得整个回忆里充满了各种颜色,灯光和杂乱的声音,这一切就像大城市里女人身上的体香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但你很难确定这是否能代表那个城市,或者那只是一个标签,为你的记忆分门别类,以此计算你与那座城市的距离。

对于烟雾喧嚣与污染的人来说,地铁里无处不在的广告是梦魇的一端。它向你喷射着你并不需要的信息以光影,声音伴随着地铁快速而有规律的震动印在你的头脑之中。你如同陷入陷阱的困兽先是与拥挤的人群争夺空间,而后又与噪音争夺宁静。无论如何默念“眼耳鼻舌身意”都抵挡不了四面而来的“色香声味触法”。我时常寻找令人顿悟的时刻,因此我不得不说急速奔驰的地下车厢里是真正的哲学的角落。

我想本来我有很好的修养,和很大的观察女人的兴趣。但因为我们的丑陋而暂时把这些都放在一边。

通道。

通道是连接这里和那里的中间区域,情况和格里高尔醒来后看到的景象大致相同。如果你的想象力更为丰富一些的话,你可以想想两个巨大的修建于地下的城堡,而通道则是你从这个城堡走向那个城堡的必经之路。在北京的地下铁系统里,这两个城堡有着另一个名字:换乘站。因此通道成为了你若想继续前进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通道最初的设计者规划的初衷显然是为了让两座城堡看起来更近一些,甚至可以避免阳光曝晒和疾风骤雨,这和他们最初想象的地下世界一样美好。但到了今天,甚至还没有经历一百年的历史,这里就已经变得令人非常的不愉快。巨大的人流和窄小的入口形成一种生物性的恐怖感,一方面我们急切的想进入通道,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急切地想从中逃脱。

五号线的换乘通道曾是我目睹的噩梦之一。混合着嘈杂的声音和各种不同的味道的空间里,从一开始就让人难以逃脱。每次通过我都环顾四壁,想寻找一个可以攀爬的支点,并且时刻想象着紧急事件突发时四周排山倒海的人浪和我并不成熟的攀岩技巧。而这其中的精彩之处在于,这个通道拥有一个90度的拐角——这是经典的希区柯克式的设定:让他们看到一些端倪,但仍旧不知真相,其中的关键是他们无可逃遁。

北京地下铁的通道远没有巴黎或者纽约的通道距离长,但他拥有这个城市的地下设施一贯的风格,单向,狭窄且(让人感觉)密不透风。大概是为了打破苏联时期建筑留下来的巨大而缺乏亲和力刻板印象,却把小巧灵活用错了地方。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最初的设计者并没有想象到会有如此大地流量。他们认为这个漂亮的通道已经非常雄伟壮观,但却忽略了当他的参照物为密密麻麻的人群的时候的样子。我怀着恐惧的心情观察者通道里的行人,最令我关心的是那个以“站在那里望着我们”为职业的小哥。他身着一身保安的制服,神情永远地停留在了进入通道的那一刻。他丝毫不关心眼前的人们,我敢肯定他甚至心怀厌恶之情。好在我生活的时代,这个城市从来就不是那么让人感到可爱,为此我们也不必更加内疚。他的作用在别人眼里高于他自己本身,他代表着地下系统“安全”的一部分。但我想有什么真正威胁到安全的时候,他能够做的也仅仅是逆流而上(如果他能够的话),寻找另一个站在那里望着我们的人。

30年前的那个夜晚天空还没有今天这样不见星光,虽然可能是更加的黑暗静谧,但你走在满天繁星之下并不会感到恐惧与孤单。那个夜晚也许平淡无奇,但肯定有掌握了晦涩难懂的星相学家在仰望星空,伴随着十二月份凛冽的寒风,他看到天际的某一处似乎爆发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光芒。熟睡中的人们大都毫无知觉,睡梦中只关心地窖里自己的大白菜是不是仍然安稳。只有我的母亲彻夜难眠,这个日子在她和我的生命中因为同等的重要性而产生了联系,并影响未来的人生。

脐带切断,婴儿呱呱坠地,我出生了。伴随着我的出生还有……我弟弟。是的,我们是双胞胎,为此我不得不在人生未来的很多年里进行着这样的设问:你看我们像么?不像吧。因为我们是双卵双胎的同胞兄弟。令我和我的弟弟以及我的父母都感到比较自豪的一件事儿是我和我弟从小到大(指到18岁)都没有分开过,而且都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没有让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过。在那个提倡少生优生缺奶断粮的年代里,即使我家因为双胞胎不能享受政府的独生子女补贴,我们还是被我父母辛苦拉扯大,而且就“大”这件事儿我的父亲足以感到自豪,因为他的大儿子比他高,他的二儿子比他要壮,唯一的遗憾是我们不能合体,变成一个最有可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接班人。

一眨眼,三十年过去了。(音乐起)我和我弟都已经成家,都到了而立之年,父母也年事已高。回头看看觉得时间真是如梭,而真正白驹过隙的还是最近的十年。对此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因为这种感觉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时间太快,也并非因为生活波折或者苦难,保尔柯察金这厮那句“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我耳边阴魂不散,谁想到几十年后还会因为背诵的课文而苦恼纠结呢。我能觉察出自己心态上那些不可名状的变化,我向着“大自在”的精神境界努力着,而也许这就是我精神的无形牵绊,我已经能够体会“欲求”与“舍得”之间的矛盾,也备受这种矛盾的折磨。对于中国人三十岁就是精神上的一道坎,似乎到了这一年什么都晚了,也什么都应该稳妥了。我讨厌那些同龄人唏嘘自己“老态龙钟”的样子,更讨厌那句“到今天,一切都该步入正轨了”——就好像我的前半生都在脱轨前进一样。

