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又见平遥 [2015-05-19~22]

大约十年前我去过一次平遥,这次是名副其实的又见平遥。

十年前是平遥站下火车,步行进城。十年后是坐动车,平遥古城站下车,汽车开了一个小时进城。

沿途是新修的公路,和平坦的土地。绿色比印象中多一些,看到稀疏的房屋,是标准的中国乡村的景致。

电动三轮车,杂乱的路边摊,“羊杂割”、“碗秃子”、“料乞抖”,各种本地小吃的名字,不知道是方言还是错别字。

平遥古城里人山人海,我们赶上了世界旅游日,所有景点免费,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穿行其中的困难,以及大街小巷密不透风的游人。

我们的酒店就在日升昌记对面,城里最有名的景点。我很想找到十年前住过的客栈,但发现所有的客栈都大同小异,肯定是找不到了。大厅旁必是餐厅,必有牌子上写平遥小吃,莜面栲栳栳等等,有一口不锈钢的面锅,一个当地人手执一柄大勺。炎热的天气下热气蒸腾,8元一碗的,10元一碗的,20元吃个饱的,强调拥有108种平遥小吃的。但仔细看下来,牌子上不过就是那几种。记得十年前我只知道到平遥应该吃刀削面,要大碗的。十年后,是莜面的天下,我想,某某莜面村对这种美食的推广功不可没。

平遥饮食另一个奇特在于牛肉,似乎闻名天下,但口感乏善可陈。能看到最多品牌的是某云牌,但如果仔细听带队的导游,说起的都是另一个品牌。厚此薄彼,说当地人不吃,且劝你也别买。我们也象征性地品尝了几块,不如自家酱的牛肉好吃。平遥牛肉本身其实并不以肉质取胜,导游说烹饪方法有妙处,水好,烹制用心。但就我们品尝的那几块来说,一般般。所以我们更相信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一个古城应有其美食上的代表,比如丽江古城的腊排骨火锅,一样的闻名,一样的难吃。

我指着城墙说,十年前城墙上没有护栏,感觉很危险。再爬上城墙的时候,依旧如此。推着婴儿车沿城墙走了一段,提心吊胆。也许是年龄大了,一靠近没有护栏的一端就腿肚子哆嗦,想尿尿,但尿不出来。最后看看头顶上的日头,白茫茫一片,拍的照片也都逆光。我们还是下城墙吧,走到古城里,找个Sakula Cafe,喝上一杯现磨的云南小粒,有那么一瞬间,我似乎回到了丽江。

咖啡馆里有几个老外,穿的很清凉,默默地体会着这个中国西部古代城镇的风貌。他们似乎很满足。但是外来的人们啊,不要被眼前的景致迷惑。十年前我于一个寒冷的冬日抵达这里,满目是寒冷侵袭过的古代贸易中心,城墙的角落里还有灰白相间的积雪,冷风刺骨。街道上根本没什么人,还在做生意的当地人都会对这几个春节游荡在古城里的外乡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们感到冷漠,感到萧条,感到无比真实。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从咖啡馆里走出(甚至都没有怀疑一下这里怎么有个叫做“樱花”的咖啡馆,里面还贩卖着鸡尾酒和汉堡披萨,甚至角落里有几柄水烟壶。),走不多远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有着如“我在平遥等着你”“柔软时光”这样名字的奇怪酒吧。某个拐角处一个用奇怪难看的字体书写的“艳遇平遥”酒吧同样卖力地放着音乐,有个歌手从凤凰传奇唱到许巍宋冬野,还颇有用心地放了干冰造成烟雾缭绕的感觉。

艳遇和等你显然是人生的两种状态,二者在古城碰撞,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有家室的人了,看来只能错过了。但我没有错过“鼓动平遥”——就是那种贩卖手鼓和CD的小店,店主眼神空洞迷离,拍几下手鼓,迎合一下背景音乐。可惜这里没有丽江小倩唱红的《一瞬间》,没有让他们能够整齐划一的节拍,看到他们我才恍然大悟,这里不是丽江。但此地去西藏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有一家名为“藏地密码”的时尚小店?放眼整条街道,请还不要错过门脸不大的台湾章鱼小丸子,30元一次的老雷足疗,某个拐角处的小鱼spa,对,就是《太囧》里王宝强那种“小鱼给我做spa”的足底去死皮服务。以及高科技的5D电影《时空穿梭机》,外面有个宇航服的雕像,告诉你在广阔的太空之中,没有人不想家,没有人不想念一碗莜面栲栳栳。

其实《又见平遥》是一出戏。在我看来也是此行最大收获。和《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不同,这个演出更加剧情化,并且游客真正参与到了表演之中。在专门设计的场馆里跟着演员引导游走,了解历史和颇具悲情的故事,同行的两个老人看得泪奔。青青的姥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当演员将面捧到她面前,包含感情地说出:“这就是平遥的面啊”的时候,她几户语塞,激动得只说出了:“哦,是啊。”而他姥爷早已观察到了演出的细节,对那几段泼酒捧面的场景记忆犹新,不住的感叹:“是真酒真面啊。”并且记住了演出中出镜的平遥美食——“碗秃子”,执意在结束后品尝了一碗。

从此不枉做一个平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