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hole Cover

Entrances to the underground

0%

关于

0005

  • 这是一个将长期不断不定期更新的博客。由Erain,aka YINYu收集整理。
  • 图片如果不特殊说明,都是Erain亲自拍照获得。同时从其他网络渠道收集,并欢迎投稿。
  • 这个网站重新整理于2019年,但追溯照片的日期,最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大量照片的拍摄工作。之前在lofter上更新过一段时间,现在放到这里。

井盖是天然规矩的造物。体现着一个文明对于通往地下世界入口的理解。有趣的事情每天层出不穷,但脚下的井盖似乎亘古未变。我就把他们记录下来。同时吟唱着那首古老的歌曲。

更新记录

  • 20200804
    • 疫情期间井盖的更新受限于不能出行。不过还是赶在暑假之前前往了一趟北方小三亚之称的秦皇岛黄金海岸阿那亚社区,更新了几个社区里拍到的井盖(0316~0319)。在景区中心区域看到了专门设计制作的带有花纹的井盖,可以看出,井盖作为景观设计的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 20200614
    • 很久没有更新了。终于这两天抽空搞了一下。之前用hexo原生landscape主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本地搜索不能用。一直懒得重新换主题又要做一遍主题改造的工作,这次一咬牙,直接换上next主题,一番折腾,终于把mc重新更新。这次不仅很好的支持了搜索,还优化了一下链接。同时把图片都尽可能放到图床上,提高了一些访问速度。
  • 20191115
    • 转移到了github pages,用hexo来生成博客。
  • 20190902
    • 装了一个插件,现在文章支持用键盘左右键跳转到上/下一篇文章了。
  • 20190826
    • 昨天去2020冬奥会奥组委所在地的首钢工业遗址园走了一圈,喜提几个井盖图。真不错。看来要想丰富井盖图,还得靠自己迈开腿。
  • 20190731
    • 总算把所有已有的图片更新到网站空间了。图床以后只做备份使用,因为图床的稳定性实在不太稳定。
  • 20190724
    • 更新了几个banner
  • 20190719
    • 优化了左侧导航图标区域,所有的图标都增加了hover提示文字。
    • 更新了部分代码,代码汇总
  • 20190715
    • 更新了一下favicon。
    • 周末补充了两篇转载的井盖,非常不错。都与原作者联系了授权。
  • 20190711
    • 增加了一篇国家标准的页面
    • 考虑了一下,觉得应该开始引入外部的非原创的图片了。第一张加入的是来自wikipedia中文页面里引入的一张台北井盖的照片。
  • 20190710
    • 增加了colorful这个标签,用于筛选有颜色的井盖,不过目前国内的彩色井盖着实不多。
    • 增加了几个地区的标签,开始考虑过用分类来筛选,不过后来觉得还是tag的形式更为灵活,也更方便管理。
    • 增加了投稿说明页面。

个人观点

  • 20190726
    • 想到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拍摄井盖的时候双脚和井盖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中——如果离得太近,则可能干扰井盖整体的图案。但如果离远,或者故意避开双脚。则可能导致照片形成巨大的透视,这对于后期处理照片将形成一个挑战。
    • 同时,是否把脚拍摄进去,对于拍摄者而言,是一种实现存在感的操作。如果光拍摄一个井盖,怎么能表示是“我”亲历了拍摄地点,而不是什么网上随便找来的图片呢??
    • 这个问题是在处理网友分享的图片时候发现的。当时在犹豫是不是要把脚给扣掉,整合成一张只有井盖的图片。但后来想想,人家愿意把照片分享给你,是出于一种信任,所以也要尽可能不对原图做加工。所以目前获得的井盖图片基本只调整比例,切成尽可能统一的角度,然后做一些去除透视的微调,以及锐化。同时保留原图的链接。双脚如果不是占太大面积,我还是保留。如果占得面积过大,就跟投稿的朋友沟通一下,这张就算了。毕竟,我这也不是秀鞋的网站。
    • 总之感谢投稿的朋友,他们毕竟踩在过那些我未曾涉足的地面。
  • 20190723
    • 维基百科里关于井盖的词条下,有个“Theft”的段落。提到了盗窃井盖的事实和世界上若干个国家对此的记录。井盖作为优质的金属材料制品,盗取是会令偷盗者获得经济效益。但令维基百科收录这段的原因是偷盗行为会造成非常大的危险。
    • “2004年,中国有超过24万个井盖被盗”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 不过目前可以发现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并且在井盖下设置一些防止坠落的网子等设施也降低了一些危险程度。
  • unkonwn date
    • 国内的井盖图案最常见的是“梅兰菊竹”或者“松竹梅”
    • 对于风景区来说,井盖的图案其实可以成为其品牌的一个载体。而令人感到乐观的是,比如成都的大熊猫基地、北京的什刹海地区都已经能够看到这类设计。
    • 对于井盖这个词语的英文翻译和我开始想的很不一样。最开始我用的英文是“Well Cover”。不过后来用谷歌翻译一看居然是“Manhole Cover”。Manhole也太直白了吧。Man者,人也。Hole者,洞也。Manhole却并不是人之洞,而是“人造之洞”的意思。而更有趣的是如果你翻看维基百科Manhole Cover这个词条,中文版里对应的却是“窨井盖”——我基本从来没有听说过“窨”这个字。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的:窨井盖(yìn-jǐng-gài),台湾称人孔盖,香港则称沙井盖,即窨井的盖子,中国东北方言称为马葫芦盖,青岛方言称为古力盖。马葫芦盖,太东北了!不过真有东北朋友管井盖叫马葫芦盖么?
    • 我查了一下,据说大连方言管井叫马葫芦。(跟“倒鸭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 后来又仔细看了一下,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东北话“马葫芦盖”的“马葫芦”是由日语发音“マンホール(罗马注音:manhōru)”而来。也就是说,井盖是由日本侵华时期带进中国的词语,而日语中的“マンホール”,则是日本人对英文“Manhole”的发音。西方人打开日本国门,给日本带来了Manhole这个词语,这么看来马葫芦其实和Manhole也非常像呢,听起来,又土又潮。