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天假期得来不易,为此需要上六天班,还要掐指细算。而这假期短之可悲在于并非独享,不可轻松地脱足而行,更不可能随意远行。身心都被一个“绊”字诀所控,你道是这个假期真正的主人是谁?是那些商场的主人?还是奔走期间到处放松的上班族?

休息。

我想睡觉。节前三周,至少前三周我就感觉身体异常疲乏,我觉得我自己虚了,要补,所以睡觉成了假期最想做的事。几天下来的成果是,第一天因为要回家所以9点起的,后两天都顺利睡到了11点。我一向是嗜睡的,喝多少咖啡都没用。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总在上班的时候喝咖啡,喝咖啡给我自己造成的条件反射就是喝完了得去干活了,没准还得熬夜。于是我在家便很少喝咖啡了。除非是周末闲暇的时候真正煮一杯品其美味。二是没有喝到好的咖啡。所以在我不困的时候我总在想,发达了一定要把蓝山、曼特宁、猫屎咖啡什么的喝个便,人生苦短,要对自己好些。每想到此,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不已。

回家。

我本来想回家是寻个清净,没准下午就着温暖的阳光能拿个小觉什么的。谁知家里这几日在搞佛友party,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家里的亲戚几乎都纷至沓来,甚至好几年不见的传说中的表哥也来到我家,只因母亲的师傅来到北京,此等机缘实在难得。但我回家的那天也没有看到表哥,实在是没有缘分。看来师傅好见,表哥难求已是我生命之中不可承受的事实了。

回家的时候看到满屋的人,且大多是不太认识的生疏面孔,一言以蔽之:来看病的。我找了半天,才发现父亲在我的屋子的角落里揉着一串手珠,无所事事且无可奈何。他睡觉的床和看电视的沙发都被外人占着,那个气场让他这个修道的人敬而远之,四处找地儿躲清静。看我来了自然很是高兴。我也是到处躲清静,这下,爷俩好了。老爸诶,让儿子给你煮杯咖啡吧。

读书。

《苏东坡》传读了有一半了,基本都是上下班的时候在地铁里读的。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因为读书之地之时并不清净,所以真正记忆深刻的也不多,这样也好以后重读,有同样的趣味。其中有一段,写苏东坡的朋友大都是豪饮的文人,“…,欧阳修也是海量,但张方平却胜过他,因为张方平开始喝酒时,他不向客人说他们要喝多少杯,而是多少天。而苏东坡说:‘对你们海量的人 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酒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智慧之言也。

王安石。书中很大篇幅记录了王安石变法,因为王安石为相的时期正是苏东坡为官的时期。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苏东坡大为不满,苏东坡是那种不吐不快的豪爽之人,对政治和统治者的不满自然为他的仕途带来了影响。于是遭受贬谪。于是也有了著名的“黄楼”时期,而就是在这段最失意的时候,写出了那首日后无人超越的中秋词。

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也有很多。这么牛逼的书要是我一下子就看懂了怎么能够呢。而且书中摘录东坡居士诗词若干,更值得花时间细细研读。书读到现在,总结只有一句话:买对了!

搜肠刮肚,能想到的一个词便是“阴霾”。

腰又隐隐作痛,但依旧不耽搁困倦感猛烈的袭来。我能做到轻松地视一切而不见,坐在电脑前面进入梦乡。这种久违的感觉被记忆拉回到几年前。我从工厂回来,带着浑身腥臭的味道晃晃悠悠地走进屋门,脱下衣服,走进浴室,从浴室里出来,坐在饭桌旁。我的女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而我坐在那里却面对着晚餐进入了梦乡。

我觉得这种经历并不是生命中的所谓“痛苦”,但也绝不算什么享受。林语堂说过:“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为此我不禁有些沾沾自喜。


另外,推荐一个视频

我时常觉得我的母亲应该多看一些类似这样的视频,但马上有一个声音阻止了这个念头。我还是让她做她认为对的事情吧——尤其是在信仰的问题上。

粗略地读完了《美国种族简史》。

小萌问我好看么,我回答说:“还可以,挺好看的。”之所以说还可以,因为该书以数据为基础介绍历史,其阅读快感不能与小说媲美,但这书还算好看,这种好看属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文风的那种好看。而若不看文学艺术性,仅从内容来讲,光看美国华族的崛起简史就是很有趣的一部分。

