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09-10-13 中法区别之管中窥豹19 [星期三 巴黎 晴]

  很多国人来到法国都会感到一种遗憾,这种遗憾来自于承袭已久的一种心态。曾经这种心态曾经是一国人民的自豪,但到了今天却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这个心态所面对的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之前都将给所有中国人带来困惑和反思并在矛盾之中继续前行。

  我们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从我们为“Made In China”的自豪,到看到世界各地都是 “Made In China”而感到无奈,中国制造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词汇,无论是在美利坚还是在法兰西,这个词汇已经超越了本身的意思,对于中国人, 所带来的效应更是特别的。我的很多朋友都提到法国,都会想到巴黎这个时尚之都逛逛商店,买一些真正的大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的会发现几乎所有大牌的产品都 能看到标签上的中国字“Made in China”(或法语:Fabriquer en Chine),于是马上甩看双手,面露不悦之色,似乎这标有这 行文字的产品就直接掉了价,变得一文不值。不过无奈的是,当看到标价上仍然清晰地写着四位数欧元的时候,便也只能徒增更多的无奈,如同孔乙己数着盘中的茴 香豆一般想着自己信用卡里的存款,说上一句“多乎哉?不多矣”而已。

  不要以为我说的这种情况属于少数,甚至我们的邻居一对夫妇都是博士生,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每次逛街都会感叹:“怎么LV也在中国制造啊?真没想到——要这样那我就在国内买了。”但问题是:您在国内买得到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如果抱着一种买洋货大牌的心态,您到哪里也许都会失望。当然不仅仅是对所谓“Made In China”失望,你也会对大 牌本身的价值失望。就拿LV来说吧,全世界有多少个品牌的产品都比LV的要漂亮,但很多人就认这个品牌。LV出一个编织袋一样的书包也能让多少人欣喜若 狂,急不可待地希望将之收入囊中。当然你可以说LV有创新,在中国这么经典的款式居然也能被LV吸收为新的灵感,这就是姆们为什么稀罕LV的原因。但我要 说的是,无论如何在我眼里,这也就是个编织袋,LV的编织袋质量是否过硬那还得用过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价格肯定是不菲的。

  据说LV在亚洲最早的一批追随者是日本人,日本人有着和他们本身一样奇怪的喜好,他们对一些看起来其实很一般的东西疯狂的追求形成了一股趋势。而不幸 的是尚未学会在品味问题上自立的我们也只能跟着这股趋势,追随他们眼中的大牌。类似的情况还有牙买加的蓝山咖啡——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并欣赏牙买 加蓝山那种拥有所谓“纯正的酸味”的咖啡的。但至少咖啡还是饮食,单品咖啡之妙处绝对是比雀巢咖啡那种低档货显而易见的。而且产地也绝对不会冠以 “Made In China”,这种优势在法国有专门的一个词汇称为“原产地命名法”(A.O.C.),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并宣传他们的产品,当然这其中 主要还是针对农产品,比如奥佛涅大区出品的蓝色奶酪(Bleu d’Auvergne),还有举世闻名的香槟。

  写到这里似乎有些跑题,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真对原产地有特别的分辨和追随的话,买吃的喝得还比较合适。对于时尚产品,这种盲目的追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现在我就来回答前文中的那个问题——“那些标有中国制造的大牌您真在中国能买得到么?”

  答案是确定的。当代的发达保证了资本家可以在千里以外的土地上建立工厂、取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制造他们的产品再运回本土销售——难以置信的是这样复杂的 流程所造成的成本与换回来的巨额利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生产产品的产地则不可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产品,资本家在看好原产地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之前,所 欣喜的只是物料的充足和低廉的人工成本罢了。而且,尽管在国内现在有很多大城市已经紧追时尚前沿,很多大牌都纷纷进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并不是所有款式的 产品都能够与世界同步,这就意味着有钱您也不一定能买得到。这是商家的另一个策略,因为他们知道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对这些高档货的购买力有清楚的 认识。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也可以通过限量限地发行产品能够造成另一种追随和抢购的局面。

  ——所以即使你是中国人,即使你多么地对“中国制造”感到不爽,即使你认为大牌在中国制造是多傻逼的举动,可现实很残酷:您想在国内买这些“国货”的话还不一定买得到呢!

  所以还是得端正心态,买大牌买的并不是一个非“中国制造”。大牌的品质并不会因为制造地属于第三世界就变成了三流,人家可以在国外建厂子,但不会随便 输出自己的理念和知识产权的。对大牌的迷恋也应该有一些客观的思考和认知,要知道,非原产地的大牌可不一定只是“Made In China”,相比之 下,难道你更喜欢“Made In Malaysia”的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