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考到今天在国内的规模和影响力完全可以媲美春运,尽管据说高考的人数在减少。这就跟铁道部每年都在说火车提速,乘客的乘坐环境更好了——谁TM信呢!

在中国,每年的高考都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不只是学生与试题的较量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证明。同时参与的选手还有家长、老师和所有因此而牵扯了精力的人们,对抗的是整个教育体制和生硬体制下人性丧失所造成的落差。

对于看客和媒体,高考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整个国家所营造出来的气氛让整个高考环节显得异常紧张和严肃,各个部门的配合,新闻、交通、教育、餐饮,各行各业都在为高考亮绿灯。但整个高考并不因此而令人感到丝毫的轻松。中国的教育向来喜欢这种万人空巷的气氛。烈日炎炎下校门口等待学子的家长们形成独特的风景线,因为道路限制导致的交通拥堵总能看到警车专门护送某考生前往考场的情景,还有监考老师在教室门口贴上封条,广播里播放着“整个高考过程全程监控,超过80%学校无监控死角”,诸如此类。如此庞大的调度和紧张的气氛并没有使教育的成果让人满意,随便一条诸如“考生迟到母亲下跪求情”的新闻就足以让人对教育的成功与否做出基本判断。

而最可悲的是什么呢?我们如此的努力,如此的煞费心机,如此精心布置,十几年后,甚至不用,几年后回想起来,你都会觉得这是个笑话。

拍摄于 凤凰岭

摘阳明先生一公案

五十岁那年,王阳明已是名满天下的一代大儒,又是统兵讨贼的大帅。他在镇江时,去金山寺游玩。一路走来,只觉似曾相识,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后来,他看到一间关房(和尚闭关修炼的地方)屋门紧锁,破旧不堪,门上还贴有封条,就要求打开门进去看看。知事和尚解释说:这是五十年前圆寂老僧的肉身舍利(不腐金身)所在,五十年未曾打开,不能看的。王阳明坚决要求开门,以他当时的声望权威,知事和尚也只好开门。

开门一看,圆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团上,五十年过去依旧栩栩如生,宝相庄严。墙上写有一首偈语: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他人和佛教信徒在一起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像在照镜子。有时说不上真实还是虚幻。


土家神茶茅岩莓,感谢叔叔相赠。

《苏东坡传》中记载道:

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拟了几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引经据典,这类文字他写来轻而易举。后来他去世后,另一个姓洪的接替了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许,他问当年伺候苏东坡的老仆,自己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近来日益觉得东坡先生所言“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真乃哲理。 书中还提到一个故事很有趣,摘如下:

有个读书人穷得没有钱买馒头,饿得慌就想出一个办法吃馒头。他走到一个馒头店外头,看见馒头大喊一声,做大惊状拔腿就跑,跑不远跌倒在地。一群人围过来问他怕什么,他说:“怕那些馒头!”众人大笑,馒头店老板不信,把他引进放有好多馒头的屋子,读书人一看妙计成功大喜,吃了个狼吞虎咽,老板在门外偷看颇受感动,推开门很客气地问他:“你还怕什么?”读书人说:“我还怕一杯好茶。”

我想了这个故事很久,觉得这是生存的智慧、上乘的待客之道,和理解融通的范例。 开始看英国达人第六季,一直以为英国达人的英文是British got talent,但小萌指出下才注意到应该是Britain’s got talent。 周六趁着小萌上班我和Luyi又去爬了一天的香山,天高云淡,万历碧空,于是艳阳高照,气温陡升。一路上流汗无数,双臂和颈部颇感灼伤。香山有一段名曰“好汉坡”,怪石嶙峋,山高坡陡,爬上去要费上一身好力。到了上面谁知竟有一小贩立在终点之上,旁有一摩托,问曰:吃冰棍吗?遂买,遂吃,遂爽。晒蔫了的苦虫摇身又是两条好汉,坦坦地去也。 补摘苏试《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三天假期得来不易,为此需要上六天班,还要掐指细算。而这假期短之可悲在于并非独享,不可轻松地脱足而行,更不可能随意远行。身心都被一个“绊”字诀所控,你道是这个假期真正的主人是谁?是那些商场的主人?还是奔走期间到处放松的上班族?