这书我是依次看下来的。当然如果凭个人喜好完全可以打乱来看,因为每个部分各自成章。其实每部分的结构顺序也大致相同:从介绍本土国开始,而后介绍这个种族移民美国的历史,再说到家庭社会结构的特点以及对美国本土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最终落实到当下,虽不对未来做过多展望,但也做到了阶段性总结。

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但一个纵向,一个横向。美国因其种族多元化融合的特点令其历史让人着迷。整本书看下来真应了那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禁勾起若干凡尘,想起在巴黎的岁月。诸多共鸣不一而同。

关于苏格兰

爱尔兰人移民的描述很有意思。他们和黑人的敌对关系持续了几乎整个美国的历史。谁让他们政治能力极强,而又那么好斗呢。除此以外有一个墓志铭令我记忆犹新,说逝者是“基督洗礼时洗下的一块污垢”——我想说的是,这是刻在一块墓碑上的墓志铭啊。中国人最讲究盖棺定论了,撇开道德不谈,立碑者很有才,也很有勇气,更有幽默感。

德国移民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他们民族的特性,总之是诸多优点。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智商高,一言以蔽之,牛逼。所以得给他们好牛好地,别刺激他们,让他们好好干活,别去搞战争。他们就会贡献啤酒,香肠以及让你着迷的汉堡包。

日本人的了不起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第一代中国移民都是苦哈哈的劳工。做最低级的工作,挣最少的钱,在最残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日本人也幸运不到哪里去,但在日本人这一章节的开头,作者就写到“……日裔美国人那非凡的历史取决于那些漂洋过海的日本人身上所具有的非凡气质。”——由此不难懂得西方人对于日本人的尊敬不是没来由的,并且不仅仅是来自他们曾提供的廉价的服务。所谓“价值观输出”,日本人很懂的。

书中专门有波多黎各人一章,我不知道波多黎各在哪儿。读完了也不大清楚。

此书成书很早,罗永浩做的序言里说他10年前在中国书店的旧书堆里画了10块买到的。当时的作者虽然提到美国黑人其实还是“年轻的”移民,他们的复兴的第一个五十年才刚刚开始……今天,奥巴马老兄在台上,啥也不用多说了。

若法国有一本《法兰西种族简史》一定更有意思。


其他

我想大概有一个目标了,我将致力于让我的娱乐从椅子上挪开。 看了电影《血钻》,很精彩。雷昂那多肯定得挂,我早想到了。 还看了一个电影《说起来有点可笑》(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算是进来看的比较不错的美国轻喜剧。

)全部图片

人比西风瘦。

我已经记不清那次和老王去爬西山是什么时候了,但他还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一条路。原因之一是我之后爬了其他许多山,北京周边的山几乎爬了一个遍,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去河北采过蘑菇,也去怀来探过驿站,甚至去了法兰西的火山,和地中海的岛屿。而这次见面,老王只是淡淡地说:年初第二次去西藏的时候,有一天我爬了五个小时的路才走到某山,回来后好长时间都不想爬山了……

西藏是杀手锏,无论是装逼爱好者还是徒步爱好者。

京西古道我们其实走过不止一次,因为大凡京西之山,均可概称“小西山”。近处说八大处、香山、鹫峰一带都是余脉的余脉。再远似乎也脱离不了京城的触手,所以对此我有一个个人的简单的定义,凡京西一脉登顶可望见京城者,都算。

其实爬山本身没什么可记录的,走多了以后你就觉得相机是多余的,攻略是多余的,户外装备是多余的,凡此种种都是在“心外求法”,跟一般人吹吹牛逼也就得了,遇到真正的明白人无法是自取其辱。

在席卷春天的狂风到来之前,这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在此刻这种美好刚刚开始。我注意到路边的迎春花开了,弯曲的枝条上那种黄色的小花,他们将要一直开到树上的叶子都绿了。我想起曾经有个物候学家,持之以恒地记载着每天天气和植物的变化。从发芽到开花,这种无修辞可言的细节记述总让人生出敬意,蒋勋谈到红楼梦的时候也说道“细节”之美,感叹道:是对生活怎样的热爱才能让他如此的记录这些细节。

