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09-09-11 你知道他是写…写诗的吗? [星期五 巴黎 风]

我又要说老王了。

如果无法显示图片,则可能因为您使用的网络不能访问Picasa(picasaweb.google.com)网络相册。

  当年我们一起胡搞《末鱼》 杂志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一个名叫曾德旷的家伙,那个时候我因为工作没有参与采访,只是提供了思路和一些建议。但后来拿到了采访稿感觉并不太满意,因为老王和 罗老师曲解了我的意思,把我提供的问题的方向直接当成了问题提给了被采访者。不过好在我对问题的答案有所预见,知道人们可能会如何作答。在我看来对于采 访,最重要的是方向(或者角度),否则,就是一盘散沙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喜欢有针对性的提问,看那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这样才能从扫盲升级到了解 事情真相和洞察问题的本质的层次。

  几天前老王告诉我电视里在放他的节目《现场》,作为编辑的他告诉我,这一期比较特别,因为他再一次采访了曾德旷。后来又给我传来网上的视频(老王做的节目,并特别献声)给我,我报着很大的好奇心看完了节目。因为我想看到两个人的变化,一个是曾德旷,另一个自然是老王。

  我的第一感觉是“鸡同鸭讲”,并询问老王:“你们节目改风格了?《现场》以前不都是家长里短恩怨情仇么?”老王说:“是我改变风格了。”于是节目看完 我便感觉有些奇怪,主持人和被采访的曾德旷更像是在自说自话,没有了解真相的诚意,只是平铺直叙,但也说不到点子上。整个节目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没有一 个一起探讨的问题。没有说服对方,也没有得到另观众满意的陈述。曾德旷是一个诗人,而且并不是一个主流诗人,他的生活方式不能令现代人接受,如果是我则会 把节目侧重于阐述这种方式背后的想法,点所谓“骨子里的那点事儿”的题。最后最好能够得出造成他这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内在的社会原因,这样的基础上我 们才能够了解到真相,理解到他个人。但我不会参与更多的意见,给予某些向导性的评判。不幸的是这个糟糕的节目里,主持人的评说和叙述都很有问题,以一个局 外人的不明真相的眼光看着一个属于另一个生活境界的人。这样的组合本身就没有达到“相互理解”交集的空间。难怪老王解释说“主持人并没有很好的理解他的意 思”,但我想说的是,他(主持人,或者是节目总策划)本身就是一个局外人,另一个原因就是老王,你的策划也有问题。

  出于对老王的了解,我能够想象得到那些关于“蝴蝶效应”的例子是老王的想法,不过这个例子这其实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如果仅仅是为了引出另一个嘉 宾的话。我觉得老王的思路仍旧停留在几年前的模式之中,并没有多少突破。我很不喜欢教条的采访风格——尽管我主张提出观点,但对于展示某种人生境况,主持 人和编导所做的应该是更好地引导被采访人叙述,而非纠正他的观点。所以看到后来主持人搬出寓言故事旁敲侧击曾德旷应该做一些改变云云,真是无稽。再说一 句,主持人对曾德旷称呼“您”总让我感觉故意保持距离,并有些仰视曾德旷之感——他还并不是一个成名的诗人,换做我,称呼“你”所带来的平等感是更好的一 种感觉。

  看完这个节目我觉得曾德旷现在变得软弱无力了,以前还呐喊过,或者至少还有呐喊的力量和冲动。现在则失去了锐气,陷入无力且无涯的生活之中。对他来说,进退两难。不过是在保持诗人之形,其神散矣。

  至于老王,仍不够尖锐。也许是性格所致吧……

  以上碎语回复老王,以告知我观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