休息。

我想睡觉。节前三周,至少前三周我就感觉身体异常疲乏,我觉得我自己虚了,要补,所以睡觉成了假期最想做的事。几天下来的成果是,第一天因为要回家所以9点起的,后两天都顺利睡到了11点。我一向是嗜睡的,喝多少咖啡都没用。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总在上班的时候喝咖啡,喝咖啡给我自己造成的条件反射就是喝完了得去干活了,没准还得熬夜。于是我在家便很少喝咖啡了。除非是周末闲暇的时候真正煮一杯品其美味。二是没有喝到好的咖啡。所以在我不困的时候我总在想,发达了一定要把蓝山、曼特宁、猫屎咖啡什么的喝个便,人生苦短,要对自己好些。每想到此,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不已。

回家。

我本来想回家是寻个清净,没准下午就着温暖的阳光能拿个小觉什么的。谁知家里这几日在搞佛友party,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家里的亲戚几乎都纷至沓来,甚至好几年不见的传说中的表哥也来到我家,只因母亲的师傅来到北京,此等机缘实在难得。但我回家的那天也没有看到表哥,实在是没有缘分。看来师傅好见,表哥难求已是我生命之中不可承受的事实了。

回家的时候看到满屋的人,且大多是不太认识的生疏面孔,一言以蔽之:来看病的。我找了半天,才发现父亲在我的屋子的角落里揉着一串手珠,无所事事且无可奈何。他睡觉的床和看电视的沙发都被外人占着,那个气场让他这个修道的人敬而远之,四处找地儿躲清静。看我来了自然很是高兴。我也是到处躲清静,这下,爷俩好了。老爸诶,让儿子给你煮杯咖啡吧。

读书。

《苏东坡》传读了有一半了,基本都是上下班的时候在地铁里读的。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因为读书之地之时并不清净,所以真正记忆深刻的也不多,这样也好以后重读,有同样的趣味。其中有一段,写苏东坡的朋友大都是豪饮的文人,“…,欧阳修也是海量,但张方平却胜过他,因为张方平开始喝酒时,他不向客人说他们要喝多少杯,而是多少天。而苏东坡说:‘对你们海量的人 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酒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智慧之言也。

王安石。书中很大篇幅记录了王安石变法,因为王安石为相的时期正是苏东坡为官的时期。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苏东坡大为不满,苏东坡是那种不吐不快的豪爽之人,对政治和统治者的不满自然为他的仕途带来了影响。于是遭受贬谪。于是也有了著名的“黄楼”时期,而就是在这段最失意的时候,写出了那首日后无人超越的中秋词。

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也有很多。这么牛逼的书要是我一下子就看懂了怎么能够呢。而且书中摘录东坡居士诗词若干,更值得花时间细细研读。书读到现在,总结只有一句话:买对了!

搜肠刮肚,能想到的一个词便是“阴霾”。

腰又隐隐作痛,但依旧不耽搁困倦感猛烈的袭来。我能做到轻松地视一切而不见,坐在电脑前面进入梦乡。这种久违的感觉被记忆拉回到几年前。我从工厂回来,带着浑身腥臭的味道晃晃悠悠地走进屋门,脱下衣服,走进浴室,从浴室里出来,坐在饭桌旁。我的女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而我坐在那里却面对着晚餐进入了梦乡。

我觉得这种经历并不是生命中的所谓“痛苦”,但也绝不算什么享受。林语堂说过:“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为此我不禁有些沾沾自喜。


