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1-11-02 地铁01 [星期二 北京 阴]

我时常想起我乘坐过的巴黎的地下铁,这个时候我在地球的另一端,在远东一个以人口稠密著称的国家的人口稠密的城市里。而地铁就像一个巨大的沙漏,生活在城市两端的人们都汇集到了这里,让“稠密”的概念更加具象且充满质感。一切有趣的事情都可能因为这么多人的同时存在而发生,但事实上每天只是很平静地重复着,为此我不得不花很多脑筋观察或者思考,所以这个时候我会很羡慕孩子,他们可以像一个富翁一样炫耀自己的想象力。

拥挤的开始不是呼吸上的困难,而是来自视觉上的压力。前苏联时代修建的地铁站拥有高大的厅堂和楼梯,这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一个高度俯瞰整个车站。而当巨大的人流涌入的时刻到来,你会感到任何摩肩接踵的“广场”都是可笑的。往来人流之中有一大部分人都不属于这个城市,他们像从地下冒出的竹笋,尖利而锋芒,对所处的环境一无所知。

他们身上巨大的背囊便是标志之一,这使他们自己显得虽然渺小但并不令人取悦。为了疏导过于旺盛的人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想出来的办法并不是规划出合理的路线和树立引导标志,而是在每一个出口和拐角放置一人,抹着自己额头上的汗珠对着逆向而行的迷路者大喊:“你!回来,这边走!”

某个迷失了方向的人毫无办法的时候就会走向一个参照物,一般来讲这个参照物是如如不动的。往往就是那些斜倚在巨大廊柱旁疏导交通的人,无论怎样他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走过去客气地提了一个问题,背上的重负使他显得格外谦逊。而他也因为这份谦逊获得了指路者一如既往的答案“那儿”——说话者表情颓丧,低着头,只对他看到的双脚周围的一块地砖发生兴趣——我意识到这个岗位的竞争者必须是四肢健全的,于是负重者转身,向那只手滑落的方向走去。

我感到有所领悟。如果可以用机器替代这冷漠的交流,岂不能让我们彼此都更好受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