说到蒋勋,他的《富春山居图卷》一书已到手。是一本印刷很好的书,好到不忍带在上班途中翻看。而此书实在也算不得巨著,赏画第一,文字第二。读了开头,对黄公望的名字感触颇深,其父是盼子心切便给收养来的儿子取这个名字。正所谓“黄公望子久”,老黄想儿子想得太久了,便以此为名真是有趣。

“席卷春天的狂风”那一句是早上写的,到了中午,狂风真的席卷了北京。

水,药也。

因为巴黎,因为圣母院,因为气势磅礴,所以不软。 来自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大教堂时代》。

https://music.163.com/#/song?id=5055024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在彩色玻璃或石头上刻下自己的事迹”

C’est une histoire qui a pour lieu Paris la belle en l’an de Dieu Mil quatre cent quatre vingt deux Histoire d’amour et de désir Nous les artistes anonymes De la sculpture ou de la rime Tenterons de vous la transcrire Pour les siècles à venir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É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Pierre après pierre, jour après jour De siècle en siècle avec amour Il a vu s’élever les tours Qu’il avait bâties de ses mains Les poètes et les troubadours Ont chanté des chansons d’amour Qui promettaient au genre humain De meilleurs lendemains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É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É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Il est fout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a foule des barbares Est aux portes de la ville Laissez entrer ces païens, ces vandales La fin de ce monde Est prévue pour l’an deux mille Est prévue pour l’an deux mille

这一年,这一个月,这一天,都会过去,只有自己记得,纪念着,在时间无边无数无量的渺茫里,记得一个春天,记得一次大雪,记得那一座座为雪覆盖孤独兀傲的山峰。——蒋勋(《富春山居图卷》,黄公望绘-蒋勋著)

我时常思考所谓“哲学的角落”。地铁绝对算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拥挤喧嚣,让人和思想都无藏身之地,你烦躁,你头疼,你想尽一切办法,你飞快的走,你想要尽快离开。但诸多想法在狭小空间之中,在两侧车门充满的人群里,都是妄念。或许封闭自己是最好的方法,于是你明白了“心外求法”的诸端可笑。我总以此自戒,却更多的是如一切凡夫一样,咬紧牙关,以万夫莫开的力量抗衡着背后的拥挤,恨不能大叫一声:“先待老夫宰了那恶斯再说!”

开始写这日记的时候天阴惨惨的,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天已放晴,出门一看竟是一场春雪。光线之下万物萌生。

金庸的小说全集买来以后一直在孜孜不倦的阅读。小萌的建议是先读射雕三部曲。到现在已经读完了《射雕英雄传》,开始读《神雕侠侣》。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神雕侠侣》,郭靖黄蓉虽然是一对有趣的组合,但这部书善恶分的太明白,东西南北中几位高人明显一分为二势不两立,幸好有周伯通在中间,否则就太枯燥无趣了。

当年王朔评金庸说书中人物都太简单,见面二话不说上来就打。不得不说,射雕里给人的感觉却有些如此。其实挺简单的事儿总因为沟通不利而变成一场恶战,最后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一句话:“误会,都是误会!”除了一些恩怨,郭靖对黄蓉的感情更是让人看着不爽,因为怕黄蓉生气而不告诉他自己已经和华筝成亲,这绝对是男女交往的大忌,要不是郭靖憨到极处加上运气好,肯定是不能完满。

到了《神雕侠侣》郭黄二人修成正果,也有了女儿郭芙,双雕配红马的出场更是极具气场。而杨过与小龙女的情感虽然一波三折,但至情至性,看起来比上部书更为过瘾。虽然小龙女几次不辞而别略显生硬,但也可以理解。现下正看到杨过绝情谷再遇小龙女,很是精彩。

除了金庸作品,最近想入手几本新书。有蒋勋的《富春山居图卷》以及罗永浩推荐的《美国种族简史》,兴许再来一本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拜读。

中国古动物馆游记。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白石桥,我几乎每天从这座博物馆前路过。博物馆是一座巨大的红色楼房,前脸建造成巨大的花岗岩石质台阶,一共三层,顶端一个天窗赫然可见。不知到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也许是为了吸引路人前往一探究竟——就像门前的两个恐龙雕塑一样,其中一个草食恐龙面前草丛里一个牌子上写到“我怕疼,不要摸我”——真是匪夷所思。