另外,推荐一个视频

我时常觉得我的母亲应该多看一些类似这样的视频,但马上有一个声音阻止了这个念头。我还是让她做她认为对的事情吧——尤其是在信仰的问题上。

粗略地读完了《美国种族简史》。

小萌问我好看么,我回答说:“还可以,挺好看的。”之所以说还可以,因为该书以数据为基础介绍历史,其阅读快感不能与小说媲美,但这书还算好看,这种好看属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文风的那种好看。而若不看文学艺术性,仅从内容来讲,光看美国华族的崛起简史就是很有趣的一部分。

这书我是依次看下来的。当然如果凭个人喜好完全可以打乱来看,因为每个部分各自成章。其实每部分的结构顺序也大致相同:从介绍本土国开始,而后介绍这个种族移民美国的历史,再说到家庭社会结构的特点以及对美国本土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最终落实到当下,虽不对未来做过多展望,但也做到了阶段性总结。

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但一个纵向,一个横向。美国因其种族多元化融合的特点令其历史让人着迷。整本书看下来真应了那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禁勾起若干凡尘,想起在巴黎的岁月。诸多共鸣不一而同。

关于苏格兰

爱尔兰人移民的描述很有意思。他们和黑人的敌对关系持续了几乎整个美国的历史。谁让他们政治能力极强,而又那么好斗呢。除此以外有一个墓志铭令我记忆犹新,说逝者是“基督洗礼时洗下的一块污垢”——我想说的是,这是刻在一块墓碑上的墓志铭啊。中国人最讲究盖棺定论了,撇开道德不谈,立碑者很有才,也很有勇气,更有幽默感。

德国移民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他们民族的特性,总之是诸多优点。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智商高,一言以蔽之,牛逼。所以得给他们好牛好地,别刺激他们,让他们好好干活,别去搞战争。他们就会贡献啤酒,香肠以及让你着迷的汉堡包。

日本人的了不起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第一代中国移民都是苦哈哈的劳工。做最低级的工作,挣最少的钱,在最残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日本人也幸运不到哪里去,但在日本人这一章节的开头,作者就写到“……日裔美国人那非凡的历史取决于那些漂洋过海的日本人身上所具有的非凡气质。”——由此不难懂得西方人对于日本人的尊敬不是没来由的,并且不仅仅是来自他们曾提供的廉价的服务。所谓“价值观输出”,日本人很懂的。

书中专门有波多黎各人一章,我不知道波多黎各在哪儿。读完了也不大清楚。

此书成书很早,罗永浩做的序言里说他10年前在中国书店的旧书堆里画了10块买到的。当时的作者虽然提到美国黑人其实还是“年轻的”移民,他们的复兴的第一个五十年才刚刚开始……今天,奥巴马老兄在台上,啥也不用多说了。

若法国有一本《法兰西种族简史》一定更有意思。


其他

我想大概有一个目标了,我将致力于让我的娱乐从椅子上挪开。 看了电影《血钻》,很精彩。雷昂那多肯定得挂,我早想到了。 还看了一个电影《说起来有点可笑》(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算是进来看的比较不错的美国轻喜剧。

)全部图片

人比西风瘦。

我已经记不清那次和老王去爬西山是什么时候了,但他还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一条路。原因之一是我之后爬了其他许多山,北京周边的山几乎爬了一个遍,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去河北采过蘑菇,也去怀来探过驿站,甚至去了法兰西的火山,和地中海的岛屿。而这次见面,老王只是淡淡地说:年初第二次去西藏的时候,有一天我爬了五个小时的路才走到某山,回来后好长时间都不想爬山了……

西藏是杀手锏,无论是装逼爱好者还是徒步爱好者。

京西古道我们其实走过不止一次,因为大凡京西之山,均可概称“小西山”。近处说八大处、香山、鹫峰一带都是余脉的余脉。再远似乎也脱离不了京城的触手,所以对此我有一个个人的简单的定义,凡京西一脉登顶可望见京城者,都算。

其实爬山本身没什么可记录的,走多了以后你就觉得相机是多余的,攻略是多余的,户外装备是多余的,凡此种种都是在“心外求法”,跟一般人吹吹牛逼也就得了,遇到真正的明白人无法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