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0-09-22 随听随想 [星期三 巴黎 晴]

  测试自己是否变老了,打开豆瓣一国内重金属乐队听了起来,大概三首之后就听不下去了。看来听歌的跟唱歌的都一样,都有一个路线,比如那些年轻时候唱摇滚的能坚持到老年很不容易,自制力差的就去偏流行,好点的就去偏民谣,这就好比射精之后的鸡巴,总不免左倾或者右倾,能像窦唯那样升格成纯音乐玩即兴回归酒吧弹唱的更是少数,那些都是一些还喜欢做梦的,心里还有个鲍勃迪伦或者约翰列侬。

  听歌的人其实也差不多,能保持对一种不那么流行的音乐的兴趣不是件容易事儿。你说你喜欢摇滚,很可能无非是年轻时反叛的一厢情愿的寄托;你说你喜欢电子,也许是为了区别于那些把迪曲当成唯一的音乐类型的朋友;你说你喜欢碾核,或许只是因为觉得没有人比他们更敢糟蹋手里的乐器;你说你喜欢死亡,或许只是因为觉得没有人比他们更敢糟蹋自己的嗓子;你说你喜欢哥特,或许只是因为觉得没有人比他们更敢糟蹋听众的耳朵;你说你喜欢朋克,或许只是因为你不想对别人说我喜欢流行音乐又觉得其他那些非流行自己真接受不了。

  但是所幸的是,无论你最开始对那种音乐如此这般地着迷,多少年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变了。事实上已经好久没有听那些自己喜欢的歌儿了。你觉得自己仍旧喜欢Manson或者安息日,抑或看到已经落满灰尘的潘多拉。重新把它放进CD,打开音响,放到最大声。当音乐响起,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自取其辱的过程,仿佛以前的自己坐着时间机器来到你面前给了你两个耳瓜子。然后你在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和节奏里(它们什么时候变得这样刺耳了?!)关掉音响,仿佛背叛了谁似的坐在那里,头脑里被责备似的反问充斥。“以后,我还是听民谣吧……”

  仿佛所有最通俗的结局,妥协,再妥协。

__关于一个个人计划:“未来书架”__

“未来书架”本来是我早酝酿的一个计划,但一直没有开始。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2009年年末,对于新的一年我总喜欢做一些很个人的计划以应付无聊。比如曾在我住所的院落里种植西红柿和向日葵,再比如前往承德避暑山庄远足,或者希腊以及法国南部的旅行计划。到今天为止有一些计划仍在进行,比如从08年开始的“欧元硬币收集计划”,还有开始以后就几乎停止继续的“我的伟大巴黎”计划,难以完成的原因我可以讲上很多,但我仍然是充满期待地继续着缓慢的进度,因为对于这样的计划,享受过程比达到结果更重要。

而“未来书架”计划多少有些不同,更像我的另一个“科幻电影收集计划”。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计划,但是参与者也仅限我一个人。未来书架是一个虚拟的书架,如同科幻电影收集计划那样,形式上是一个文档,一个表格,里面的信息会不断不定期更新。这个表格主要记录一些图书的数目。这都是目前想看而没能看到的。没能看到的原因可能是地域的、也可能是时间的,或者是人为以及其他因素的。写进这个表让我自己对没有读过的书有更多的期待,当阅读之后我就会把书名改为已读,这样也可以有一个统计。当然统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书都将在未来阅读或者永远不会被我阅读,我总喜欢假设在未来的这类预期的惊喜。这次也不例外。

目前至少有这几本书:

  • 阿乙《灰故事》
  •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 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
  •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