我终于在一个周六的午后来到了这里,事实上我还可以选择去天文馆参观。但我最终选择了古动物馆,因为我以为这个馆看起来并不起眼,也许会更便宜,并且出于曾经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恐龙馆留下的美好印象(我喜欢那些布置成远古森林并有巨大恐龙骨架的展厅),我选择了古动物馆。但事实上,这里不是自然博物馆,不好玩,还比天文馆要贵。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博物馆就是:“骨头,骨头,还是他妈的骨头。”我本以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倒不是说象自然博物馆那样分门别类。但就其研究的领域应当是系统的完善的,并且包含了化石和模型,综合一些现代科学的展示手段的博物馆。但进到里面第一感觉就是古老和陈旧。大厅中央就是几副毫无悬念可言的恐龙骨架。一直贯穿三个楼层。周围一圈展台基本都是化石。

博物馆保持着几十年前的装修原貌,甚至让人以为这也是展品的一部分,将和这些古老的东西一起继续古老下去。你能看到奇怪形状射灯,就像千足虫的脚一样伸出墙外,还有那种古老的绿色暖气片,这种东西早应当搬到798那样的地方当作后现代艺术展品的元素。还有通向屋顶的铁条组成的爬梯,鬼知道那黑洞洞的顶端到底是什么。最有趣的是博物馆很多空地都安放了那种蓝色的塑料椅子,让游客可以随时休息,但这博物馆又是这么小,似乎并不需要这么多的椅子。我听到此起彼伏的孩子的叫嚷声的时候明白了博物馆建设者们的良苦用心——博物馆是为孩子建造的,椅子是给他们的父母准备的。

我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参观完整个博物馆,我的速度适中,看了大多数展品,有些展品不知为什么放置的位置非常低,我因为不想跪在地上研究而错过了他们。但其余的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读那些挂在墙上的老旧纸张上面的说明文字才能搞明白。我对入口处的一块“假恐龙蛋”化石记忆深刻,因为当初去龙门涧游玩的时候见过类似的化石。还有一条巨大的拉蒂迈鱼的标本泡在福尔马林里显得更加巨大和可怖。在第三层你可以看到巨大的猛犸象骨架。地球上竟然曾生活着这样的巨兽真是不可思议。幸好他们都灭绝了,想到这个我真的舒了口气。

在离开博物馆之前,我看到一组由小朋友们画的恐龙主题的图画,应该说是在线稿上的涂鸦。颜色之丰富真是非常有趣,这也许是他们参观完博物馆后的作业,幸好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骨架,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这是哥今年第二次,历史上大概第五次走小香巴拉路线,跟着领队走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路线:香山邮局——好汉坡——打鹰洼——猴子跳——挂甲塔——水库——八大处(三、四、七、八处)因为之前多是反穿自八大处来,去香山而去。所以路线来说也不算非常熟。这次跟队伍也算是熟悉一下路线以便日后独行。 这次徒步活动早9:15出发,下午3点半左右到八大处,4点坐上回家的车。中午吃饭大概1个小时,中间累计休息30分钟。所以总共算下来形成4-5小时,如果快的话3个半小时应该能完成。 由于天公不作美,整日阴霾不堪,偶有寒风吹过,前两日的积雪在山上还能看见,所以也无多少景致可言,全程速度都保持适中,也并不感觉过于疲劳。只是前两日因为风寒有些着凉,所以一路擤鼻涕无数次。到家后不免感到分外虚弱。 由于是跟同事一起游玩,路上也多欢声笑语,比自己独行别有一番乐趣。且香山上行的时候人们众多,好汉坡等几处险要的所在都交通堵塞。不过我以为这一路最具攀爬乐趣的部分还就是“打鹰洼——猴子跳”这一段。有巨石,岩壁还要手脚并用。 最终从翡翠定下撤到八大处,无过多更富乐趣之处。只从七处下山,一转弯处时望见京西城市风貌,见一座石碑,迎面留题四字让远途而来的人不免唏嘘感叹,好一个:至此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