对于成长这件事儿,我最近的感悟是应该对跟西方人学学。别随便定义什么年龄阶段,再拿这些定义套牢自己。欧洲25岁之下都属于年轻人,30岁也不过是中青年。总之,到今天爷三十岁矣。老子老了,但还会坚持写博客。虽然小腹略有隆起,但还坚持锻炼,还会爬山。到今天,唯一要慎重对待的只有一事:健康。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都要加倍注意,因此就这一点来说,30岁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的衰老,60岁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的年轻。除此之外,要尽可能保持快乐。

好吧,最后说一句:我仍然是汗脚。

看了《爱情与灵药》(Love and Other Drugs) 记得有人评论舍 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的一篇短篇小说时有这样八个字:“俗世传奇,遍地悲伤”。用来形容这部电影也许有些大,但这个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心情越来越沉重。这不是一般圆满结局的爱情片,更不是美国派那样的性喜剧。

看了《一天》(One Day) 又是一部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影片,又演了一个悲催的女生。影片以年为单位,男女主角情感纠葛跨越了青年时代,直到沧海桑田才猛回头,最后的悲剧结尾让整个影片颇有《半生缘》的味道。不过令我很有共鸣的是在巴黎的一段戏,他们途经的一条河正是我在巴黎学校门口的那条河(应该是塞纳河的一条支流),每天上学的中午我都会对着河水一边发呆,一边吃下半个硬的不得了的棍面包三明治。

看了《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我曾经对《人猿星球》系列电影并没有很多兴趣,但这部电影让我提起了兴趣。其实没有兴趣的原因并不是影片本身,而是我很讨厌这系列的影片的中文命名,好端端的星球非要叫成“猩球”,倒不如看英文名来的直截了当。我很喜欢人猿星球一的那个设定,穿越时空飞到未来的那个星球其实就是地球,我甚至都能够体会到恍然大悟时的那种难以自已的惊恐和无助。

看了《哈利波特7死亡圣器上》 罗老师说该片结尾有一段动画风格表现的故事非常精彩,甚至整部影片都不如这一段精彩。带着这样高地评价看完此片,只想说一句:“罗老师,您言重了。”我花了3个晚上才看完这部影片,中间多次与困倦斗争不力,由此可以说明一点,就是这片没抓住我。印象中就是哈利三人组跑啊跑,打啊打,直到最后也是换不同的场景和对付不同的人。

看了《迈克尔·杰克逊:偶像的一生》 这算是《This is it》的一部加强版记录风格的前传。以采访+历史影像资料的形式介绍了米高的一生。看完之后你会觉得米高能够最终出落成那副相貌实在是不容易,他的父亲面相实在缺乏亲近感,米高的成长受到父亲影响很深。

看了《失恋33天》 很多导演看了该片都会不屑一顾,这样的片儿我们也能拍!但据说过亿的票房显然给他们丫打了强心针,舆论一片好评更让他们飘飘然。我还有朋友专门去电影院观影,不惜牺牲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为代价为该片叫好。我唯一担心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类影片会如雨后春笋一般突突突冒出很多,让我们应接不暇。

看了《小马》 这片里我觉得最好的一句台词儿是:“我觉得中央的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啊……不够细,它还是有点问题。您说是不是?”演员表演的司机说这句台词的时候语气非常到位,就像一个没有考上公务员或者不小心下岗的领导,打心眼里想把上面的精神落实。

正在看朱德庸的《大家都有病》 不知道为什么会买这么一本漫画,大概是我把朱德庸和蔡志忠给记混了。

正在看余世存的《非常道2》 目前书看了一多半,有一句话非常令人感动。特摘于此:艾吕雅如此说“自由”:由于一个词的力量,我重新开始生活,我活在世上是为了认识你,为了叫你的名字。

img

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多人向他致敬,对此他无不讽刺的说,他们中的许多人以前从不赞扬他,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只是因为西方承认了他,他们才开始赞美起来。他说:“对于他们奉上的荣誉之杯可以吻一下,但里面的酒我是不会喝一口的。”——我想一个如果说话都是修辞那这个人真的很了不起,语言在为出口之前就被琢磨了,或者说高标准加工语言的工序已经非常熟练和迅速,所达到了语言艺术化的水平。

斯大林曾在高尔基的书后留下的批示上有“爱情”一词,但俄文拼写有误,少了末尾一个字母。一时间,大家手足无措。有两名教授论证说:“世界上存在着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爱情以及新生健康的无产积极爱情,两种爱情绝然不同,拼写怎么能一样?”编辑请斯大林过目,结果斯大林批示:“笨蛋,此系笔误!”——我想即使俄国文学有文言一说的话,这句话从斯大林嘴里出来的时候页应该是“这他妈就是笔误。”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书中还记录了刚被击毙的卡扎菲老师的轶事。说他出国访问的时候生活很简朴,都住在自己带的帐篷里。他的父亲在革命胜利后很久一直住在贫民窟,对此卡老师的解释是(大意):全国人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子住,怎么能让我老子住楼房呢。——如果是对卡老师闻所未闻的人来说,读来这一段不免潸然泪下,多好的一个领导啊。

该书还记录了很多科学家的轶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泡利。这个家伙大概是当时世界上思维最灵敏的科学家之一,并有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存世。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他对别人的评论。有人编了一个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